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创新发展前沿热点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未来预见与战略规划

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正式实施。伴随着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程,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开始启动,地方科技及区域创新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基石和发展亮点。面向“十四五”乃至2035年发展新时期,区域创新战略规划研究,从一般方法论上讲,关于未来发展方向方位的判断识别,技术预见具有“导航”功能,科技评估具有“定位”作用,窗口机遇必须努力“抢抓”。

(一)技术预见“导航”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未来的态度以及面向未来的能力,历来是事物兴衰成败的重要因素,也是区域创新战略规划的关键所在。技术预见作为一种新的“战略分析与集成的工具”,近年来形成了全球性的大趋势,这与政府改革和加强科技宏观管理特别是提高科技战略规划水平的发展要求紧密相关。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技术预见实践,实际上可以说是为支撑和服务科技战略规划及政策制定的,并带来了科技战略规划的创新和发展。基于技术预见、战略预见的区域创新战略规划,成为重要发展趋势。

专栏1-1 2035年中国区域创新发展政策取向[19]

持续推进东部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及粤港澳大湾区,有望在2035年实现经济一体化发展,率先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进而引领全国区域创新发展水平提高。迫切需要加强全面创新改革,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支撑东部区域科技、经济、社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支持中西部区域培育国家创新发展新引擎:在中西部区域加快培育国家创新发展新引擎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需要发挥中西部区域特色优势,把握产业技术革命发展机遇,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水平,以区域创新体系和能力建设为重点,培育引领带动区域创新发展的新引擎。

推进区域创新驱动智慧专业化发展:中国幅员辽阔,区域资源禀赋和创新差异较大,需要制定差异化的区域创新发展政策,把握数字转型战略机遇,推进区域智慧专业化发展,探索适应区域资源禀赋条件和特色优势的创新发展道路。

加快培育和发展现代化创新型都市圈:创新型都市圈是以创新型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一定的空间距离内周边创新型中小城市为支撑的城市创新发展命运共同体,应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着力点,在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加快发展和培育一批现代化创新型都市圈。

发展“飞地型”开放创新经济合作区:发展国内外“飞地型”开放创新经济合作区有利于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既是发达中心城市利用创新要素相对富裕且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的优势解决城市发展资源成本快速攀升问题的战略举措,也是中小型城镇嵌入发达中心城市经济系统乃至全球价值链的战略机遇。

(摘自:穆荣平,蔺洁.2019中国区域创新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19-23.)

技术预见的蓬勃发展,实质上是更加追求发展上的主动性、前瞻性和突破性,更加注重行动上的统筹性、长期性和科学性,更加强调对未来科技发展各种可能性的“优选”等,它实际上是一个“长期预测科技趋势,综合选择重点方向,优化配置科技资源”的社会系统工程[20]。技术预见方法主要包括德尔菲法、情景分析法、关键技术选择法、趋势外推法、需求分析法、专利地图、技术路线图等,以及近年来出现的知识图谱、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应用。技术预见的功能作用主要体现在:前瞻与优化,是一个系统的项目优化工具;衔接与协作,是社会各界达成共识甚至达成合作的渠道;整合与集成,有利于创新集群和系统升级;预警与评估,有利于风险管控;沟通与协商,有利于通过广泛、民主、科学的决策达成愿景共识和行动等。因此,技术预见的纵深发展,将更加有利于强化科技开创未来的战略意识,确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聚焦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抢占先机,重点突破;促进科技与社会相互作用方式从“自然发生”到“自觉选择”等。技术“预见”的导航功能,使其成为区域创新战略规划的前置启动程序和全程支持系统。

(二)科技评估“定位”

国情、区情、科情和竞争优势特色,是区域创新战略规划的立足点。科技评估为区域创新标识画像,有利于实事求是、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找准定位,从而成为区域创新战略规划的重要诊断分析工具等。科技评估主要考察各类科技活动的必要性、合理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对于优化科技管理决策、加强科技监督问责、提高科技活动实施效果和财政支出绩效意义重大。科技评估可分为事前评估、事中评估和事后绩效评估评价,一般包括科技规划、科技政策、科技计划和项目、科技机构等类型。其中,科技规划评估涉及目标定位、任务部署、落实与保障、目标完成情况、效果与影响等。废旧立新、迭代升级的战略规划编制,均应以前期规划实施绩效评估为基础,以实现继承创新。从1999年开始,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每年推出一本《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1]。运用多年形成的区域创新评价理论模型方法,采用大量的年度统计数据,开展各省(区、市)创新能力排名分析,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该报告认为,中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丰富的多样性,巨大的差异性。由此,对该地区创新模式的认知、创新能力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可以为中央政府提供协调区域发展的新模式,也可以为地方政府推动当地经济工作提供新思路等。

(三)窗口机遇“抢抓”

“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区域创新发展实际上是国家布局、区域演变、科技创新,产业变革、国际竞争、时代进步的复杂综合体,存在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和政策窗口期[22]。能否实现国家发展要求、科技发展需求、主体发展诉求、区域发展追求的辩证统一,把握机遇和挑战、找准时间窗口至关重要。区域创新发展机遇在哪里,总体而言,就在研判识别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能否抢占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先机?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经济发展处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之中,科技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否激发科技创新市场的新需求?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打破行政壁垒,改革红利仍然丰厚。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全国区域一体化发展加速推进并将孕育催生新的区域增长极。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区域创新面临新的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有利于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实现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全球化重心转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