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讲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章

天地不仁[1],以万物为刍狗[2];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3]。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4]?虚而不屈[5],动而愈出。多言数穷[6],不如守中[7]

问题分析

“中”是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重要概念,老子“守中”思想的实质是什么?

“中”是我国古代学术思想极为重要的概念,其源渊可追溯于上古巫史文化。据前贤考论,“中”乃“史”之本义,清人江永《周礼疑义举要》对《说文》“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作进一步阐发云:“凡官府簿书谓之中,故诸官言治中受中,小司寇断庶民讼狱之中,皆谓簿书,犹今之案卷也。此中字之本义,故掌文书者谓之史。其字从又从中,又者右手,以手持簿书也。”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六《释史》辨证江永之说,对“史”之谓“中”又作出更为精密的考证。由于“中”字由巫史所掌之器引申为史官“持中”之义,所以身为周藏室史的老子,倡“持中”“守中”之义,也是合理的。只是“中”作为一种学术观念,在学术史的发展过程中,似乎成为儒家奉守之准则,这从《尚书·大禹谟》“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到程子对《中庸》之“中”的解释谓“不偏之谓中……中者,天下之正道”(朱熹《四书集注·中庸章句》),可得证明。这也引起人们的怀疑,就是“守中”是儒家之言,非老氏本旨。而这里的“守中”之“中”,据严灵峰考证,当依龙本“中”字作“忠”,“忠”疑“盅”字之讹。“冲”又是“盅”的假字,因“冲”之阙坏而误为“中”。所以他依据《老子》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第四十二章“冲气以为和”,第四十五章“大盈若冲”诸说,以为“中”当为“冲”,是“于义较长”。其实,无须如此穿凿,“中”作本义解亦可辨别孔老论“中”的异同。唐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引严遵《老子指归》:“天地不言,以其虚无,得物之中,生物不穷。”范应元解释作“中虚之道”,均符合老子的自然观。张松如《老子校读》认为:“或曰,中,心也。《史记·韩长孺列传》:‘深中宽厚。’保持内心的虚静,正是对‘多闻’(或‘多言’)而言,此义似更简捷。”老子倡导的是“行不言之教”,畏惧“多言数穷”,其“不如守中”,即“致虚极,守静笃”(第十六章)之意,庄子所言“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齐物论》),可与老子“守中”说相应契。

文化史扩展

刍狗:祭祀与祭品

《老子》文中的“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作祭祀的供奉品之用。在先秦诸子的思想中,老子与墨子倡导“尚俭”,所以往往对循礼设祭所用的祭品持轻贱的态度,而孔子等儒家学者则由重祭礼而兼及重祭品。古天子设祭,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郊祭”,即祭天之礼,一是“庙祭”,即祭祖之礼。周朝的庙祭制度,分别是“天子七庙”(考庙、王考庙、皇考庙、显考庙、太祖庙以及文世室、武世室)、“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而“庶人无庙”。在祭祀过程中,“乐”(音乐)与“饵”(食品)是不可缺少的。比较而言,殷商时代更重音乐,所谓“殷人尚声”,以声音取娱于神灵;而周人更重食物,所谓“周人尚臭”(《礼记·郊特牲》),臭即香味,故以食物祭品取娱于神灵。据《礼记·王制》记载:周朝祭祀有“四时祭”,即“春禴”、“夏禘”、“秋尝”、“冬烝”(《周礼》作“春祠”、“夏禴”)。《白虎通·宗庙》据《周礼》的说法加以解释说:“宗庙所以岁四祭何?春曰祠者,物微,故祠名之。夏曰禴者,麦熟进之。秋曰尝者,新谷熟尝之。冬曰烝者,烝之为言众也,冬之物成者众。”张衡《东京赋》:“春秋改节,四时迭代,蒸蒸之心,感物增思。”《文选》薛综注解曰:“四时之物,即春韭卵,夏麦鱼,秋黍豚,冬稻雁。”都说明了祭品在祭祀活动中的重要性。这种宗庙祭祀传统一直被后世承袭,建国立庙,国亡庙毁,成为国家政治兴衰的象征。


[1] 不仁:指无私心偏爱。仁,亲爱。《孟子·尽心上》:“亲亲,仁也。”《说文》:“仁,亲也。”又《荀子·大略》:“仁,爱也。”

[2] 刍(chú)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按:刍狗虽不为人所爱,祭祀后即被抛弃,但祭祀时却受到极度的重视。

[3] 百姓:代指人类,或人们,同第十七章“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义。按:周代百姓指百官,泛指老百姓是汉代以后的事,所以老子是以贵族之“百官”代指人类。

[4] 橐籥(tuóyuè):古代冶铸所用的嘘风炽火的器械,即今之风箱。

[5] 不屈:不尽,不竭。屈,读为“掘”,竭。

[6] 多言:一作“多闻”。高明《帛书老子校注》依帛书本“多闻”,认为今本误。多闻,谓博赡。数(shuò):屡次,多次。“多闻数穷”承“虚而不屈”,以明学多识多困穷之义。蒋锡昌《老子校诂》认为:“‘多言’为‘不言’之反,亦为‘无为’之反,故‘多言’即有为也。”可备一说。

[7] 守中:保持内心的虚静平和。中,《淮南子·原道训》高诱注:“中,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