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什么是社群学习
在了解社群学习之前,我们先要统一关于“社群”这一概念的认识。
一般社会学家与地理学家所指的社群(Community),广义而言是指在某些边界线、地区或领域内发生作用的一切社会关系。它可以指在实际的地理区域内发生的社会关系,也可以指较抽象的、思想上的关系。除此之外,英国社会学家彼得·沃斯利(Peter Worsley)也曾提出社群的广泛含义:社群可被解释为地区性的社区,用来表示一个有相互关系的网络;社群可以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包含社群精神或社群情感。
在我国,新兴社群是随着微信的出现而出现的。随着微信开通了群组功能,大家或主动或被动地出现在一个个社群里。
社群是由一群具有强烈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的人组成的强连接关系的社交部落,通过圈层化互动和体验实现共享和互利。比如,大家可能有老乡群、同学群、爬山群、健步走群、学习群、育儿群,甚至化妆群、穿衣打扮群等。
这样的社群不仅出现在网络,还出现在线下,所以,本书所说的社群既包括线上社群,也包括线下社群。
1. 社群的特征
社群有自己的特征,主要有:由具有相同爱好或者价值观的人构成,有主题、有群规、去中心化等。
(1)由具有相同爱好或价值观的人构成
每个社群都是由具有相同爱好或者价值观的群体构成的。比如马拉松群是由一群马拉松爱好者组成的群,大家可以在群内探讨跑步技巧、注意事项、赛事等,实现了信息在一定范围内的流通。
(2)有主题
为了诠释群的意义或者只为了区分不同的群,几乎所有的群都会有一个主题,并且围绕这个主题进行命名。
(3)有群规
为了保证群内信息的纯净、不占用群成员更多的时间,通常情况下社群都会设定群规。成员如果违反群规或者有其他不符合规定的行为将会被强制性地移出群,这是社群生存的基本规则。
(4)去中心化
社群是去中心化的,每个人都可以建立社群,每个人既是内容的贡献者,又是内容的获得者。
2. 社群的意义
社群的出现不仅实现了人的聚集,而且这种聚集还带来了新的意义。
(1)社群带来了底层社会关系的重建
虚拟的网络和重建的人际关系打破了我们对人的既定社会定位的认定,带来了新的社会关系。你可以没有钱、可以没有权力,但只要你有自己的见解并且见解被大家认可,只要你有专长,只要你有趣味,甚至只要你有为社群奉献的心,就可以成为社群的领袖,就可以有拥趸,有追随者。
(2)社群化生存颠覆了我们对资源的看法
现在的资源不再局限于煤、水、电、矿、山,而是谁拥有人群谁就拥有了一部分资源。未来,谁能调动更多的资源,谁就可能成为新的成功者。樊登的号召力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3)社群重新诠释了传统的人脉概念
以前,人们说人脉就是生产力,是基于人脉的稀缺性。而今天,社群最大化地让人际交往扁平化,人脉不再稀缺。大家拥有共同的群,拥有共同的朋友。人们从没像今天这样信任陌生人,从没像今天这样和那么多人建立联系。比如,我看了一本好书,特别想和作者聊聊,以前想认识作者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是现在我通过社群或App里的添加好友搜索功能,就可以和书的作者建立联系。
(4)社群聚集提高了信息传达的效率
互联网已经提高了信息传输的速度,社群又使得信息更加精准地传达到需要的人群,并且社群内部的交流,使得线上的交流更加有温度、有态度,所以体验更好。
(5)社群在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同时促进了学习的发生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信息不对称,有信息不对称就会有学习的发生。比如,你有一件衣服不会搭配,你可以直接把问题“抛”在一个穿衣打扮群里,就会有热心的群友帮你解答,然后你再模仿、学习直至内化,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但是学习已经发生。所以,社群让学习变得随时随地、触手可及。
3. 社群学习的概念及内涵
我们认为:社群学习是基于群组,由发起者发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围绕某个主题进行的,以改变认知、掌握知识、提高技能、促进交往为目的的互助式学习方式。
社群学习是对学习对象、学习目标、学习体验及学习结果进行再设计的过程。
(1)社群学习的对象更为广泛
与传统学习相比,社群学习的对象不是来自于同一所学校,而是来自于同一个社群。这些人虽然素未谋面,但是有共同的爱好、相似的价值观和一致的学习目标。基于此,可能有几千甚至上万人同时处在一个学习“场所”之中。
(2)社群学习的目标更为明确
这些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更为明确,是一种主动的而非被迫的学习,这是与传统学习最大的区别。
(3)社群学习不仅注重学习,同时兼顾学习以外的体验
社群学习的过程不单纯强调学会,更强调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感、互动性、共同性及人际连接。
1)体验感。社群学习避免了个体学习的孤独感、枯燥感及兴趣的枯竭感,通过营造一种热切的学习氛围,使学习变得有趣、多样,实现了沉浸式的学习。
2)互动性。通过观摩同伴的学习,借鉴同伴的学习方法,输出自己的学习体会,社群学习帮助学习者获得更高的自尊水平。
3)共同性。学习者围绕共同的兴趣爱好参与学习,天然就会有一种认同感和亲切感,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交流学习时遇到的问题和感到的困惑,其他人的存在会让学习者产生强烈的同理心,自然而然把对方视为“同类”。
4)人际连接。社群学习帮助陌生的群友快速认识,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收获友谊,实现人际连接。
(4)社群学习更加注重学习结果
培训界有一句话叫作“所有不以行为改变为目的的培训都是‘耍流氓’”,说的是培训应以人的行为改变为目标,同样,社群学习也是以行为改变为目的、以结果为导向的学习。社群学习对学习结果的追求,一是行为的改变,二是认知的提升,三是精神世界的重建。所以,社群学习既追求学习结果对现实的作用,更强调改造底层思维逻辑。
4. 社群学习的特点
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社群学习具有自身的特点。
(1)人人都是学习的发起者
社群学习的一个首要特点是人人都是学习的发起者,这也是这种“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的区别。正式学习的发起者往往是老师或者领导,而社群学习的发起者可以是任何一个人,而非特定的老师或领导。任何人不管是看了一本书还是听了一段音频、看了一个视频,只要希望和一群志同道合者交流,就可以发起一场学习活动。参与这场学习的群体可以是社群、可以是家庭,甚至可以是随机的几个人,只要存在信息不对称、只要有共同的兴趣就可以。
(2)双师模式
通常来说,社群学习往往是两个“老师”的模式,这里的“老师”我们打了引号,是因为他们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师。第一个“老师”更接近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老师,即知识的输出者,这个“老师”与学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比较明显的,但是这个“老师”可能并不是一个人,可能是一段视频或者是一段音频,也可能是一本书。第二个“老师”与传统意义上的老师差别比较大,他与学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并不是很明显,甚至他的身份可能也是一个学员,但是他在社群学习中扮演了“老师”的角色,因此与其说他是老师,不如说他是引导师,是带领、引导学员进行学习的人。在樊登读书里面,我们把这个人称为领读者。以樊登读书为例,“双师”模式就是,在社群学习时一边放映樊登讲书的视频,一边由领读者引导学员讨论、练习,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转化。现在越来越多的学习平台开始按照双师模式对学员的学习进行辅导,保证学习效果。
(3)多元参与者
社群学习学员的来源也非常广泛,参与者基本都是应发起者的邀请,自愿来参加的,所以这种学习的一个好处就是学员具有各行各业的知识和经验。如果学习发起者能够用适当的形式,把学员内在的知识和经验激活,并且调动互相分享,那么学习效果就会超越课堂内容本身而形成新的知识链接,能激发参与者更多的思考,实现互助式学习效果。
(4)矩阵式组织形态
矩阵式组织是管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即“在一个机构之机能式组织形态下,为某种特别任务,另外成立专案小组负责,此专案小组与原组织配合,在形态上有行列交叉之式,即为矩阵式组织”。矩阵式组织的特点在于围绕一个目标或者任务,打破原有的组织结构,使组织由金字塔模式走向扁平化模式。社群学习的组织模式和矩阵式组织非常相似,围绕一个学习目标和任务,人员按需组织,这次你是发起者,下次我是发起者,这次你是学员,下次我是学员。看似组织成员、角色分工不固定,但是更为灵活。
(5)兴趣组合
社群学习之所以能够聚集人气,主要在于学员对同一个主题或者话题感兴趣,有共同探索的意愿,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这就解决了学习参与者动力不足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学习知识、技能是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提高人的学习意愿则更难。因此,在社群学习中,大家的学习意愿比较高,组织学习活动就会变得更为容易。当然大家的兴趣是多元的,所以在不同的课堂上会出现很多学员或者发起者交叉出现的情况。
(6)人之间迅速连接
社群学习的参与者以陌生人居多,参与者在参加学习之前往往并不认识,但是为了营造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让学习者可以放松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社群学习组织者一般会用一定的方式让学习者建立联系,这种联系并不一定是非常有深度的,但却是非常迅速的。而且如果能够持续组织社群学习,你会发现共同的学习活动将会大大缩短人们从陌生人到成为好朋友的时间。
(7)升维思考
所谓升维,顾名思义就是提升维度。当一个人学习的时候特别容易从自己的角度、当下的维度去看问题,而当很多人一起学习的时候,你会发现由于知识、经验、看问题角度的不同,会让同一个知识点呈现出不同的侧面,会让自己看问题更加全面立体,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思考维度。
5. 标准式社群学习的必备要素
标准式社群学习有一些必备要素。
(1)人人都是学员、人人都是培训师
社群学习的最大特点就是人人都是学习的发起者,只要有意愿,人人可以组织一场社群学习。因此,在社群学习中,人的角色是不断转换的。
(2)组织者不一定是内容专家,但应该是学习活动设计专家
社群学习倡导的理念是人人都是学习的发起者。按照传统的教学理念,老师应该在自己的教学领域与学员有足够的信息不对称,但是实际上,社群学习的很多学习发起者可能对本次学习的主题并不是十分擅长,或者与学习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没有达到可以成为老师的程度,但是这并不会影响学习发起者发起社群学习。因为一般的社群学习都是双师模式,真正的内容输出者是平台上的专业老师,而社群学习的发起者只要做好学习活动设计,做好流程的管控,带领参与者完成学习过程就可以了,所以这时候学习发起者扮演的更像是一个学习活动设计专家的角色。
(3)时长控制在1.5至2小时
人的心理活动对外界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具有注意的能力称为注意力。注意力是人能持续学习的基础,俄罗斯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注意是一扇门,意识中的一切都要通过它,当人们对某种事物高度注意的时候,他对这一事物的反应更深刻、更准确、也更迅速,记忆更持久。”人在注意某项事物的时候是要消耗能量的,因此人的注意力也有一定的限制。托尼·博赞曾提出,一个成年人带着理解的能力去倾听最长的时长是90分钟,所以建议一次社群学习的时间控制在1.5至2小时比较合适,线上社群学习时间可以更短一些。
(4)结成学习共同体,互助式学习贯穿始终
通常,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建立五种连接,学员与老师、学员与学员、学员与旧知、新知与旧知,学员与新知,这五种连接伴随着学习的全过程。与自学相比,社群学习较好地实现了这五种连接,如图1-1所示,尤其提高了新知与旧知连接的效率。
图1-1 学习过程中的五种连接
个体学习是自己大脑神经元的突触相互连接,社群学习则是建立了一个知识建构与意义协商的氛围,很多人在一起进行连接,形成学习共同体。
教育家约翰·杜威认为,共同体的形成不是因为人们同处一地,而是因为大家具有彼此互通的信仰、目的、意识和感情。如果缺乏这种赖以相互维系的精神因素,人群即便密集一处,也难以形成真正的共同体,而一旦有了这些连接,便能天涯若比邻。也就是说,共同体的形成依靠的是一种精神的因素,一种共同的心理因素,而这些共同具备的因素是目的、信仰、期望、知识、共同的了解和社会学家所说的志趣相投。这些因素不能像砖块那样,从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也不能以用刀切成小块分享一个馅饼的方法和人分享,只能通过沟通使他们具有共同的因素。
所以,社群学习保证了人们参与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拥有相似的精神要素,有助于结成学习共同体,并在沟通中实现信息的分享与反馈,互相帮助达成学习目标。
(5)多样性学习活动促进学习转化
绝大部分哺乳动物都有“学习快乐”这个机制,比如猫玩线团、追激光笔,反复地学习训练捕捉活动物体让它玩得很开心,这对于猫来说是游戏,也是学习。游戏的本质是“低难度和典型化的模拟现实”,它的运作机制是“认知特定信息并执行相应行为来应对模拟现实”。所以游戏即学习,而学习也可以是游戏。研究也表明,游戏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力、增强人的体验感,本书也倡导学习并不是让参与者感觉到自己渺小或者感到更加自卑,而是帮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乐趣、更加自信。所以,在有效的社群学习中,一定会穿插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这些学习活动不仅增加了社群学习的趣味性,而且通过模拟现实或者低难度的训练提高了知识的转化效率。
6. 社群学习的分类
社群学习分为线上社群学习和线下社群学习,以及线上线下混合社群学习三种,因此本书所指的社群学习包括这三种。
由于社群概念的流行是从微信群开始的,所以很多人认为只有在线上微信群里进行的学习才是社群学习,其实不然,从社群学习的概念能看出来,只要是基于一定的学习目标、一群人共同进行的学习,都可以广泛被定义为社群学习,这样的定义使社群学习不再局限于线上,而是把线上学习、线下学习及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都囊括在内。
(1)线上社群学习
线上社群学习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一种学习形式,除了微信群里的学习以外,在一些线上课堂平台、视频会议平台等进行的多人学习都可以称为线上社群学习。
线上社群学习的特点是:①基于互联网技术;②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③每次参与学习的人数可以多一些,可以实现几百人、几千人同时学习;④有众多的小程序可以使用以节省人力成本。
(2)线下社群学习
线下社群学习是聚集参与者在线下面对面进行的学习。
线下社群学习的特点是:①必须要面对面;②必须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学习;③同时参与学习的人数不宜过多,否则会影响学习效果;④更容易建立人的情感连接,提高学员黏性。
(3)线上线下混合社群学习
现在很少有单纯的线上社群学习或者线下社群学习,更多的是线上线下混合社群学习。
线上线下混合社群学习的特点是:①学习形式更为灵活,不拘泥于某种形式;②兼具线上和线下社群学习的特点;③学习效果更好。
组织者可以根据目标及具体情况选择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