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妮·克莱因儿童心理学:儿童精神分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版 序言

在本书首次付梓后的几年里,我有了一些关于婴儿一岁以前生活的更加深入的研究结果。这些结论让我对某些重要假设有了更加细致的阐述,在这里我将予以呈现。本序的目的正是想让读者对这些修正后的实质有所了解。目前我所想到的和其相关的假设主要有:在婴儿生命最开始的几个月,他会经历被害焦虑(persecutory anxiety)状态,这种状态和“施虐高峰期”(phase of maximum sadism)密切相关。小婴儿也会产生破坏冲动和对原始客体的幻想所带来的罪疚感,这个原始客体指的是他的母亲,更确切地说,指的是他母亲的乳房。而这种罪疚感会让婴儿产生一种倾向,想要修复跟被伤害对象之间的关系的倾向。

我发现,想要更详细地描述婴儿在这一时期的心理面貌,在一定程度上对研究重点和时间顺序进行调整是有一定必要的。我区分了婴儿在最初6个月到8个月生命中的两个主要阶段,将其称为“偏执心理位置”(paranoid position)和“抑郁心理位置”(depressive position)。(我选择“心理位置”这个词的原因是它们代表了童年早期反复出现的焦虑和防御的特定现象集合,当然这些现象并不是都发生在童年早期,它们在儿童发展的最初阶段可能就已经出现了。)

在偏执心理位置阶段,婴儿的破坏冲动与被害焦虑占据主导地位,这个阶段自出生开始一直延伸到第三、第四个月,甚至第五个月。这让我们必须改变对施虐高峰阶段的时间定位,但高峰阶段施虐特质和迫害焦虑间的密切联系并没有改变。

伴随而来的是抑郁心理位置,大概在半岁左右形成,它跟自我发展的关键步骤密切相关。在这一阶段,施虐冲动和施虐幻想乃至迫害焦虑的威力逐渐消失,婴儿可以将完整的客体内射、部分客体的各个方面以及自己对它的情绪进行整合。他们对客体的爱和恨纠缠不清,这导致他们异常焦虑,害怕客体的内在与外在受到伤害或者破坏。抑郁与罪疚感使婴儿竭尽全力保护爱的客体或者让他们再生,以此修复他们的破坏冲动和幻想导致的结果。

抑郁心理位置的概念不仅带来对早期发展阶段时间定位的变化,还让我们对小婴儿的情绪生活更加了解,因此极大地影响了我们对整个儿童发展的理解。

这个概念的提出让我们对俄狄浦斯情结早期阶段的理解更进了一步。我仍旧相信俄狄浦斯情结大概形成于半岁左右,但我不再认为这一阶段是施虐高峰阶段,因此我将专注于婴儿和父母的情绪关系以及性关系的初始点。所以,尽管在某些篇章中(如第八章)我提出俄狄浦斯情结产生于施虐和恨意中,然而我现在认为,俄狄浦斯情结产生于婴儿带着爱恨双重情感转向第二客体(即父亲)的时候。(在第九、十和十二章中,我从其他角度重新思考了这个问题,那时的看法和这个观点比较接近。)我认为,抑郁的情感来自对失去深爱的母亲的恐惧,母亲作为内在和外在客体,是早期伊底帕斯欲望的重要诱因。由此,我将俄狄浦斯情结的早期阶段与抑郁心理位置关联在一起。

我也想根据过去十六年中积累的经验,对本书中的颇多表述进行更新和修正。但这些修正并不会导致原有的结论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为本书中的观点基本上也是我现在持有的观点。并且,我最近工作上一些进展,都是基于书中原有的假设,比如:内射(introjection)和投射(projection)的过程从出生起就开始运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化的客体逐渐促成了超我各个方面的发展;内外客体的互动关系自婴儿期早期就已经开始,并极大地影响了超我发展和客体关系;俄狄浦斯情结其实很早就已经发生;带着神经质特质的婴儿期焦虑是精神病的重要标志。此外,在本书中描述的游戏技巧(该技巧于1922和1923年开发出来),其要点仍然都有效。我后来的工作只是对它进行了优化,并没有改变它。

梅兰妮·克莱因

1948年5月于伦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