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位语文名师经典课例实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直抵心灵深处的语文课堂——朱震国《星期一早晨的奇迹》教学案例研读

听朱震国老师的课,给人的最大感受就是轻松、愉悦,从2006 年杭州“激情演绎 本色语文”上的《变色龙》,到2008 年南京“新课程 新精彩 新走向”上的《白色方糖》,朱老师的课已经深深的抵进我的心灵。这次有幸细细品味他执教的《星期一早晨的奇迹》,再次被朱老师的“星期一早晨奇迹”般的风采所震撼。

《星期一早晨的奇迹》是一篇看似浅显的美文,却深刻地象征了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不成文的规矩”,它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自己内心深处还有一个“存放爱的地方”,要有勇气去打破那些不合理的所谓的规矩,希望建设一个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和谐相处的世界,以此来弘扬人性人情之美。

执教这篇“美文”,朱老师采用的是“朴实、本色”的课堂教学。他似乎在有意的回避“新、奇、趣”,一切都在平平淡淡中完成,课堂上,他没有设计什么精彩的导入语,用“大白话”交代课题,直截了当地进入课文的学习,师生之间平等交流,给人感觉纯粹是“随意”、“自然”。他一直在传统语文与现代语文的比较综合中寻找到语文教学的内核,即那些符合语文教学规律、能够体现语文教学之本的东西。

整个课堂结构是非常完整的,其流畅程度让人佩服。既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又展示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从内容到形式,步步精妙得当。一上课的提问“重音落在哪个词上”,抓住课题中的“奇迹”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去深入研究文本,当得到同学们关于“星期一到校上课的心情是伤心的”这一回答后,又适时将“伤心”改为“灰暗”,显示出老师对字词的理解和驾驭能力。之后对“规矩”一词的品析,继而完成对“约定俗成”的理解,逐步导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将“他们用报纸在彼此间制造了天涯”一句的含义诠释得淋漓尽致。可以说,文本的把握和理解,必须依赖于对词语、句子的体悟,朱老师在对文字本身的细细的咀嚼上下足了功夫,透过文本的文字深刻地体会到作者渗透的情感。

新课程强调师生平等对话,通过自由对话,达到问题解决、知识构建、能力提升、人格完善的目的。在本课教学中,朱老师以自己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让学生真正地放松,并且在设疑之后反复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让他们有一句说一句,让每位学生都有对话的时间和机会,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节课中,老师于不经意间引导着学生沿着文本的结构脉络,去深入理解、感悟情感。抓住“奇迹”一词,这等于抓住了文本的线索,理解了“奇迹”其实也就理解了整个事件情节所表达的主题。接着朱老师设问:“在课文的前三段文字中,你认为哪一个句子,哪一个词语,哪一个细节,使你感到心里不舒服,产生了压抑的感觉?”这一问题将学生引入到文本前三段的研读之中,明白了“压抑”感的由来,希望打破这种“规矩”,冲出这种“束缚”,求得人性、人情、人生的美的愿望也就油然而生了。在理解了压抑之后,老师并没有顺着课文的自然段落教下去,而是把学生引入到后三段的阅读理解之中,启发学生理解了欢笑的内在含义。这最后三段跟前三段相比,显然是180 度的改变,压抑的心情得到完全释放。

新课程强调语文课堂应该充满琅琅书声,语文的课堂应该是“响亮”的,只有“读”占鳌头才能“读”出心裁。阅读教学,要“阅”,更要“读”,只有多读,在读中进行感悟,才能更好地体味文章的内涵,领会作者的感情。在这节课中,朱老师将教学着力点放在了课文的朗读上。老师注重学生的读,从个别读、散读、范读的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沉浸到文本中去,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首先是读题目,在抓住重音的同时,也抓住了文章的关键所在,这就是“奇迹”,接着是让学生个别读课文的前三个段落,从这三段文字的朗读上,感受到这三段文字的感觉——“压抑”,之后是落实到读句上:“这句话应该怎么读?重音落在哪里?”通过对具体句子的朗读指导,使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内涵。最后是朱老师的配乐范读,让学生在已经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再次体会文本蕴涵的情感,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再次跟随老师的声音和情感亲近了文本。

这堂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师生之间亲切的、无拘无束的交流,这也是朱老师课堂教学一贯的风格和特色所在。整堂课自始至终都在师生融洽的谈话中进行着,给听课老师的感觉是老师在“随意”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学生则赢得了充分的思考和活动的时间,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在探索“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实际为起点,朱老师在课堂上就体现了这一“起点”。首先,通过朱老师的课,我们能够感觉到,他在备课时,就把自己当学生去研读课文,设想学生在阅读这篇课文时可能出现的兴奋点或疑难点。其次,他充分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认知水平,因为设置的教学“高度”都在学生生活体验范围之中。在课堂中,朱老师用自己的亲切,营造了一种“对话情境”,这里所说的“对话”,不仅仅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语言进行的讨论、交流或是共鸣,而主要是师生之间平等的心灵沟通,这种“对话”,师生的心灵彼此敞开着,随时接纳对方的心灵,也是一种彼此的“倾听”,这种对话情境的营造,使得课堂就像是朋友之间在聊天,给学生最大的享受。

朱老师的语文课是直抵心灵深处的。他的课堂可以用“实”、“活”、“美”三个字来概括。课堂上师生思维密度大,教得实在,能够融洽“教”与“学”的关系。同时,这个课堂是“活”的课堂,教材处理的活,学生调动的活,真正做到了“活教”、“教活”。在课堂上,他已经将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有机地融为一体了。他的教学已经不再停留在具体的教学方式手段的组织上,而是教学方式的艺术化上,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听朱老师的语文课,无法做笔记,因为你早已沉醉在他的课堂中无法自拔了。总之,在这堂课里,飞舞着的是他对教育的思考,对教学的激情与智慧,让我们看到了朱老师驾驭课堂的潇洒、自如。他的课堂,真正体现了新课标理念,成了我们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

当然,我觉得这节课“预设”的痕迹过于重了些,课堂“生成”的东西少了些。教师过多的张扬与施展,挤压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步步紧逼的“追问”使学生喘不过气来,给人的感觉是学生一直是在老师的“牵引”下学习的,学生自由感悟少了些;再就是学生的表现太过于“完美”了,可能是学生素质优异,加之朱老师魔术般的点化所致吧。

朱震国老师《星期一早晨的奇迹》教学实录

师:早上好!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课文题目叫——(学生齐读课题)重音落在哪个词上?

生:奇迹。

师:对,请大声地再读一遍。

好的,声音响亮。现在请同学们也这样大声地各自散读一遍课文。读完后,请大家回答一个问题:奇迹为什么会发生在星期一的早晨?好,请各位同学大声散读课文。开始——

(学生散读课文)

师:大家读得很认真,接下来该回答问题了:奇迹发生在星期一的早晨,你说大概会是什么原因呢?

生:大概星期一是新一周的第一天吧。

师:我们同学星期一到学校上课心情怎么样?

生:我个人意见:我非常伤心。(笑声)因为放了两天假,然后要投入到紧张的学习当中,不由得非常伤心。(笑声)

师:那你说大人们去上班时会是怎样的心情?

生:可能也会有点不愿意吧。

师:我给你改一个词,你说是“伤心”,用“灰暗”好不好?

生:同意。(笑声)

师:同学们,星期一的早晨,人们的心情有点灰暗。那么,在这个灰暗的星期一早晨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哪位同学为我们朗读一下课文的前三个小节?哪位自告奋勇?

(一男生举手,朗读课文。)

师:你的勇气我很赞赏。(对一学生)你认为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生:很有感情。

师:是的,我也有同感,但我还是觉得似乎有些压抑了,你说呢?

生:那是因为这篇文章给人一种很压抑的感觉。

师:哦,文字本身是压抑的!嗯,很有道理。

刚才我们同学说了,星期一早晨的心情本来就带着灰暗,这会儿又从文字中读出了压抑的感觉,能不能请同学告诉我,课文的前三节文字中,你认为哪一个句子,哪一个词语,哪一个细节,使你感到心里不舒服,产生了压抑?

(学生纷纷举例回答)

师:同学们可真是火眼金睛啊!从短短的三小节文字中居然找到了这么多压抑:在车窗外看到了枯干的树枝和溅满了泥水的来往车辆,车厢里看到的是“笨重如牛”的乘客,还听到了“单调乏味的引擎声”,体会到了一种“窒息燥热”的感觉,不是因为气温热,而是因为心里的冷漠。窗外的风景很美,但是乘客们宁可看报纸也不看一眼窗外。从文章里,你能否看出乘客们看报纸还有一个什么原因?

生:(甲)还有一个原因是为了躲避邻座的目光。

生:(乙)不想跟别人……搭话。

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

生:“这是芝加哥人坐车来往时的一条不成文的规矩。”

师:哦,对了,同学们,规矩,“规矩”是什么意思呢?

生:必须要遵守的不成文的规则。

生:没有什么地方规定过,也没有什么人宣布过,但是大家就这么做了,不能违背的。

师:如果违背了会怎么样呢?

生:那就会被人笑话,当做另类。

师:好的,于是这些乘客们为了不破坏“规矩”,他们是怎么做的?

生:“把自己藏在报纸的背后!”

师:同学们,一张薄薄的报纸起到了什么作用?文本上怎么写的?

生:他们用报纸造出了“天涯”!

师:“天涯”是多远的距离?

生:无法计算的远距离!

师:是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星期一的早晨,各位同学,按你的感觉,你觉得用哪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比较恰当?

(众学生纷纷:郁闷、无聊、没有生气、没劲、讨厌、死气沉沉……)师:是啊,这样的一个星期一早晨谁也不会喜欢,连文章的作者他也不喜欢。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的最后三小节散读一下,开始——课文的倒数第三节,我把它改了一下,请大家看看,感觉是不是有些不同?

(课件:原句:我听到了欢笑。一种在151 号车上从未听到过的温暖悦耳的欢笑。

改句:151 号车上传出了一阵热闹的笑声。)

(学生讨论、比较。)

师:(归纳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好:①改句是客观地陈述,原句是主观地描述,说话人的立场角度不一样;②“热闹”是听觉感受,“温暖”则是心理感受,感觉的部位不一样:③“从未听到过”这五个字强调了一种由衷的喜悦。所以,还是原句的写法要好得多。

师:如果说课文的前三小节是压抑的,那么现在请大家告诉我:刚才你从课文最后三小节这些文字中读到了一些什么感觉?(众学生纷纷:愉快的、欢乐的、开心的、起死回生、心情开朗的……)师:原先是压抑的,现在得到了释放,有了欢笑和温暖的感觉。你能不能在倒数第二节里边找到说明课文中的那位“我”和先前开头时候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之处,而发生了180 度的改变,你能发现找到这些地方吗?

生:他观察到别的车上的乘客像雕像一样毫无生气,对“我那辆车”充满了自豪。

师:这句话应该怎么读?重音落在哪里?

生:重音落在“我”字上。

师:大家一起读!

(学生齐读)

生:他还和邻座说再见,微笑着目送“我那辆车”,真是好得不能再好了!

师:“好得不能再好。”请问他的这番好心情会给他的这一天,会给他的生活带来哪些“好”处呢?我们同学替他想一想,可以吗?

生:上班心情好,留给老板印象好。

师:他还会对同事微笑,和他们打招呼。

师:把这种欢乐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心情都愉快起来。

生:我引用广告语——“心情好,一切都好。”

师:这话真好。(笑声)

生:好的心情、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会给他的事业带来飞跃。

生:还能教会他怎样与人相处,他以后每天乘车都会带动其他人……欢乐蹦蹦跳。

(笑声)

师:真是好得不能再好了!

同学们,从课文前三节到最后三节,这其中发生的巨大的变化。我们只有用哪一个词才能表明我们对它的感觉?

生:奇迹。

师:对,奇迹!只有“奇迹”这个词才能形容,才能表明我们对它的感觉。但是,似乎直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知道这个奇迹是怎么发生的?谁能告诉我吗?

生:是在司机的命令下才发生的。司机命令他们放下报纸和邻座打招呼。

师:怎么打招呼?

生:“早上好,邻座!”

师:你是说,这整个奇迹的发生就因为这五个字、一句话吗?同学们,回答有错没错?

生:没错。

师:是的,回答没错。但这五个字一句话怎么会具有这样的魔力呢?这些乘客中间有哈利·波特吗?(笑声)请同学们共同来商讨一下,“早上好,邻座”这句话究竟具有怎样的奥秘?(学生分组讨论)

师:我从许多同学的眼睛里看到了神奇的目光,相信一定能解开星期一早晨这个奇迹的奥秘。哪位同学先来说一下,“早上好,邻座”这句话为什么会那样神奇?

生:他们本来都是陌生人,就因为这句话,他们都变得不陌生了。

师:隔阂就这样容易地被打破了。

生:其实他们心里也有这个想法,只不过碍于不成文的规矩。司机一下命令,正好给了他们一个理由可以说出他们想说的话。

生:乘客之间有交流的障碍,其实这种障碍就像一层薄膜,稍一打破,路障就清除了。

师:说得好。原本不成文的、约束力很强的规矩其实就如同一层薄膜,一捅就破了。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块特别柔软的地方,有人说那叫“存放爱的地方”。但很多时候,人们往往羞于表达这种情感,因为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不成文的规矩”在束缚着我们。

司机的那句话,打破了不合理的规矩,冲破了心理上的束缚,赢得了大家强烈的共鸣,奇迹就是这样地发生了。

啊,奇迹原来很简单!那么,那些乘客们这样做这样说的时候他们是不是也觉得很简单呢?

生:(合)不是,他们很腼腆,声音也很轻。

师:噢,声音“很轻微”,表情上还“有点腼腆”。那么,请大家也学着轻微地、腼腆地,但却是整齐一致地互相说一声“早上好,邻座”。开始——(学生边笑边与邻座打招呼)

师:对了,车上的乘客就是这样像中学生一样地说出了这句话,但他们都是大人了。怎么也会“整齐一致地”来说一句话呢?他们为什么要“整齐一致地”说呢?

生:他们本来很害怕,大家一起说,可以壮壮胆。

师:说到底,他们怕什么?

生:怕别人嘲笑。

师:是啊,“规矩”对人的心理约束太大了!如果形成一种环境和氛围,就会使更多的人自然地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生活中就会多一份生:(合)温暖和美好。

师:说得好!文章作者写得好,我们同学对文章的感受更好!

只是,课文接着下去的话我就不很同意,或者说,很不理解了:我们刚才说了,我们的这一份感觉能表达出来很不容易,但作者却说,我们表露的只是一种“寻常的礼貌之情”!“很不容易表达”的怎么会是“寻常的感情”呢?这话说不通!你们说,对不对?同意我的请举手!——怎么,没有一个同意我?请你们说说,我错在哪里了?为什么这种礼貌的情感只是寻常的,而不是不同寻常很了不起的?

生:我觉得这种问好在中学生之间很正常,大人们就会觉得有束缚,不能突破,所以是“不寻常”了。

师:那同学们,我们刚才上课前师生互相问好,你们觉得很不寻常吗?

生:没有,很正常。

师:是的,表达一份爱心,表示一种礼貌是一个人的为人之本,就像阳光、空气和水分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但又很普通寻常一样,这是我们的一种日常需要;而一个缺少爱心缺乏礼貌的人那才是“不同寻常”的。谢谢同学们告诉了我一个“寻常”的人生道理。但是,我还是有一点不理解:既然这样一种“寻常的礼貌之情”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种生命必需,没有它,生命就会黯淡无光,生活就会像在冬季,我们是那样地需要它,可这样的一种情感为什么会“长期受抑”呢?受到压抑、受到抑制呢?这是什么道理呢?

生:(甲)最主要不是他们彼此不认识,而是社会舆论,那些“规矩”压抑着他们。

生:(乙)这种隔阂其实就像一张薄膜,能一捅就破的。

师:原本正常的感情长期受到压抑,人就会显出不正常——请大家在课文倒数第4 节里找出一个词来,说明车上的那些乘客原来已经是多么的不正常了。

生:“发疯”。

师:唔,“发疯”,但“发疯”是形容司机不是指乘客呀?

生:乘客认为是司机“发疯”,可司机是正常的。

师:哦,正常的司机被看做是发了疯,那只能说明乘客们已经在说胡话了!幸好,他们马上清醒过来,开始点头赞许了。好,“路障已经清除了”“我们起步了!”

同学们,当消除了彼此间心理上的隔阂,互相有了心灵的沟通.你说,我们起步迈向的将会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旅途呢?

生:新的。

生:生机勃勃的。

生:奇迹般的。

生:温暖美好的。

师:对,是充满关爱的美好的人生旅途!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其中的这个世界,有时候你会觉得人们彼此之间很遥远,比如,你和爸爸的心真的贴得很近吗?你和老师,老师和你从来没有距离吗?你和你的好朋友彼此一直很坦诚吗?你们家和隔壁邻居互相都很了解吗?你每天进出校门口对门房的老伯伯或工友叔叔阿姨问候致意吗?你天天见到他,知道他姓什么叫什么从哪里来是什么地方的人吗?

是啊,同学们,多一点宽容,多一份微笑,多一声问候,美好的生活从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心和交流沟通开始——这,就是星期一早晨奇迹的真谛!

现在,请听老师朗读课文最后五小节。(课件:配乐、配画面,教师示范朗读。)

师:今天我们这里也有不少陌生人,许多老师我们也还不认识,你们愿意跟老师们打声招呼吗?

生:(面向台下,大声地)早上好,老师!

(场内师生热烈的掌声、笑声。)

师:同学们,今天也是星期一。祝贺你们刚才也创造了一个“星期一早晨的奇迹”!

“嘀嘀——”请同学们全体起立!我们的汽车到站了,各位同学。各位老师,也祝愿大家都有一个好得不能再好的新的开端!

(众学生齐声: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