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设心理预期
我所说的预期,是指人们选择持有的那些心理定式,这些心理定式帮助他们在漫长的人生中,在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改变中预估自己的应对方式。人类的必备技能之一,就是知道如何为将来做好现实的准备。
在养育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时,父母能否预见孩子的下一步变化很关键。当一些正常的改变、矛盾、问题和冲突出现时,对常见青春期变化的现实预期可以使父母避免被蒙在鼓里。为了理解现实预期的重要性,可以考虑一下当预期不现实时会发生什么。具体地说,不妨考虑一下当三种预期(预测、期许和条件)不现实、不符合青少年的成长现状时,会发生什么,父母又会产生怎样的情绪反应。
未实现的预测(父母认为“会发生”的事情)会导致父母的焦虑和担忧。“发生什么了,为什么孩子不像从前那样喜欢和家人待在一起了?”
未如愿的期许(父母“希望发生”的事情)会让父母感到失望、被辜负。“发生什么了,为什么孩子不像以前那么用功了?”
未满足的条件(父母认为“应该发生”的事情)会让父母感到愤怒、被背叛。“发生什么了,为什么孩子不像以前那样什么都跟我们讲了?”
现实的预期可能是:相对父母而言,青少年更愿意与同龄人为伴;学习成绩不再是个人的头等大事;与父母的交流中会出现更多疏忽大意或故意为之的谎言。拥有现实的预期可以帮助父母冷静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并对一些虽令人难以接受但通常会出现的发展性变化做出理性的反应。
一些预设的心理定式,如心理预期(无论是预测、期许还是条件),如果没有得到满足,就可能会产生一些不愉快的情绪,所以,在任何一种事与愿违的情形下,父母都有可能情绪失控。例如,当他们被焦虑、失望或愤怒冲昏头脑时,就会不假思索地说出一些不该说的话,让大家都不好过。
“你过去是多棒的一个孩子呀,现在是怎么回事?”
“你在学习上变懒了!”
“我再也不能相信你了!”
当然,正如前面描述的那些常见青春期变化一样,“预期”某些变化会发生并不意味着要“接受”或“赞同”。我认为父母要坚持让孩子做到:①一直参与家庭生活;②努力学习、不放松;③和父母说真话。但是,如果他们已经预料到青少年可能会出现一些与童年行为相比令人大跌眼镜的行为,那么一旦发生这种变化,他们做出冲动、过度或适得其反的反应的可能性就会小很多。
事实上,如果对孩子更“青少年化”的表现早有预期,父母就可以冷静地、理性地、实事求是地、恰如其分地解释正在发生的事情。“我们理解,你这个年龄的孩子可能会变得跟以前不一样。你可能认为,用不着跟着我们一起出门了,可以不写学校留的作业了,不想说的事情就可以不跟我们说了。当然,这些态度上的变化都是正常的,因为你觉得自己不是小孩子了,想表现得更像大人了。我们说这些不是在批评你,也不是要说服你改变想法。虽然我们对你的这些态度改变并不意外,但这并不说明我们打算接受你的那些行为。只要你还在我们的照管之下,我们就得为你操心。所以,有些话我们要跟你说清楚。在家里你不能当甩手掌柜,在学校要按时完成作业,大小事情都要告诉我们,不准隐瞒、不准撒谎。这是硬性要求,要是做不到,你就得受点惩罚。”
那么,父母从何得知孩子的青春期什么时候开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