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的人生,心想事成
每到新年,就到了大家订目标的时候,面对新的一年,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很多人的目标都指向三件事:读书、健身、改掉坏脾气。
我们都知道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同时,我们每天都在和自己的惰性做斗争,不然,好好读书和健身也不会成为“最想做的事”——它们真的太难做到了。
我们的身边从来不缺减肥的朋友,他们买了各种代餐,办了各种健身卡,做了各种减肥计划,但结果往往是代餐过期了,健身卡过期了,计划作废了,还是没瘦下来。
原因并不复杂,就是三个字:不自律。
所以,在这个春天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要告诉自己:别让那些曾向全世界宣誓的豪言壮语,只是说说而已。
自律,真的这么难吗?
自律毁于失控感
其实,真正让你痛苦的不是不自律,而是失控感。
有个女孩小刘因为不自律找我咨询。
事情是这样的,有个很厉害的姐姐邀请她到自己的培训班做嘉宾,她欣然答应,但没有准时完成内容,最后,分享不得不取消。
这个姐姐很生气,对她一顿指责后,直接删掉了她的微信。
她一个劲儿地跟我重复:“我连减肥都做不到,我什么都做不好。”“我每次都因为不自律把事情搞砸。”丝毫没给我说话的机会,她把自己贬损得一无是处。
我让她讲述几个不自律的例子,其中一个是这样的,她给自己订了周计划,读两本书,做两个产品介绍的PPT,结果,她只做了PPT的第一页。讲述中,她对自己的失望、愤怒、内疚一直夹杂着跟自己死杠的念头。
仔细看看,一周读两本书,还要做两个PPT,这是个好想法,但她忽略了做到的可能性。
不得不说,她进入了完美目标—做不到—痛苦—自我惩罚—失
控的恶性循环。越做不到,她就越生气;越生气,她就越给自己制订严苛的计划,逼着自己去完成。结果,不切实际的目标总是屡屡碰壁,然后处在“我管不了自己”的失控里,越来越痛苦。
要知道,自律的形成不是源于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积少成多的小事。如果我们抱着一个完美计划,却没有一个简单、可操作的开始和过程,就很容易达不成目标,随着频次增多,就会进入“我又没做到”的失控里。慢慢地,我们就开始自我怀疑,然后自我否定,最后,把自己定义为一个“不自律的人”。
所以,不自律的背后,都有失控的影子。
自律的核心
心理学家米歇尔和卡尼曼都表示,我们大脑的思考和决策是双系统运行的,一个是冲动任性的热系统,它受潜意识影响,一旦热系统启动,我们就会在乎眼前的享受,毫无理智可言。另一个系统是冷系统,它会权衡利弊得失,会对热系统的决定进行核察。
风靡全球的棉花糖实验的本质就是自控力检验,面对棉花糖的诱惑,孩子们需要做出决策,是享受眼前的棉花糖,还是坚持一段时间后获得加倍的棉花糖。事实证明,那些可以坚持到最后的孩子,无论是个人成就还是物质财富,都要高于立刻吃掉棉花糖的孩子。
日本有一个叫阿笑的女孩,她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没有殷实的家底。18岁时,她对自己说:“我要买楼,而且34岁前就要买下三栋楼,然后退休。”于是,她开始拼命省钱,一天的伙食只有9元人民币,早上一片面包,中午一条三文鱼,晚上一包乌冬面,食材只要打折的,衣服穿亲朋好友手里淘来的,花1分钱都要记在账本上,她规划着手里进进出出的每分钱。
惊讶之余,网友众说纷纭,有人说:“人生要学会享受,不要对自己这么狠!”有人说:“谁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要学会享受人生。”还有人说:“人生就是需要清晰的规划。”哪一种说法都无关好坏或对错,问题的关键也不在于省不省钱,买不买房,而在于你知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愿不愿意为了想要的东西去坚持,这考验的是你对于现在和将来的平衡。
自律只是一个行为,是实现内心欲望的工具,它的价值在于背后的掌控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冷热系统的抗衡之下,是我们体验的较量,享受当下会给我们一份美好的体验,会被身体牢牢记住,所以,吃过糖的孩子更难控制住不吃糖,因为那份甜的感觉太真实。自律就是不断产生一种因为这种付出而收获更多的体验,来取代当时的积极体验,然后大脑重新记住这份体验,再次面对考验时,才能做出自律的行为。
自律的人,心想事成
都说自律很苦,其实体验过自律的人都不这么说,许多读者是这样说的:
“因为自律,我攒了三年工资,付了第一套房的首付款。”
“我坚持健身十年,从一个产后肥胖妈妈到现在的健美健身专业运动员,只为遇见更好的自己。”
“生完二胎,我130多斤,现在106斤,沉迷自我管理的乐趣,我要为马甲线加油。”
“一年时间,我从200斤减到137斤,我变得更加自信,遇到任何困难,我都觉得我能行。”
我更喜欢自律的另外一个名字——心想事成。
从意识层面讲,因为犯错,所以后悔,但从潜意识层面讲,因为后悔,人才会去犯错。所以,聪明的自律是给自己种下一颗美好的种子,并让潜意识从中获得好的体验,最后心想事成。
关于聪明的自律,你可以参考这两点建议:
第一,转换认知。自律的焦点是解决具体的事情,而不是逼迫自己。
以目标为导向的自律,是清楚自己要什么,然后就去做,是享受其中的,也是沉迷的。而像小刘,她以管理自己为导向,逼迫自己成为自律的样子,所以各种反复和难受。当我们没有达成目标时,需要检查想做的事情和自己的方法,而不是忙着去定义自己是自律还是懒惰。要学会放过自己,把自律当成一种应对策略,而不是特质。
第二,合理规划。从小事开始,把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内容也列入规划中。
比起一开始就制订完美又严苛的计划,不如从容易完成的、难度不高的小事着手,一步步培养自律的习惯。潜意识很直接,它喜欢美好,否则它就出来搞破坏,所以,规划不能太死板。作家村上春树曾说,他不把写作当成唯一的事情,规划里一定有跑步、交友等娱乐和放松性的东西,这样能让自己保持舒服的节奏,带着愉悦去创作。
无论如何,你都要告诉自己,自律不是把你逼到死角,而是帮你解决眼下的事情,在愉悦中达到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