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团队就该这样管:五星评定销售管理实战指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五星评定管理法的前世今生

一个销售管理新手的自白

我第一次接触管理,是在大学毕业之后的第二年。在大学毕业之后,我进入了家乡无锡的一家乡镇企业。入职这家企业半年后,由于业绩拔尖,我被破格提升为分公司经理。作为一个刚刚毕业的职场小白,我根本不懂怎么做管理。在刚开始做管理的两三年间,我对“如何管人”这个问题无比困惑。

今天回头来看,当时我所在的乡镇企业几乎处于无管理的阶段,至多有一些“人盯人”式的管理——管理者事无巨细地盯着员工、盯着客户。业务线管理者都不太关注组织结构、管理流程或制度,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放在外部业务和销售上。

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言,企业是社会的器官,而管理和管理者是企业的器官。不同企业对这个器官的理解深度不同,也就决定了企业业绩的增长方式千差万别。吊诡的是,销售部门是企业中最需要管理器官发挥作用的部门,却同时也是最缺乏这一器官的部门。当时的我们就陷入管理缺位的窘境下,整个企业的管理效能非常低下。下面就以销售动作留痕这件小事为例——

我当时带领的团队一共有六名销售人员。由于没有建立标准化的留痕管理流程,对于每一个客户跟进到哪一个阶段,我时常会将销售人员叫过来反复询问,确认跟踪到哪一步了并指导下一步的开发计划,这些都要耗费大量时间。更糟糕的是,由于沟通过程没有留下记录,有时候我可能还需要再询问两三次。相反,如果当时我们就建立了科学的过程管理流程,每个销售员在拜访客户以后都认真填写标准化表格,包括客户信息、沟通对象、客户需求、项目进展阶段……每个客户的开发历史都有存档,那么我一看便知后续该采取哪些管理动作。前后两种管理方法,效率可能相差十倍以上。

在这种“人盯人”的管理模式下,我手底下的员工最典型的特征就是被动——我盯着,他们就认真干;我不盯着,他们就不干。因此,团队的业绩时常如同过山车一般起起伏伏。为了保证团队业绩达标,我只好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开发客户当中,久而久之,我就成了团队内部最忙的业务员和救火队长。然而,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此消彼长,做业绩的时间多了,对员工就缺少帮扶管理和关爱,对员工的成长没有负起应有的责任。日复一日,员工看不到自己的成长,工作也没有任何动力,只好另寻出路……

因此,作为一位新晋管理者,我该如何让我的团队稳定地出业绩?如何有效地激励下属?如何留住员工?……这种人盯人的管理模式给我留下了无数的问号。

那几年,虽然我如同坐了火箭一般快速晋升为销售部门负责人,但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公司的一线管理者和业务员干得都不开心,因为当时公司几乎没有公平的晋升通道,晋不晋升都是老板说了算,而公司也没有一套科学的评价标准。能得到晋升的只有两种人:一是和老板关系密切的人,乡镇企业内部关系盘根错节,当时80%的管理者都和老板有亲戚关系;二是由于业绩出色得到破格提拔的人,这样的情况属于少数,我便属于此类。

即便当时我带领的团队业绩还不错,但我也不得不承认自己并不是一名合格的管理者。彼时,我毕业不过两三年,却掌管着全国数百人的营销团队,再加上这家公司没有一套完善的管理系统,我虽然身在其位,却不懂如何谋其政,不知如何真正为手下的销售人员创造价值。

幸运的是,20多年前中国市场还处于红利期,外部的市场机会足以驱动企业的业绩增长,再加上整个行业管理系统的缺位——其他竞争对手也没有管理体系,这使得我带领的团队业绩始终名列前茅,更让公司的品牌价值跃升到同行业的全国前十名。这个成绩也让我一路扶摇直上,晋升为这家乡镇企业的销售总经理。

在统管全国营销工作的数年间,最让我们头疼的事情是每年过年前发奖金。当时公司所有分公司经理的工资都是一刀切,同一层级的管理者都是同一个工资标准。到了年底,奖金该怎么发呢?我们只能偷偷地发:感觉分公司经理A做得不错,给个大红包;B今年带的团队业绩不行,红包小一点。结果发完奖金,大家更加不开心。

一言以蔽之,这家企业的痼疾就在于员工的名利心都没有得到满足:从名的角度来看,公司没有公平的晋升通道;从利的角度来看,公司也没有公平公正的赚钱机会。最后,大部分人都干得不开心,对企业毫无忠诚度可言。

2019年,我回到家乡故地重游,这家拥有40年历史的乡镇企业仍在经营。据说它今天的年营收规模已经不及20年前的一半。那一刻,我不禁在想:如果当年就能够找到销售管理的本质,摸索出一套好的销售管理系统,我可能会改写这家企业的命运。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再仔细琢磨一下,以我彼时的见识和对经营管理的认知,我也不可能摸索出一套复杂动态下以简驭繁的完整的管理体系。但幸运的是,这段经历开启了我对销售管理这一命题的思考,也为我后续研发五星评定管理法埋下了一颗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