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法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六章 疑問代詞

疑問代詞自古就分爲指人和指物兩種,而且大致可以分爲三系,如下:

(一)ʑ系(指人)

(甲)主、賓語:誰ʑǐuəi

(乙)主語(常用於選擇問):孰ʑǐuk

(二)γ系(指物)

何γai 曷γat 胡γɑ 奚γie 侯γo 遐γeɑ

(三)o系(指處所)

惡(烏)ɑ 安an 焉ǐan

現在分别加以叙述:

“誰”字指人,用作主語和賓語,例如:

生厲階,至今爲梗?(《詩·大雅·桑柔》)

能執熱,逝不以濯?(同上)

以上用作主語。

欺?欺天乎?(《論語·子罕》)

寡人有子,未知其立焉。(《左傳·閔公二年》)

以上用作動詞賓語。

與爲親?(《莊子·齊物論》)

且夫暴國之君將至哉?(《荀子·議兵》)

以上用作介詞賓語。

“誰”字又可以用作謂語,例如:

然則富貴爲賢以得其賞者也。(《墨子·尚賢中》)

胡不嘗試相與求亂之者也?(《荀子·富國》)

偶然也用作定語,例如: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用“之”字作爲中介。](《老子》)

何法之道,誰子之與也?(《荀子·王霸》)

“誰”的另一形式是“疇”字,用法大致相同,例如:

咨若是登庸?(《書·堯典》)

逆失而能存?(《漢書·司馬相如傳》)

能是恤?(左思《蜀都賦》)

可與乎比伉?(張衡《思玄賦》)

“誰”和“疇”在語音上的差别,可能是由於地域的不同或時代的不同。

“孰”字主要是用於選擇問,例如:

女與回也愈?(《論語·公冶長》)

師與商也賢?(同上,《先進》)

哀公問:“弟子爲好學?”(同上,《雍也》)

父與夫親?(《左傳·桓公十五年》)

聖王有百,吾法焉?(《荀子·非相》)

“孰”字還可以指無生之物,而“誰”字則没有這種功能,例如:

五色不亂,爲文采?五聲不亂,應六律?(《莊子·馬蹄》)

是可忍也,不可忍也?(《論語·八佾》)

天下之害爲大?(《墨子·兼愛下》)

木與夜長?智與粟多?爵、親、行、賈,四者貴?(同上,《經説下》)

萬物一齊,長?(《莊子·秋水》)

故純樸不殘,爲犧尊?白玉不毁,爲珪璋?(同上,《馬蹄》)

舍是而足爲也?(《荀子·王霸》)

是高爵豐禄之所加也,榮大焉?(同上,《議兵》)

“何”字指物,以用於賓語爲常,例如:

内省不疚,夫懼?(《論語·顔淵》)

然而天惡者也?(《墨子·法議》)

朕又知?(《莊子·在宥》)

無禮以正身?(《荀子·修身》)

今夫仁人也,將務哉?(同上,《非十二子》)

“何”字用作定語,兼指人和事物,例如:

何卿之問也?(《孟子·萬章下》)

人也!(《莊子·養生主》)

嗟我人,獨不遇時當亂世!(《荀子·成相》)

以上指人。

何器也?”曰:“瑚璉也。”(《論語·公冶長》)

木也哉?(《莊子·人間世》)

術之設?(同上,《山木》)

怪也?(《荀子·榮辱》)

以上指事物。

“何”字用作狀語,大致等於現代漢語的“爲什麽”或“怎麽”,例如:

夫子哂由也?(《論語·先進》)

先生止我攻鄭也?(《墨子·魯問》)

先生之憊邪?(《莊子·山木》)

故周公南征而北國怨,曰:“獨不來也?”東征而西國怨,曰:“獨後我也?”(《荀子·王制》)

“曷、奚、胡”的應用範圍比“何”字窄得多,它們不能指人,不用作主語。“奚”字用作賓語的比較少見。“曷、胡”用作賓語者更是個别的情況。它們通常衹用作狀語,很少用作定語,例如:

衛君待子而爲政,子將先?(《論語·子路》)

問臧事,則挾策讀書;問穀事,則博塞以游。(《莊子·駢拇》)

以上用作賓語。

不爲政?(《論語·爲政》)

哭之悲也?(《韓非子·和氏》)

時日喪?予及汝皆亡。(《書·商書·湯誓》)

不降威?(同上,《西伯戡黎》)

足以美七尺之軀哉?(《荀子·勸學》)

人盡夫也,父一而已,可比也?(《左傳·桓公十五年》)

誰爲君夫人?余弗知?(同上,《襄公二十六年》)

同始异終,可常也?(同上,《昭公七年》)

可得而有邪?(《莊子·知北游》)

不南見老子?(同上,《庚桑楚》)

以上用作狀語。

指物的“何、奚”又可以指處所,例如:

有是三者,向而不濟?(《左傳·昭公四年》)

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自?”(《論語·憲問》)

“遐、侯”二字應是“胡”的音變。“胡、遐”同屬古韻魚部;“胡、侯”是魚侯旁轉。這兩個字作爲疑問代詞衹出現在上古時代,後代就罕見了。就在上古時代,它們衹用作狀語,例如:

樂衹君子,不眉壽?(《詩·小雅·南山有臺》)

心乎愛矣,不謂矣?(同上,《隰桑》)

周王壽考,不作人?(同上,《大雅·棫樸》)

渫過而不辭?(《吕氏春秋·觀表》)

君乎!君乎!不邁哉?(《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吁!漢帝之德,其褘而!(張衡《東京賦》)

就先秦的情況來説,o系“惡、安、焉”衹是指處所。它們都是影母字,“安”與“焉”是既雙聲,又叠韻,所以它們的意義是相通的,例如: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論語·里仁》)

天下惡乎定?(《孟子·梁惠王上》)

在其爲民父母也?(同上)

在?仁是也;路在,義是也。(同上,《盡心上》)

往而不暇?(《莊子·達生》)

往而不愛哉?(同上,《山木》)

庾哉?人庾哉?(《論語·爲政》)

天下之父歸之,其子往?(《孟子·離婁上》)

有些“惡、安、焉”雖不明顯指處所,并且大致可以由“何、曷、胡、奚”代替,但是由於本義不同,引申義也有細微的分别。這一類的“惡、安、焉”,實際上等於現代漢語的“哪裏”。“惡得、惡能、安能、焉能、焉得”等於“哪裏能夠”;“安知、焉知”等於“哪裏知道”,例如:

惡得有其一而慢其二哉?(《孟子·公孫丑下》)

惡能知其辯?(《莊子·齊物論》)

暴而不戢,安能保大?(《左傳·宣公十二年》)

吾以夫子爲天地,安知夫子之猶若是也?(《莊子·德充符》)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同上,《秋水》)

鶴實有禄位,余焉能戰?(《左傳·閔公二年》)

焉知其所終?焉知其所始?(《莊子·山木》)

總之,疑問代詞ʑ系、γ系、o系之間的分别,在先秦是相當清楚的,到了漢代以後,界限變爲不那麽清楚了。但是,“誰”仍指人,保存爲今天的“誰”;“何”仍指物,在今天則説成“什麽”。這個大界限仍是清楚的。

從南北朝起,史料中出現了一個疑問代詞“底”字,它的意義和“何”字相同,例如:

日冥當户倚,惆悵不憶?(《子夜歌》)

寒衣尚未了,郎唤儂爲?(《子夜四時歌·秋夜》)

單身如螢火,持報郎恩?(《歡聞歌》)

我與歡相憐,約誓言者?(《懊儂歌》)

徒勞無所獲,養蠶持爲?(《采桑度》)

唤歡來,花笑鶯歌咏。(《西烏夜飛》)

到了唐代以後,“底”字用得更普遍了,例如:

空芳酒食饌,持解人頤。(王維《慕容承携素饌見過》)

名愚谷?都由愚所成。(王維《愚公谷》之二)

花飛有急?老去願春遲。(杜甫《可惜》)

久待無消息,終朝有忙?(杜甫《寄邛州崔録事》)

盤渦鷺浴心性?獨樹花發自分明。(杜甫《愁》)

陶冶性靈有物?新詩改罷自長吟。(杜甫《解悶》之七)

忙時不肯來?(韓愈《同水部張員外籍曲江春游》)

甯戚飯牛緣事?陸通歌鳳亦無端?(元稹《放言》)

若抛風景常閑坐,自問東京作來?(白居易《早出晚歸》)

柳映江潭有情?望中頻遣客心驚?(李商隱《咏柳》)

風流真事?常欲傍清羸。(李商隱《贈宗魯筇竹杖》)

吹皺一池春水,干卿事?(《南唐書·馮延巳傳》)

疑問代詞“底”字的來歷,這是尚待研究的問題。顔師古《匡謬正俗》説:“俗謂何物爲‘底’,此本言‘何等物’,後省‘何’,直云‘等物’耳……今人不詳根本,乃作‘底’字,非也。”這種揣測的話,是靠不住的。

現代漢語裏的“什麽”(甚麽)不是從“何”字演變來的,也不是從“底”字演變來的。“什麽”在唐代就産生了。《集韻》説:“不知而問曰‘拾没’。”在唐代,“什麽”也有寫成“是勿”的,例如:

玄宗問黄幡綽:“是勿兒可憐?”對曰:“自家兒可憐。”(趙璘《因話録》)

但是一般總是寫作“什麽、甚麽、甚末”,或者單寫一個“甚”字(“甚”是“什麽”的合音),也有説成“甚底”的,例如:

耶娘處傳書覓?(《敦煌零拾·雀踏枝》)

韓愈問牛僧孺:“且以拍板爲什麽?”(《唐摭言》)

下面是宋元以後的例子:

劫劫地走覓什麽?(蘇軾《醉僧圖頌》)

在此作什麽?(《景德傳燈録》)

説個道理如此,看是什麽人卜得?(《朱子語録》)

我父親是誰?名唤甚末?(元曲《認金梳》)

又不會做經紀。(《五代史平話·梁史》)

慕容三郎問他有甚底病。(同上)

城上望東南角無人馬。(《三國志通俗演義·孫堅跨江擊劉表》)

玄德臨去時分付你甚麽來?(同上,《吕布夜月奪徐州》)

除了“什麽”之外,還有“遮莫”。“遮莫”和“什麽”可能有語音上的聯繫。《才調集》載李白《寒女吟》:“下堂辭君去,去後悔遮莫。”“悔遮莫”就是“悔什麽”。後來“遮莫”又寫成“者麽、者末、折莫”等,例如:

茶寮山上一頭陀,新來學者麽。(徐淵子《阮郎歸》)

問甚麽官人令史,者末儒流秀士,浪子人兒?(《雍熙樂府》六)

管甚麽抹土搽灰,折莫擂鼓吹笛?(《錯立身》戲文)

現代漢語的“怎麽”,在唐五代衹用“争”字來表示,例如:

老去由我?愁來欲泥誰?(白居易《新秋》)

見説白楊堪作柱,教紅粉不成灰?(白居易《燕子樓》)

若是有情不哭?夜來風雨葬西施。(韓偓《哭花》)

澗松亦有凌雲分,似移根太液池?(韓偓《宫柳》)

漢武碧桃比得?枉令方朔號偷兒!(韓偓《荔枝》)

紫陌縱榮及睡?朱門雖貴不如貧。(《五代史平話·周史》)

到五代以後才用“怎”字,同時産生了“怎生、怎麽(怎末)、怎的”等,例如:

恁地説?向日則爲仇敵,今日則爲一家。(《五代史平話·周史》)

自古用文武才略爲輔佐者,盡由科第耶?(同上)

乘勝長驅,如破竹之勢,怎可中輟?(同上)

笑問鴛鴦兩字怎生書?(歐陽修《南歌子》)

怎生便信得他?(《朱子全書·孟子》)

韋郎去也,忘得玉環分付?(姜夔《長亭怨慢》)

我可怎末了?(元曲《黄花峪》)

怎麽這顔色不加搽?(元曲《漢宫秋》)

你嗓磕他怎的?(同上,《曲江池》)

待奔歸去,又没果足,怎生去得?(《五代史平話·梁史》)

“争”(“怎”的前身)的産生時代約在8世紀前後,和“什麽”同時,它的來源還不清楚。和“争”差不多同時的還有個“作麽生”,也是表示怎麽的意思。“作麽生”在宋代話本裏有,例如:

且養活教長成,看他又作麽生?(《五代史平話·梁史》)

“争”和“怎”是[tseη]和[tsem]的差别。“怎麽”是“怎”的分音,正如“那麽”是“恁”的分音一樣。“作麽生”和“争”或“怎生”在語音上是可以相通的。“怎生”可能來自“作麽生”(“怎”是“作麽”的合音)。但是,“作麽生”和“争”差不多是同時産生的,我們很難斷定哪一個在先,哪一個在後。

現代漢語的“哪”字,直到五四時代還寫作“那”(和指示代詞“那”字同一寫法)。實際上,在中古時代,疑問代詞“那”字比指示代詞“那”字常見。依現有史料看來,疑問代詞“那”的産生時代早於指示代詞“那”字。

上文説過,上古ʑ系到今天還有一個“誰”字,上古γ系後來説成“什麽”。那麽,上古指稱處所的o系呢?依我們觀察,真正對處所提出疑問,就用“何處”(例如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汝歸何處收兄骨?”);如果是反詰句,就用“那”字來代替上古的“惡、安、焉”。

這個“那”字的産生時代比“什麽”和“争”都早得多,大約在先秦時代就産生了。《左傳·宣公二年》“棄甲則”杜注:“那,猶何也。”顧炎武認爲“那”是“奈何”的合音。到了東漢時代,詞意稍變,等於現代漢語表示反問的“哪”,例如:

處分適兄意,得自任專?(《孔雀東南飛》)

生人作死别,恨恨可論?(同上)

這個“那”字在魏晋南北朝也有出現,例如:

得方低頭看此邪?(《世説新語·政事》)

偷,得行禮?(同上,《言語》)

安曰:“外論不爾。”答曰:“人得知?”(《晋書·王羲之傳》)

在下得有此才?(《北史·高聰傳》)

到了唐代,已經用得很普遍了,例如:

世人得知其故?(杜甫《送孔巢父》)

數莖白髮抛得?(杜甫《樂游園歌》)

但見新人笑,聞舊人哭?(杜甫《佳人》)

山路時吹角,堪處處聞?(杜甫《留别賈嚴二閣老》)

此身得更無家?(杜甫《曲江陪鄭八丈》)

衰疾能久?應無見汝期!(杜甫《遣興》)

咫尺不相聞,平生可計?(韓愈《除官赴闕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

疑問代詞“那裏”是從“那”字發展來的,但是用途擴大了,它既可以問處所,又可以表示反問,例如:

那裏彈的琵琶響?(元曲《漢宫秋》)

汝何姓?那裏來?(《三國志通俗演義·曹孟德謀殺董卓》)

以上是問處所。

那裏又受他禮來?(元曲《玉鏡臺》)

史進那裏肯放?(《水滸傳》第一回)

以上是反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