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创新发展前沿热点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愿景驱动与战略规划

愿景驱动或“场景驱动”是塑造未来的重要方式,也是区域创新战略规划的主题、主线。面向“十四五”乃至2035年发展新时期,关于未来区域创新发展“应是什么”的理想设计,“新发展理念”是根本指导,规划思维转变是前提条件,规划目标设定是焦点核心,具有承上启下、纲举目张的引领导向作用。

(一)战略规划理念指导

理念是对事物发展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也是指导事物实践发展的根本依据。区域创新发展理念形成于区域创新发展的过程,体现为遵循区域创新发展的基本精神,关系着区域创新总体战略的规划部署。掌握了思想理念,就等于抓住了理解区域创新的关键词,找到了推动区域创新的内动力。

区域创新发展理念,是国家科技发展特别是“新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科技创新“第一动力”功能作用的增强发挥、全国“一盘棋”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有机统一体。

专栏1-2 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23]

正确认识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新形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新的区域发展战略。下一步,我们还要研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问题。

当前,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明显。二是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三是部分区域发展面临较大困难。总的来看,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

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增强其他地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举措:第一,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场。第二,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第三,改革土地管理制度。第四,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第五,全面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第六,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8月26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摘录。摘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69-273.)

从科技创新的维度看,关于科技创新的功能作用,改革开放后我们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论断,解放思想,鼓舞人心。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等创新经济学概念方兴未艾,科技向善[24],追求尽真、尽善、尽美,建设高科技文明社会,也正在形成发展共识。从区域协调发展的维度看,随着全国“一盘棋”思想的深入推进,协调发展成为制胜要诀。创新高地、产业集群、科创中心、科创走廊、科创圈、增长极、城市群、大湾区、共同体等新形态,正在重塑区域创新驱动协调发展新格局。从“新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看,作为新时代中国发展思想智慧的高度概括和根本依据,“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正在成为区域创新发展的行动指南。区域创新发展理念指导,当前也存在重政绩创新轻实绩创新,重数量速度轻质量效益,重短期行为轻长期影响,重局部利益轻整体效益,重以物为本轻以人为本等思想误区,正本清源,旗帜鲜明地坚持新发展理念的根本指导至关重要。

2020年10月29日,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其中,“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五大原则之一就是坚持系统观念,要求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地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的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这也应是新时期区域创新战略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二)战略规划思维转变

战略规划功能作用,战略规划方式方法,随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历史转变,也随着科技创新从跟跑为主向“三跑并举”的跨越发展而相应发生转变。区域创新战略规划,已发生了战略思维以及规划方式的系统升级[25]

(1)实现战略理念从各自为政向协同创新转变。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推动形成开放联动、优势互补、相互融合、互利共赢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科技合作由临时性、对话性向制度性、战略性转变,由点对点向系统对接、战略协同转变,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整合和优化配置科技资源。

(2)实现战略体系从单一战略向战略集成转变。将不同地方政府部门之间的决策集成衔接,也将部门、产业、行业以及企业战略“聚焦”和“集成”,还要将科技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开放引进战略等战略集成。

(3)实现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科技赋能,围绕民生科技重点领域,加强联合攻关和关键技术示范。

(4)实现创新模式从跟踪模仿向卓越创新转变。摆脱核心技术和关键价值环节受制于人、对外技术依赖严重问题,力争在国际竞争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5)实现科技合作从政府主导向市场拉动转变。区域合作的主体是企业,是事业单位,是法人单位,甚至是每一个公民。

(6)实现体制改革从单向突破向系统建构转变。由以科研院所改革为突破口向整体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转变,解决影响全局的、结构性的、机制性的问题。确立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科技资源的战略思想,促进全球化与区域化的融合发展等。

(三)战略规划目标设定

目标设定是战略规划的核心。区域创新发展战略规划,既要凝聚思想愿望共识,更期待实践行动共建。做好区域协同创新大文章,既要讲竞争,又要讲合作;既要讲“补短板”,又要讲“拉长板”;既要讲比较优势理论,又要讲竞争优势理论。区域科技协同创新,重在强调“共同目标,协调行动”的协同理念,提高区域创新目标认同度、活动协调度、资源共享度[26]。加强区域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区域创新集群联动发展,区域科技服务系统链接,区域民生科技示范引领,构筑区域价值链、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服务链,促进区域创新发展从要素整合走向系统整合,从对话性走向制度性,从有边界走向一体化。

一般而言,区域创新战略规划目标指标设定集中体现如下:

(1)科技创新功能作用。围绕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在基础科学、战略高技术、产业共性技术等方面的联合攻关,掌握一批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在一些重要的领域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全国综合或某领域科技创新最强区域,在全国科技创新发展中起某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等。

(2)科技产品产业创造。结合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项目研发,以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应用为重点,加强高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开发具有高度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重大战略产品,主攻自身具有潜在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培育和形成新的创新型经济增长点,促进由“制造”向“创造”转变,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科创+产业高地。

(3)科技生活宜居宜业。应对区域人口、资源、环境、能源等方面的严峻挑战,促进生态良性循环、资源高效利用、污染全面控制,促进自然生态、人居生态和产业生态和谐,提高生活质量,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

(4)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突破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行政壁垒,为区域科技创新提供体制支撑和机制保障。加快建设区域科技研发服务平台、科技专业服务中介机构,促进基地、平台、人才、项目一体化发展,实现区域科技资源自由流动与共享,打造成为区域、全国乃至全世界科技资源集聚区等。

专栏1-3 国家科技规划区域创新发展专题部署

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提出统筹区域科技发展,把区域科技和地方科技作为国家整体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分类指导,重点部署,优化科技资源布局,促进中央与地方科技力量的有机结合,显著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主要包括:①推动区域紧密合作与互动,促进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②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③加强区域科技规划工作,形成合理的区域科技发展布局,形成中央和地方联动的机制。④通过重大项目引导,促进跨区域的创新合作和创新联盟建设。⑤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区域科技创新中的引领作用等。⑥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工作,强化区域中心城市对区域创新活动的带动作用和对区域科技资源的凝聚作用。⑦增强县(市)科技服务和支撑能力,推动基层科技队伍的建设等。

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提出围绕解决区域发展重大、共性问题,推动跨区域协同创新,“协同创新”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主要包括:①根据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科技基础,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②鼓励东部地区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引导科技资源向欠发达地区流动,加大科技援疆、援藏和支援其他民族地区力度。③引导和推进创新型省份、创新型城市(区)建设,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科技园区在区域创新中的辐射带动作用。④加大对自主创新示范区、试验区的支持力度,加强政策创新和经验总结推广。⑤加强区域创新资源集聚和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围绕地方优势特色组建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基地。

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

突出区域创新,打造区域创新高地,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分四个层次系统部署:首先,北京、上海要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其次,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区创新发展;再次,建设带动性强的创新型省、市和区域创新中心;最后,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点等。主要包括:①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加速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进程、加速珠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进程。②支持中西部地区结合发展需求,探索各具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模式。③深化部省会商机制,加大中央和地方科技资源的集成与协调。④加大科技扶贫开发力度,引导资本、技术、人才等创新创业资源向贫困地区集聚等。⑤提升基层科技创新服务能力,鼓励和培育多元化、个性化服务模式等。⑥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优化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布局,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