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道德经学领导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正道,经营的最高境界

万物有道,道存在于万物之中。

“道”是什么?最简单的理解,就是事物背后的规律。喝茶有茶道,击剑有剑道,做生意有商道。任何事情,如果符合“道”,就可以长久、持续地处于一种良好的状态,世人把这种状态称为“成功”。

对于经营企业的领导者来说,他们关心的是经营之道、管理之道。掌握了“道”并能有很好实践的人,往往被人称为“神”,比如日本的松下幸之助、稻盛和夫以及我国台湾的王永庆,都被世人称为“经营之神”。

做企业,表面上是在创造产品、顾客、组织和财富,其实都是在经营之道上修炼。财富只是让人上路的诱饵罢了,经营者终其一生,都要追求“经营之道”。

可以说出来的道,都不是真正的道。可以写出来的名,都不是真正的名。

无,是天地的开始;有,是万物的根源。

所以,要以无欲空灵的状态,去体会道的微妙;要深入细致地观察客观世界,去探索道的精微。

无和有这两者,同一来源,只是名字不同,都可以说是很幽深的。它们幽深又幽深,却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老子著《道德经》五千言,谈的是“道”和“德”。这个“道”,是万道之道,是所有规律背后的规律,是终极真理。而“德”,是“道”外显的状态,也是遵循“道”的结果。

老子所说的“道”,并非实物,而是一种秩序、能量,一种超验存在。宇宙中万事万物皆由“道”而生,这不辩自明。

“道”非常玄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打个比方,一道美味的菜肴,你可以描述它如何如何好吃,但说得再“惟妙惟肖”,如果听的人不亲自去品尝,就无法真正了解其“味道”。

你也可以给这道菜肴起个好听的名字,甚至把菜谱展示出来。但与真实的美味相比,一切名称和语言都是在“隔靴搔痒”。那种想说却说不完全的遗憾,只有你自己能体会。在这一点上,释迦牟尼和老子是知音,释迦牟尼说:“我所知法如树上叶,我所说法如掌中叶。”

知与说的差距,是活物和标本的差距,所以老子不想说,也不屑说。无奈函谷关的领导尹喜,死缠烂打,非要他说,不说不让出关。老子想,那就说说吧,不过丑话说在前头,有一天你“品尝”到真正的道,可别说和我讲的不一样。

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放下关于“道”是什么的讨论,老子还提出了两个最基本的概念,无和有。

无,是天地的开始。或者说,在天地存在之前,是无。不是虚空,就是没有!什么也没有,没有虚空,没有黑暗,没有时间,没有存在。就像在你还没有创办企业的想法的时候,你今天的企业就是“无”;就像在你父母还不相识的时候,你就是“无”。故此,“无,名天地之始”。

从无到有,是一个奇妙的过程。某个机缘巧合,就有了——无中生有。那个从“无”中生出来的“有”,只是万有的开端,是一切有的基础。所以,“有,名万物之母”。

约137亿年前,突然一个奇点大爆炸,物质和能量诞生了,时间和空间出现了,宇宙形成了。在宇宙规律的作用下,物质不断组合、分化,演变出各大星系、植物、动物,乃至人类社会。

无和有,相生相伴。无生出有,有归于无。两者同出于道,但因为表现形态不同,所以人们对它们的认知也不同,这就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这听起来“玄之又玄”,却是“众妙之门”,因为世界上一切玄妙的发生,都由此而起。

想要学习“道”,想要了解宇宙的终极规律,你需要开启两双眼睛。

一双是你的心性之眼,不要带着评判,要用心去感受和品味道的美妙。另一双是你的理性之眼,要带着无穷的好奇心和渴望,去探索道的精微和复杂。这就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不矛盾。让内心感动的美,和完美无瑕的规律,本质上是同一事物。就像我们既可以从数学公式中体会到“美”,也可以在优美的乐曲中寻找到数字规律一样。

这就是“道”,掌管着宇宙的终极规律,是无和有的起点和终点,是世间一切事物的法则。

让我们一起体会道的美妙,探索道的究竟吧。

《道德经》第2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