图解汉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六节
小篆

小篆是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政策而颁行的标准字体,又称秦篆,相对大篆而言。小篆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

战国时期,列国割据,各国文字毫不统一,字体极其复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前221年),对文字实行了统一政策,由宰相李斯来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是大篆籀文,李斯在此基础上将其字形进行简化,并将其余六国的异体字全部取消,创制了统一的汉字书写形式。

小篆文体在中国一直流行到西汉末年,后来才逐渐被隶书取代。但是小篆凭借自身优美的字体,始终备受书法家青睐。加上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因此在刻制印章时,尤其是刻制那些官方印章(需要防伪)的,篆书往往为首选文体。

被李斯整理过的小篆文体,被秦王朝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来使用。这在中国文字发展的演变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但消除了各地文字异行的基本现象,而且使古文字体庞杂的情况发生了很大改变。

李斯将小篆的形体与写法固定下来以后,为了迅速推广到全国,李斯、赵高、胡毋敬等人编写了用标准字体──小篆来书写的识字课本,其中《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等较为著名,成为儿童的启蒙教材。此外,还用小篆来书写诏书及刻石纪功,使小篆广为流传。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注意在文体的轮廓、笔画及结构上定型,如此象形意味则削弱了许多,使文字更趋于符号化,更便于书写和阅读。这也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将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运用到规范文字的运动中。

小篆有的铸造在铁器上,有的刻在石碣、石碑上。其传世代表作有《秦山刻石》残部,仅存10字。另有《泰山》《琅琊台》二石真迹拓片存世,《会稽》《峄山》后人摹刻本传世,据传上述刻石皆为李斯所书。

书体标准化的象征——小篆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书写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