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心二意”,妙语育人——朱震国“情感语文”教学之路探析
朱震国老师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学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其基本教学主张为“三心二意一语”:开放心态,激活心智,叩动心灵,妙语育人。其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是“五个一”:看一遍课文、提一个问题、说一说感受、读一段文章、做一张卷子。他的课堂,颇为“好玩”的设计、随机生成的“妙招”,机智风趣的“追问”,热情洋溢“渲染”,总能有效地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维,放飞学生想象,触动学生心灵。他的朗读艺术堪称一绝,其朗读教学独树一帜。近年来,他在全国各地的讲学无不好评如潮。
妙语——提升课堂境界
语言素养是语文教师最基本的专业素养之一,口头表达的专业水准是教师实现其职能价值的最重要的工具和手段。朱震国老师认为,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教学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语言运用的艺术。不管教学辅助手段如何先进多样,也只是一种辅助,不可能替代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能替代口语表达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地位。语文教学是一种鲜活自然的过程,口语表达的敏锐性,应变性和情感性才能保证这种鲜活与自然。朱老师总结出了语文教师语言艺术必须具备的三种特性:一是知晓性,即准确、清楚、规范;二是情感性,即亲切、悦耳、平等;三是艺术性,即好懂、有趣、回味。他在自己多年的语言实践中得出了如下体会:描述比陈述更具感性的力量;场景比事实更具说服的力量;想象比推理更具真实性;让听者身临其境,才更能促进参与的积极性。其中,朗读是语文教师语言素养最重要的方面,20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和方法,它对润泽学生心灵、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早在大学读书期间,朱震国就是全市大学生演讲比赛的冠军得主。于漪老师听了他的演讲后就认定,单凭语言,就是当语文教师的好材料。他的语言有磁性,对学生有吸引力。自1984 年以来的二十余年间,他在市级的普通话、演讲、朗诵、教学录像等各种比赛中均获得过一等奖。除了曾在上海教育电视台主持或配音“收藏大观”、“家居装潢”、“名菜典故”、“诗情画意”等上千期节目以外,他还出版了《教德国人学汉语》、《汉语九百句》、《诸子八家》、“诗歌配音朗诵集”、《上海市初中教材语文课文朗读配音》等多种电子光盘读物。由他主播配音的音乐专题片《大漠日出》获2002 年上海国际音乐节“评委特别奖”。 同时,他指导的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亦成绩斐然。由于他出类拔萃的诵读和诵读指导艺术,2007 年中央电视台“子午书简”栏目组织“我爱诵读”全国中小学生诵读大赛,葛维春老师力荐他为华东赛区的专家指导委员会人选。
正是具有扎实深厚的阅读功底,朱震国课堂上的朗读,每每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引来如潮的掌声,也成了他课堂的一大特色。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假如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就教学而论,情感原是基于学习和培养的一种需要,消除隔膜才能最终打破隔阂,达到价值观的认同;而朗读则源自于人的表达和宣泄的需要,“借”本宣科,于我心有戚戚焉,达到耳濡目染的熏陶效果。
照实说来,套得上一句流行语:朗读不是万能的,但没有了朗读的情感教学则是万万不能的。至少对于情感目标来说,朗读就处于这么一种并非万能却又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朗读是感知课文最基本的手段,在培养学生语感、促进知识记忆、领悟知识内涵、鉴赏文中真善美、帮助学生写作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很多课文只要一经朗读,甚至不用教师一句话,学生就能够理解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总是和他的语言世界相联结、相吻合的,精神世界的开拓同时是语言世界的延伸,语言世界的扩展同时也是精神世界的充实。海德格尔曾说过,“语言就是人的生命活动”。可见语言本身具有提高人类修养,使人精神高尚的人文价值,这也正反映了语文学科的主要规律。让课堂里的读书声响起来,让眼、口、耳多种感官动起来,让教学的节律活起来,让学生的情感丰富起来,也许这些目标看似互不关联,然而,当清朗的书声里升腾起充沛的情感,随耳膜地振荡激发起学习内驱力的时候,它们便叠印出了一幅日渐清晰而生动的画面:朗读酿造美好的情感,朗读使学习更具亲和力,更富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