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小学时我最喜欢的是语文课,对语文老师也特别有亲切感,很多课文到现在我还记得十分清楚,例如有一课讲主人和客人的对答,大家都用了同一句话“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却表达出两个不同的意思。客人问的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而主人的回答则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可惜的是,老师没有进一步解释语言的特性。以上那句话之所以有两个解释,是语法结构造成的,称为“语法歧义”。中国的古文没有标点符号,因此断句就变成了一门学问,不同的断句可产生不同的意义,例如孔子有一句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至少有两种读法,一个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另一个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批评孔子是封闭保守的人,就喜欢采用第一种读法,将它解释为“要令民众服从去做,不可以让他们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而认为孔子是开明民主的人,就喜欢采用第二种读法,将它解释为“民众可以自己做事,就让他们自己来;民众不懂怎样做的话,就要给他们说明道理”。
别以为语法歧义只出现于古文,现代的白话文一样有,例如,“她喜欢工作多过她的男朋友”,一个解释是“她喜欢工作多过喜欢她的男朋友”,另一个解释则是“她喜欢工作多过她男朋友喜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