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一体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机制
在区域一体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机制方面,许多学者认为,在区域一体化的过程中,资源的自由流动和区域内不同城市在产业结构方面的分工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李雪松、张雨迪和孙博文(2017)认为,区域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正面影响正是财税分权下市场分割给经济增长带来的不利影响的反面。市场分割下的行政壁垒、技术壁垒、贸易壁垒带来了要素流动的障碍,不利于资源优化配置;此外,市场分割带来了地方投资建设的同质化和产业结构趋同,造成了资源浪费。区域一体化则有效规避了这些不利影响,可以充分发挥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从而提高经济增长效率。
有些学者还关注到了空间溢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孙博文(2019)认为,经济发达地区不仅通过“回波效应”从其他欠发达地区吸引人口流入、资本流入和商品流入,以加快自身发展,扩大区域收入差距,而且存在为欠发达地区提供资本、人才和技术等要素而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扩散效应”或者“溢出效应”。随着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区域之间经济增长差距存在先扩大后降低的趋势。袁嘉琪、卜伟和杨玉霞(2019)对京津冀一体化的研究发现,尽管京津冀地区产业体系整体处于低附加值产业的中下游环节,存在“双重低端锁定”的问题,但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通过之后所形成的以区域联系为基础的京津冀区域价值链能够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且人均GDP较低省市的产业升级效应更加明显。区域联系对京津冀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通过北京的技术外溢实现的,但这一影响尽管对区域整体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对河北和天津却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此外,一体化过程中规模经济带来的基础设施、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有助于降低成本,从而促进经济增长。而关于区域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的机制,则更多的是由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带来的。
通过对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梳理,我们发现:
第一,大部分研究在实证层面发现,区域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确实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一有利影响主要是通过市场一体化、竞争机制、规模经济、产业分工、知识技术外溢等机制来实现的。但是,迄今为止的研究在逻辑链条方面的论证并不十分完备,有些观点有待商榷。比如就竞争机制而言,如果区域内制造业水平悬殊,对相对落后地区的产业崛起形成冲击,是否反而会产生类似于“幼稚工业保护理论”的观点,从而加剧区域分割?比如就技术外溢而言,在某些相对落后地区并没有出现高素质人才流动,也没有出现高附加值产业转移,那么技术外溢究竟如何实现?比如就区域一体化、市场一体化而言,是否只是带来落后地区的人口、资源等要素向该区域中心城市聚集,从而实现经济增长,实质上仅仅是城市化促进的经济增长?此外,一般认为,投资、消费的增加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才是经济增长的直接推动力,因此,通过市场一体化、规模经济、产业分工、知识技术外溢等机制进一步带来投资、消费增加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的链条也需要进一步论证。
第二,对于实证研究来说,由于样本选取、模型选取以及假设前提的差异,区域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出异质性。整体来看,区域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一体化程度较低、经济发展整体处于低水平平衡以及产业结构同质化程度高的地区表现相对不明显。那么,在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高,该区域没有在科技、资本、制度方面具备明显优势的中心城市的情况下,要如何通过技术、资本的外溢推动经济增长?产业联系是否是一体化推动经济增长的必要前提条件,能否通过其他层面的联系推动经济增长?
第三,许多研究发现,区域一体化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也有加剧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风险,这一点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过程中有所体现。相关研究发现,京津冀之间交通联系的密切带来了非常强的虹吸效应,北京流向天津的人才数量远小于天津流向北京的人才数量,导致了天津人力资源流失,对天津经济增长有抑制作用。又如整个长江流域的一体化中,以上海、武汉、重庆为区域三点增长极产生的“回波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导致贵州、云南等欠发达省份可能存在经济竞争力不强、资源要素流失等问题。在区域内部没有形成有序的梯度、城市等级结构不合理、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发展不足,导致发达地区所出现的产业集聚、形成的产业规模和产业链向周边落后地区推广的速度较为缓慢,反而拉大了区域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