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增长极:双循环格局下的城市群与一体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区域一体化正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新战略选择

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持续下滑,世界各国都在寻找新的增长动能。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尚未全面爆发的前提下,区域经济一体化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选择。以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以及东盟为代表的一体化组织在世界经济舞台中空前活跃,在挖掘不同国家与地区的资源禀赋、促进全球要素自由流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国际一体化组织相对应,我国内部某些存在空间联系的区域也出现了一体化趋势,包括长三角一体化、珠三角一体化、京津冀一体化、中部一体化、西三角一体化以及长株潭一体化等,这些地区通过不断打破空间与行政界限、建立区域统一市场、加快区域要素流动、探索区域分工定位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重要的增长极。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发布,明确要围绕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的目标,加快形成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区域一体化战略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

在我国,区域一体化带有明显的政府行政色彩,往往上升到地区战略甚至国家战略的高度,一旦形成战略规划,就会统一部署,确定一体化的目标、发展阶段、城市定位以及产业分工等。总体来说,区域一体化的内涵包括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市场要素一体化、产业结构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以及区域政策一体化,这同时也是一个区域一体化进程逐步深化的过程。

1.基础设施一体化

“要想富,先修路。”基础设施一体化和交通通达度的提高在区域一体化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往往占据基础性、先导性地位,是促进、引导要素流动的动脉,同时也相对容易实施。每个地区的区域一体化建设都会伴随着超前交通通达度概念的提出或是重大交通工程的实施,例如京津冀的“一小时交通圈”“轨道上的京津冀”“二环八通四联”,又如粤港澳大湾区的“世界级机场群”和港珠澳大桥。近年来,随着通信和5G技术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一体化的概念已经不限于交通基础设施,还涵盖通信基础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非常广阔,区域一体化正在致力于建立包含轨道交通、公路交通、铁路交通、航运交通以及空中交通的立体化交通体系,同时还将不断进行技术应用和迭代,在打破空间障碍的同时拉动投资开发建设。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交通通达度的提高给区域内不同城市带来的影响并非完全一致,如研究发现,京津冀之间密切的交通联系带来了非常强的虹吸效应,北京流向天津的人才数量远小于天津流向北京的人才数量,导致天津人力资源流失,对天津经济增长有抑制作用。

2.市场和要素一体化

市场和要素一体化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学术界在关于一体化程度的测度中,广泛使用价格方法进行测量,这充分说明了市场和要素一体化的代表性及重要意义。建立区域内统一的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以及人才市场,是一体化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通达度的提高并不会带来要素自发流动,高效的平台、畅通的信息、合理的定价以及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必不可少的。统一市场的打造不仅体现在要素方面,还体现在营商环境层面。例如,上海发布了《上海市全面深化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实施方案》,正在试点建立长三角统一的市场准入和监管规则,通过推进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加强企业服务和投资促进体系建设来打造高质量的统一市场。市场一体化能推动要素自由流动、降低要素成本,达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目的。

3.产业结构一体化

地区的产业结构形态往往是微观主体选择和地方政府行为的结果。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环境下,微观主体区位选择往往会向有区位优势的地区集聚,带来发展不平衡和拥挤效应。而在地方政府各自为政的状态下,可能出现投资建设的同质化,进而带来产业结构的同质化。区域一体化战略倾向于加强区域产业联系,寻找最优的产业结构,这一联系可以是产业的分工互补,如互联网、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互补;也可以是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联系;还可以是区域内产业呈现出梯度格局,存在产业转移的可能性。区域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地区,都存在相对明晰的产业分工。例如,珠三角西岸主要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带,以“装备制造业+农业”为主;东岸主要为知识密集型产业带,以“新兴产业+高科技”为主,其中包括互联网、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等;沿海则为生态保护型产业带,包括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同时,东岸、西岸、沿海城市群加强联系与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构建产业结构。又如,在京津冀一体化中,北京产业高端化趋势明显,天津服务业快速提升,而河北的先进制造业迅猛发展。产业结构一体化一方面通过产业分工发挥不同城市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则通过产业转移形成技术外溢、优化产业结构。

4.公共服务一体化

公共服务一体化实际上也是区域内部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公共服务一体化是促进人力资源充分自由流动的前提条件。公共服务主要包括养老、医疗、教育、文化等资源及相关基础设施,还包括社会保障制度。在迄今为止中国的区域一体化进程中,上述有些方面的差距在缩小,而另一些方面的差距则在扩大。例如在长三角地区,教育和医疗的内部差距在缩小,但是社会保障和文化基础设施的内部差距仍然在扩大。在数字化时代,公共服务的一体化还包括电子政务及智慧城市等方面,不同的城市和地区也能通过缩小数字鸿沟,充分享受数字化给公共服务使用者带来的便利。

5.区域政策一体化

区域政策一体化是指在产业、财政、投资、金融、创新、土地、环保等相关政策层面实现某种程度的统筹。就现阶段的区域一体化而言,尽管许多地区已经在基础设施、市场要素、产业结构以及公共服务等层面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一体化,但是在政府政策方面的一体化程度依然有待提高。部分相邻地区存在通过比拼优惠政策的方式招商引资的现象,带来地方投资趋同、支柱产业趋同和产业结构趋同的问题。此外,区域政策一体化程度低还会导致区域内规划缺乏整体性,从而带来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供给效率低下的问题。关键正是在于,行政区划分割导致缺乏统一的利益协调机制。这具体表现在,高层次的合作磋商机制不够完善,缺乏整体合作理念和顶层设计,在产品、生产要素与服务市场等方面出现的不够统一、不规范竞争和各自为政的问题还比较普遍。

总的来说,区域一体化整体呈现出市场一体化、产业分工体系的构建、要素流动带来的空间溢出等特点。区域一体化是一个动态的逐步深化的过程,其中,基础设施的一体化相对容易实现,产业结构一体化、市场和要素一体化以及公共服务一体化也在逐步推进,最大的难点在于政策和制度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