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7 1762年 卢梭的自然儿童
让—雅克·卢梭 (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
阿韦龙野人维克多(1801年), 幼儿园(1840年),出生次序(1907年)
上图:位于瑞士日内瓦的卢梭雕像。下图:1833年的卢梭雕像版画。
瑞士出生的法国哲学家让—雅克·卢梭吸收了各种来源的知识,包括来自美洲的旅行者报告,以及对史前社会人类境况的想象等。他认为,人类以一种高贵而朴素的方式生活在原始时代的最早期:自然儿童(natural child)出生时是好的,后来逐渐被社会所腐蚀。他问道:“一个心神安宁、身体健康的自由人,会遭受何种苦难?” 对卢梭而言,人类的行为最好由情绪而不是理性所引导。他强调主体性,成为了浪漫主义的先驱。
对原始人类善良状态的强调令他在1762年出版的《社会契约论》一书中写道,尽管人类追逐自己的幸福,但他们并不希望看到自己的朋友遭受痛苦。因此,社会生活因为道德情操或同情心而成为可能,即使社会生活并不一定总是与个体的自由相一致。
我们天性善良,又必须生活在社会之中,卢梭认为教育是减少腐朽社会的影响、完善个体本性的唯一途径。因此,他鼓吹为儿童发展一种合适的教育,而不是将他们看作是缩小版的成年人。在他1762年出版的小说《爱弥儿》中,卢梭将人类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相关年龄特征。通过这种方式,卢梭反对当时强调机械学习的教育实践,建议将教育建立在儿童天然好奇心的基础之上。通过这种方法,教育促进了儿童的心理与道德发展。
显然,卢梭的教育模式是心理学的。他的思想影响了19世纪的教育心理学家约翰·希裴斯泰洛齐(Johann Pestalozzi)和弗里德里希·福禄贝尔(Friedrich Froebel),并通过他们,影响了20世纪的教育心理学家列昂·维果茨基(Lev Vygotsky)以及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Bruner)。(杨文登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