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核医学与骨骼健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认识骨和关节,从解剖开始

解剖学是医学生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为了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身体,更好地理解骨和关节的健康与伤痛,更好地养护自身的骨和关节,大家也需要适当地了解一下人体的骨和关节结构。

骨和关节包含在人体的内部,虽然从外表上不能直接看到内部结构,但是能从体表触摸到,而且现在已经有很多影像手段可以对骨和关节结构进行细致、有针对性的检查,从最早出现的X线片,到后来的CT、SPECT、MRI以及PET/CT、SPECT/CT、PET/MRI等,可以从不同角度对骨和关节病变进行诊断,从而及早地发现病变并及时治疗,为维护骨骼健康做出贡献。下文将主要以这些影像图片为例进行骨和关节解剖的展示。

骨和关节的基本结构

骨是一种器官,主要由骨组织构成,骨组织成分包含骨细胞、胶原纤维和基质。骨基质中含有大量的钙盐和磷酸盐,是体内钙、磷的储存库,对维持骨的强度以及体内钙磷代谢平衡非常重要。

骨的有机质与无机质比例随年龄的不同而不同。在儿童时期,两者各占骨干重的一半,此时骨骼硬度小、柔韧、弹性大,不易骨折,发生骨折时常表现为青枝骨折(就像嫩枝条掰折后而不完全离断的状态)。在成人时期,有机质约占1/3,而无机质占2/3,骨骼既坚韧又有弹性,是骨骼最强健的时期。在老年时期,无机质大于2/3,有机质少于1/3,骨骼硬脆、弹性小,易骨折;再加上随着年龄渐高,老年人骨的有机质、无机质也同步下降,导致骨量减少甚至骨质疏松,造成了骨骼强度下降,因此老年人补钙、防摔、防外伤尤其重要。

不同部位的骨具有不同的形态,大体可分为四类: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骨的结构包括周围的骨密质和内部的骨松质,骨外有骨膜包裹。骨密质位于骨表面,质地致密,耐压性好;骨松质位于骨内部,呈海绵状,由骨小梁交织排列,并与骨承受压力和张力的方向一致,能承受较大重量;骨膜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含丰富的神经和血管,对骨的营养、再生和感觉起重要作用。骨髓腔和松质间隙含骨髓,内含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体育锻炼和营养均衡可促进骨的发育和塑形修复,而疏于锻炼(或因病导致肢体废用)和营养不良则可出现骨质疏松等多种骨病。

全身骨在部位上又可分为中轴骨和四肢骨,中轴骨又分为颅骨和躯干骨。成人全身共有大大小小相对恒定的骨头206块,包括脑颅骨8块、听小骨6块、面颅骨15块、躯干骨51块、上肢骨64块和下肢骨62块。但这只是对大多数人而言,有一部分人存在发育异常,比如肋骨可以多一对或少一对,胸椎、腰椎、骶椎都可以出现多一块或少一块的情况,尾骨可以没有融合而分为3~4块,以及手和足部关节分布着的数量不等的籽骨也没有计算在这206块之内。

全身骨骼正面、背面观(CT扫描VR重建图,下肢股骨下段以下未包括)

骨和骨连结形成骨骼,骨间连结分为直接连结和间接连结。直接连结比如颅缝、棘间韧带、椎间盘、骨干与骨骺、骶椎椎骨之间的骨性连结等,较牢固,不活动或有少许活动。间接连结就是我们常说的关节,是骨连结的主要形式。典型关节的基本结构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构成,但不同关节为适应不同的功能而有不同的结构样式。其中,膝关节是人体最大、最复杂也最容易损伤的关节。

关节的结构(右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

关节面是两个以上相邻骨的接触面,略凸的称为关节头,略凹的称为关节窝。关节面上覆盖着一层光滑的软骨,可减少运动时的摩擦,软骨有弹性,还能减缓运动时的震动和冲击。关节的退行性病变往往从关节软骨的损伤开始,而各种劳动或运动姿势的纠正和改良是为了保护关节免受各种损伤,延缓退变。

关节囊是很坚韧的一种结缔组织,把相邻两骨牢固地联系起来。关节囊外层为纤维层,内层为滑膜层,滑膜层可分泌滑液,减少运动时的摩擦。关节囊的松紧和厚薄因关节的不同而异,活动较大的关节,关节囊较松弛而薄,反之亦然。

关节腔是关节软骨和关节囊围成的狭窄间隙,正常时只含有少许滑液。有些关节还有一些辅助结构,如韧带是连结骨与骨之间的结缔组织束,成为关节囊的增厚部分,可加强骨连结的稳固性;关节盘或关节半月板是位于两关节面之间的纤维软骨,能使两关节面的形状相互适应,减少运动时的冲击,有利于关节的活动,但是年龄增大以及运动过度或动作不够规范,可能造成半月板损伤。

根据关节运动轴的多少和关节面的形态,可将关节分为单轴关节、双轴关节、多轴关节等各种类型。自然界具有多样性,我们的骨和关节的结构类型也一样是多种多样的,当然这种多样性不是为了美观或者艺术,而是为了适应和维持不同的功能。肩、肘、腕、髋、膝、踝关节因功能不同而结构差异巨大,下面将详细介绍。

保护周到的脑颅骨

外界环境危机四伏,各种伤害随时可能出现,我们聪明的大脑需要得到有力的保护,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就交给我们的颅骨吧。

颅骨分为脑颅和面颅两部分,我们的大脑处于脑颅构成的颅腔之中。颅腔位于颅的后上部分,由8块脑颅骨围成,包括额骨1块,顶骨1对,枕骨1块,颞骨1对,蝶骨1块,筛骨1块。额骨、枕骨和顶骨构成颅盖骨,颅盖骨属于扁骨,由内、外板及板障组成。内、外板为坚硬密质骨,板障为松质骨,内、外板和板障共同保护我们的“司令部”——大脑的安全。

颅骨的正侧面(CT扫描VR重建图)

颅盖骨之间连结构成3条颅缝,即额骨与顶骨之间的冠状缝、双侧顶骨之间的矢状缝、顶骨与枕骨之间的人字缝。一般40岁以后这些连结逐渐融合成骨性连结,而在婴儿时期因颅盖骨没有完全骨化,在颅缝相交的地方没有颅骨保护,只有纤维组织膜覆盖,称为颅囟,有前囟、后囟以及成对的蝶囟和乳突囟,家长需要注意婴儿头部防撞并要关注颅囟闭合时间是否正常。

脑颅侧面颧弓内上方有一大而浅的凹陷称颞窝,颞窝前下部有额骨、顶骨、颞骨和蝶骨大翼,四骨相交而成的H形骨缝称为翼点,就是我们常说的“太阳穴”。此区骨质薄弱,受暴力时易骨折,其内表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骨折时易损伤该血管引起颅内硬膜外血肿,所以中医和武侠小说里提到的“太阳穴乃要害大穴”是有道理的。

面颅骨位于颅的前下部分,藏于各位秀美的容颜之下,构成面部支架,并围成眼眶、骨性鼻腔和骨性口腔,包括下颌骨1块、上颌骨1对、腭骨1对、鼻骨1对、颧骨1对、犁骨1块、下鼻甲骨1对、泪骨1对和舌骨1块。一些结构相对脆弱,比如鼻骨,常常受外力而损伤,避免外伤是最有效的保护方法。爱美人士也多在此处进行一些医学修整,是垫骨片,还是削骨,需要与整形医生好好讨论。

挺拔的脊柱

我们是否有挺拔矫健的身板更多地取决于脊柱的状态。脊柱位于躯干的正中线,是身体的支柱,有负重、减震、保护和运动等功能;脊柱上端承托颅底骨,下联髋骨,中附12对肋骨。上下肢的各种活动均通过脊柱调节,以此保持身体平衡。

成人脊柱由26块椎骨(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1块和尾椎1块)借韧带、关节及椎间盘连结而成。脊柱的正面为椎体相叠,脊柱的背面由各椎骨的椎弓、椎板、横突及棘突组成,在脊柱正、背两面之间形成纵行的椎管,内藏脊髓。当骨折或其他病变累及椎管时,可引起脊髓压迫症,甚至引起相应平面以下的截瘫。

脊柱侧面观可见颈、胸、腰、骶四个生理性弯曲。这四个弯曲使脊柱如同一个弹簧,能增加缓冲震荡的能力,加强姿势的稳定性。椎间盘也可吸收震荡,在剧烈运动或跳跃时,可防止颅骨、大脑受损伤。长期姿势不正或某些疾病(如胸椎结核、强直性脊柱炎、长期劳损)可使脊柱形成异常弯曲,如驼背、侧弯等。对于儿童的姿势不正,家长应注意监督并纠正,对于疾病因素应及早就诊于骨科或脊柱外科寻求帮助。

脊柱正面、背面、侧面、矢状切面观(CT扫描VR重建图)

关于脊柱长度,男性平均为70~75厘米,女性平均为66~70厘米,脊柱长度的3/4是椎体,1/4是椎间盘。当人体进入老年,椎间盘组织由于退行性病变而导致水分丢失、膨出而变扁,椎体由于骨组织的减少而变扁,甚至由于压缩性骨折而变扁,人体也随之变矮小。

脊柱的活动取决于椎间盘的完整、韧带的弹性和相关脊椎关节突关节的和谐。一般情况下,颈、腰段活动度较大,胸段活动度极小,骶段几乎无活动度。正常情况下,脊柱颈段可前屈、后伸各35°~45°,左右侧弯各45°,旋转60°~80°;腰段在臀部固定的条件下可前屈75°~90°,后伸30°,左右侧弯各30°~35°,旋转30°~35°。

椎体之间的椎间盘属于纤维软骨连结,中央为髓核,是富有弹性的胶状物质,周围为坚韧的纤维环。当承受压力时,椎间盘被弹性压缩,可缓冲外力对脊柱的震动,也可增加脊柱的运动幅度。随着年龄增大,椎间盘弹性下降,可向周围膨隆,或纤维环破裂,髓核向后外侧突出或脱出,挤压相应脊髓及神经,这些是导致老年人腰椎疾病的常见病因。

脊柱既承受着身体负荷,也是全身的运动中枢,因此也容易损伤、退变,特别是活动度较大的颈椎和腰椎,因而颈部、腰部不适是常见症状和就诊原因。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主要有颈背疼痛、上肢无力、手指发麻、下肢乏力、行走困难、头晕、恶心、呕吐,甚至还有视物模糊、心动过速及吞咽困难等不适症状。

腰椎退行性病变和腰肌劳损是引起腰痛的最常见原因。腰椎退行性病变是指腰椎自然老化、退化的生理病理过程,主要有椎间盘退变、椎体骨赘形成、椎小关节退变、韧带退变等病理变化,伴随腰痛以及腰椎支撑功能下降、下肢疼痛麻木、间歇性跛行、大小便和性功能障碍等症状。腰肌劳损,又称功能性腰痛、慢性下腰损伤、腰臀肌筋膜炎等,为腰部肌肉及其附着点筋膜或骨膜的慢性损伤性炎症,多与长期劳累和慢性损伤有关,主要症状是腰或腰骶部胀痛、酸痛,反复发作,劳累加重,休息后减轻。

颈椎、腰椎的退行性病变是一种随年龄改变的生理过程,无法预防,但可减少不良因素而延缓退化并减轻症状,比如避免过劳、避免外伤、保持正确的劳动姿势、适度锻炼、保暖、减肥、避免床铺太软等。就医检查后的影像报告里常有椎体边缘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椎间盘突出或膨出等描述,但是否与症状相关,还需要看病变是否影响到局部的神经或其他结构。

保护心、肺的胸廓

心和肺这么重要的器官没有保护是不行的,不但需要有保护,还要适应心、肺一直在活动的需要,胸廓承担着这一重任。胸廓是由12个胸椎、12对肋骨和肋软骨、1块胸骨以及它们之间的连结构成。

胸骨位于胸前壁正中,分为柄、体和剑突三部分,柄体连结处稍向前隆起,称为胸骨角,正对第2前肋,是重要的体表标志。肋骨为扁骨,第1~7对肋前端借肋软骨与胸骨连结构成肋椎关节,称为真肋;第8~10对肋前端借肋软骨与上位肋软骨连结,形成肋弓,称为假肋;第11~12肋前端游离于腹壁肌层中,称为浮肋。

胸廓不仅保护心、肺器官,还参与呼吸运动,肋骨之间的肋间肌和胸廓底部的膈肌均为重要的呼吸肌。肋间外肌收缩时,胸廓横径和前后径增大,胸腔容积增加而形成吸气运动;肋间内肌收缩时,胸腔上下和前后径变小,胸腔容积减少而形成呼气运动。膈肌收缩时膈肌穹隆顶向下移动1~7厘米,使胸腔的上下径增加,胸腔容积增大而形成吸气运动;深吸气时膈肌穹隆顶下降6~10厘米;膈肌放松时穹隆顶上升,使胸腔容积变小而形成呼气运动。对气功有研究的朋友一定知道我国古老的吐纳术,通过对肋间肌和膈肌的锻炼再加上一些经络导引,就是一种呼吸锻炼。

胸廓承担保护心、肺的重任,面对损伤自然是首当其冲,比如外伤导致肋骨骨折,心、肺的手术时不得不切开胸骨或切断某一条肋骨。此外,其他病因也常常导致胸廓的变化,比如肺气肿常引起桶状胸;婴幼儿缺钙而患佝偻病时可使胸骨前突形成鸡胸;一些严重消耗性疾病患者或消瘦者可因胸廓前后径变扁形成扁平胸;当肺不张、肺萎缩、先天性肺叶发育不良、胸腔积液、胸壁肿瘤等疾病发生时可出现胸廓两侧不对称;当老年人发生骨质疏松时也常导致肋骨强度下降,甚至打个喷嚏都能造成数根肋骨骨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这些致病因素里有很多是可避免或早期发现而减轻损伤的,比如避免外伤、戒烟、早期发现肺部病变、婴儿注意检测血钙并补钙、老年人检测骨密度等,最重要的还是防患于未然。

灵活的肩关节

肩关节也称盂肱关节,是上肢与躯干连接的部分,由肩胛骨关节盂和肱骨头构成,属典型的多轴球窝关节,是上肢最大、最灵活的关节。肱骨头呈圆球形,关节面相对大,而关节盂浅而小,肩关节囊较松弛。关节囊的上壁、前壁、厚壁有许多肌腱和韧带的加入来增加其稳固性并防止肱骨头向上脱位,而下壁相对薄弱,因此肩关节脱位时肱骨头常从下方脱出。

肩关节可做三轴运动,即冠状轴上的屈和伸,矢状轴上的收和展,垂直轴上的旋内、旋外运动和环转运动,在胸锁关节、肩锁关节和肩胛骨旋转运动的配合下外展运动可达180°。在肩关节的灵活运动下,许多体操运动员、杂技运动员和武术爱好者表演着各种复杂的运动,将关节功能发挥到极致。但是肩关节的灵活性和频繁使用也带来了关节的易损伤性,肩周炎让很多人感到苦恼。

肩周炎,全称为肩关节周围炎,是肩关节周围肌肉、韧带、肌腱、滑囊、关节囊等软组织损伤、退变而引起的一种慢性无菌性炎症,以肩关节疼痛和活动不便为主要症状。肩关节可有广泛压痛,并向颈部及肘部放射,还可出现三角肌萎缩。发病年龄大多在40岁以上,女性略多于男性,多见于体力劳动者,病因有肩部因素和肩外因素。肩部因素为软组织退行性病变导致对各种外力的承受能力减弱,长期过度活动、姿势不良导致慢性损伤,肩部急性损伤后治疗不当或固定过久。肩外因素有颈椎病,由心、肺、胆道疾病引起的肩部牵涉痛,并可因原发病长期不愈使肩部肌肉持续性痉挛、缺血而形成炎性病灶并转变为真正的肩周炎。治疗上有药物、牵引、理疗、推拿、针灸、封闭、手术等方法,防护保养上要注意肩关节的局部保暖,避免过度劳累,加强身体各关节的活动和户外锻炼。

易脱位的肘关节

肘关节由肱骨远侧端和桡骨、尺骨近端关节面组成,是典型的复关节,在结构上包括三个关节,共同被包在一个关节囊内,分别为肱尺关节、肱桡关节和桡尺近侧关节。肘关节整体有两个运动轴:绕额状轴做屈、伸运动,这一运动轴为肱尺关节和肱桡关节所共有;绕垂直轴可做旋内和旋外运动,这一运动轴为肱桡关节和桡尺近侧关节所共有。

有不少父母在提拉小孩单侧手臂时突然发现小孩的肘关节不能动并疼痛大哭,这是桡骨小头半脱位了,不过这种脱位也容易复位,复位后患儿立刻不疼不哭了。成人也常发生外伤后肘关节脱位,常伴发骨折,这远比儿童的肘关节脱位严重,需立即就医治疗。

不过更多人关注肘关节可能是因为“网球肘”,并且对于为什么自己没打过网球却得了“网球肘”感到很疑惑。“网球肘”其实是“肱骨外上髁炎”的俗称,是肘关节外侧前臂伸肌起点处肌腱发炎疼痛,由前臂伸肌重复用力引起的慢性撕拉伤造成。前臂伸肌肌腱在抓握东西(如网球拍)时收缩、紧张,过多使用这些肌肉会造成这些肌肉起点的肌腱变性、退化和撕裂,患者用力抓握或提举物体时感到肘外侧疼痛,是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典型例子。网球、羽毛球运动员,家庭主妇,砖瓦工,木工等长期反复用力做肘部活动者都易患此病,患病后应当注意休息,还可配合冷敷、消炎药、护具、热疗、牵拉等,症状缓解后再逐渐做力量练习并恢复运动。

灵巧的双手

手是人体最有特色的器官之一,我们的双手既是劳动的产物,也是劳动的工具。我们从事的各种体力劳动、艺术创作、科学实验、文书记录等精细活动,无不依赖我们灵巧的双手。人类在脑和手的配合下不断地创造着社会财富。

手骨包括腕骨、掌骨和指骨,两个手相互对称,互为镜像。

腕骨由8块骨组成,排成近远两列,每列4块。近侧列自外向内的4块骨是手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远侧列自外向内的4块骨是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这些小骨赋予腕灵活性。

掌骨共5块,位于指骨与腕骨间,第1掌骨(位于拇指近侧)最粗短。

指骨共14块,拇指有2节指骨且比其他指骨粗壮,余四指各3节指骨。

手部结构(正、斜位X线片)

精细的双手主要由以下6组关节构成,其中(1)~(3)统称为腕关节。

(1)桡腕关节。可做屈、伸、展、收运动,屈、伸总幅度约为150°,屈略大于伸;展、收约60°,收略大于展。

(2)腕骨间关节。各关节面中有骨间韧带相连。

(3)腕掌关节。拇指腕掌关节为鞍状关节,可做屈、伸、收、展及环展运动;第2~4指的腕掌关节属于平面关节,活动度小;第5指则活动度稍大。

(4)掌骨间关节。平面关节,活动度小。

(5)掌指关节。球窝关节,可做屈、伸、收、展及微小的旋转运动。

(6)指间关节。只能做屈、伸活动。

手部关节是人体最灵巧、最勤劳的关节,也是最常受伤的关节,当身体面对不良处境时最先做出反应的常常是我们的双手。比如有物体突然飞向我们,我们在躲避的同时要么用手护住身体要害,要么用手拨开飞来的物体,对手的损伤可能伴随而至;当我们身体失去平衡而摔倒的瞬间,都会下意识地用手撑地,有可能造成腕关节脱位、腕部骨折,特别是在北方的冰雪天,由于户外地滑而导致的老人腕部尺、桡骨骨折非常多见,老人应该注意预防。

其他很多疾病也往往盯上我们的双手,比如腕管综合征可导致手指麻木和功能障碍;手部关节肌肉的长期紧张可致肌腱、韧带的炎症而疼痛;类风湿关节炎、老年性骨关节病、痛风可致指节畸形;慢性肺部疾病、先天性心脏病可导致杵状指;缺铁性贫血、风湿热等可致指甲下凹成匙状指。当我们发现指甲变色时也要当心某些疾病,比如贫血可致甲床苍白;甲癣或营养不良可致指甲灰白、粗糙;先天性心血管病可致甲下暗紫色;服用某些药物可致甲下变蓝;外伤陈旧出血及黑色素瘤可致甲下变黑;长期吸烟者或黄疸患者可致指甲变黄。当出现两手抖动而不能做精细工作时,要排除甲亢、情绪激动、惊吓、饮酒过量、神经衰弱、帕金森病、慢性酒精中毒等状况。手部的异常很容易发现,大家发现双手的异常后应该尽早就医,以免耽误诊治。

强韧的髋关节

髋关节由股骨头与髋臼构成,属多轴球窝关节。股骨头面积的2/3是关节面,嵌入髋臼内。关节囊一般坚厚,后下方相对薄弱。关节囊具有多组韧带加强,包括髂股韧带、耻股韧带、坐股韧带、轮匝带、股骨头韧带,其中髂股韧带是全身最强健的韧带。

髋关节可做多轴的运动,但因股骨头深深嵌入髋臼内,又有各种韧带的限制,其运动幅度远小于肩关节。屈髋幅度为80°~110°,伸髋幅度只有约30°,展与收的幅度约为45°,旋转幅度为40°~50°。

髋关节虽然强健,股骨头却是最易发生缺血坏死的骨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又称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原因主要有创伤、慢性酒精中毒及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初始发生在股骨头的负重区,病变进展致股骨头变形、塌陷。最常见的症状就是疼痛,髋部活动受限,短缩性跛行。磁共振成像(MRI)可早期发现骨坏死灶,能在X线片和CT片发现异常前做出诊断,放射性核素骨显像也能做到早期诊断。股骨头发生坏死、变形后即使治疗修复也不能恢复到以前的结构,易加速髋关节的退行性病变,如严重影响到关节功能可行髋关节置换术,但如能在病变进展之前就终止病因的侵害,则股骨头的形态及髋关节的功能可较好地得以保留。

忍痛负重的膝关节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跑步或野外徒步,可是也有不少人因为膝关节的各种不适而跑不起来,只能羡慕别人在跑道上酣畅地挥洒汗水。膝关节病变成为限制许多人活动自由的最常见因素。

膝关节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构成,属于滑车关节,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股骨的内、外侧髁与胫骨的内、外侧髁间有内、外侧半月板(影像上需使用MRI才能显示)。膝关节的关节囊薄而松弛,由髌韧带,腓侧副韧带,胫侧副韧带,斜韧带,前、后膝交叉韧带加固。膝关节可做屈、伸运动,在半屈位时可做少许旋内和旋外运动。

膝关节在人体中属负重最大和运动最多的关节,因此也是人体中退化最早、损伤最多的关节。膝关节退行性病变(也称为骨关节炎)是最常见的一种慢性、进展性关节疾病,其病理特点为关节软骨变性、破坏,软骨下骨硬化,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反应性增生以及骨赘形成。临床表现可为膝关节肿胀、疼痛、行走困难或行走功能丧失,特点为活动多时疼痛加重,上下楼梯尤为困难,休息时症状减轻。症状轻时可用止痛消炎药、针灸、膏药等治疗,病情重者需手术治疗。要珍惜、爱护我们的膝关节,日常预防应注意走路和劳动的姿势;不穿高跟鞋;避免身体肥胖以减轻膝关节负担;参加跑步或徒步运动时应量力而行、科学锻炼,尤其是在关节已经损伤的情况下更需要节制,可代之以游泳等对膝关节负荷轻的运动;在饮食方面应多吃含蛋白质、钙、胶原蛋白、异黄酮的食物。

忧伤的双足

人的直立行走解放了我们的双手,却把全身所有的重量都压到了双足之上。在没有鞋子的年代,人们赤脚走过山地、沼泽或荆棘路面,双足要独自忍受各种地面状况带来的不适或痛苦。有了鞋子之后,双足的待遇显然大大地改善,不过似乎总有一些忧伤挥散不去,古有缠足之苦,近有高跟鞋之伤。古代的“三寸金莲”曾让我们的祖辈遭受了许多痛苦,现代女性虽然不用裹脚了,但是许多女性的双足又被高跟鞋束缚了。适度的鞋跟既舒适又利于行走,但一些过高的鞋跟会给双足甚至全身多部位带来损伤或隐患。

双足是处于站立位最低的骨关节部位。足骨包括跗骨7块、跖骨5块、趾骨14块,共26块。跗骨相当于手的腕骨,属于短骨,可分为三列,即近侧的距骨和跟骨,中间的舟骨和远侧的第1~3楔骨和骰骨。跖骨为小型长骨,位于足骨的中间部,其形状大致与掌骨相似而更粗壮。趾骨形状和排列与指骨相似,但都较短小。

踝关节是足部最大的关节。大家对踝关节印象最深的就是“崴脚”了,从小到大估计没有几个人没有崴过脚。踝关节由胫、腓骨下端的关节面与距骨滑车构成,又名距骨小腿关节。胫骨的下关节面及内、外踝关节面共同形成“冂”形的关节窝,容纳距骨滑车(关节头)。由于滑车关节面前宽后窄,当足背屈时,较宽的前部进入窝内,关节稳定;但在跖屈时,比如做芭蕾舞动作、穿过高的高跟鞋、走下坡路时,滑车较窄的后部进入窝内,踝关节松动且能做侧方运动,此时踝关节容易发生扭伤(崴脚),因为外踝比内踝长而低,可阻止距骨过度外翻,因而以内翻损伤最多见。

足弓是足部的一个重要结构,是足的跗骨和跖骨借韧带、肌腱共同组成的一个凸向上方的弓形结构,足弓使足坚固、轻巧和有弹性。如果维持足弓的软组织(韧带、肌肉等)先天性发育不良或维持足弓的软组织过度劳损或骨折损伤,可导致足弓塌陷变平,形成扁平足,使足部各关节的运动受限,走、跑、跳的功能减弱,足底神经受压引起不适。发育阶段的青少年儿童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站立过久或负荷过重,并加强足肌的锻炼等,以预防扁平足。

足的忧伤其实来自多方面,有高跟鞋带来的烦恼,有易崴伤的担忧,还有痛风信号源的“难舍难分”。

高跟鞋可能给女性朋友增添优雅、婀娜的美感,但长期穿过高的高跟鞋则会对骨骼健康带来较大危害。穿高跟鞋站立和行走时,踝关节处于跖屈状态易致踝关节扭伤,且跖屈状态降低了足弓的防震效果;身体重量集中于脚前掌的第1~3跖骨头处,严重挤压跖骨头及足趾,并可致拇外翻和拇囊炎;膝关节由于负重力线改变,使关节软骨磨损加重,加速关节退变;因身体重心前移,造成骨盆前倾,脊柱弯曲增大,对腰椎和颈椎容易造成损伤和加速退变。所以建议鞋跟高度适度,过高的高跟鞋尽量少穿,以让双脚和身体得到放松,减轻其带来的不良影响。

踝关节容易崴伤,但多数时候可能并不严重,我们可初步判断扭伤程度,如自觉严重或无法判断严重程度时应立即就医,如自觉程度相对较轻则可先自行观察。就医前或自行观察期间应尽量做到:制动,抬高患肢;扭伤24小时内应冷敷,将冷水打湿的毛巾或毛巾包裹的冰袋(防止冻伤皮肤)放于患处;扭伤24小时后可热敷、适当按摩及外用活血药物。扭伤程度轻者一般数天内疼痛和关节肿胀均可明显缓解,如疼痛缓解不明显且有运动受限,应及早就医。

足部的第1跖趾关节是另一个让大家印象深刻的关节。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每个人的生活圈里都可能遇到几个痛风患者,而他们中大部分的首发症状部位就是第1跖趾关节,它简直就是个痛风信号源,而且被它缠上之后,稍不注意就要来骚扰你,从此“难舍难分”。导致痛风的风险因素包括肥胖、饮酒、高血压、高血糖、高嘌呤饮食和某些药物的影响,可以看到痛风与我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如果我们能早期调整生活方式,避免肥胖,适当控制饮酒,积极配合治疗高血压和糖尿病,那么许多有痛风潜质的人就有可能一辈子不发病,所以大家是不是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呢?

全身主要的骨和关节大体介绍完了,我们人的寿命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在这不长不短的岁月里,我们的骨骼要经受各种劳累、衰老和病痛带来的伤害。这些伤害有一些是我们能够控制的,比如过度劳动所致的关节、韧带的损伤,姿势不良导致的某些韧带的慢性炎症,这些疾病在避免过劳、注意劳动姿势、注意休息的情况下往往可以不发生;有一些是我们不能完全把控但可以让其延缓进展的,比如脊柱和关节的退行性病变、痛风等,我们可以通过改变一些不良习惯来延缓关节的衰老,如控制饮食和体型,让痛风减少发作;也有一些是原因不明、完全无法把控的,比如一些意外伤害、骨肿瘤等,这个必须及早就医,别无他途。总之,引起骨和关节疾病的因素中有些是我们能主观控制的,如果我们做好保护和预防,那就可以更大概率地让骨骼健康地陪伴我们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