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宗教(插图本)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通过工作走向神的途径

第三条走向神的途径是“业的瑜伽”,这是专门为精力充沛的人而设的,即通过工作走向神。工作是生命的标记,而不仅仅是因为人们必须通过工作才能存活。大多数人喜欢投入建设性的工作——他们发现这是令人满意的。对于这样的人,印度教说,你不必退居修道院才能认识神,你可以随时在任何地方、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认识神。所以你需要做的是学会如何工作,知道如何把你带到神那里,而不是远离神。

如何做到这一点,还要视工作者本身的其他部分而定。在选择工作道路的时候,“业的瑜伽”已经表现出一种朝向活动的趋势,但是还有一个问题,要看这个人的主要立场是侧重情感还是反思。其答案决定了该名瑜伽行者是以智力还是以爱的精神来进行工作。在第一种情况下,业的瑜伽要经过仔细的实践,以知的模式;而在第二种情况下,它是以爱的服务来体现的。我们需要看到精神动力在这两种情况下是如何运作的。

根据印度教的教义,每一个朝向外在世界的行动都会对实践者产生反作用。我为一己之私所做的任何事情都会提升自己的利己主义,因此与神之间的距离又拉大了一些。相反,每一种无私的行为都减少了自我中心主义,直到再也没有障碍把我和神隔开。在保持这项原则的同时,有情感倾向的人应当为神而不是为自己。“托付给神的人,毫无牵挂地行事,就像是清水出芙蓉般纯净。”(《薄伽梵歌》)这样的人仍然像往常那样积极行事,但是却为了其他的理由,即出于奉献,他们的行为不再是为了个人的目的。他们现在所做的不仅是为了服侍神,而是遵循神的意志的推动、深受神能量的激发,通过皈依者来进行的。“你是做事的人,我只是工具。”在这种精神下的行为是在照亮而不是拖累自我。每项任务都成为一种神圣的仪式,为了神的荣耀倾注全部的爱也在所不惜。

对于那些反思型而非情感型的人来说,以神为中心的行事风格是与众不同的。他们也是无私地工作,但是方式不同。我们看到,哲学家往往能够在个人最深的内心发现无限存在的思想,并认为其更有意义,而并非满含爱意地注视世界的天父思想。因此,随之而来的是,他们较少从关系的角度来对待工作,也不是寻求加深爱的关系,而是通过它去寻求启迪。

他们对待这一事情的方式是在自我隔离的精神下工作。他们在有限的自我和无限的自我之间划分出一条界线,并且自动地排斥前者。至于工作,这意味着在“对我来说这其中到底有什么”的驱使下开发一种有效的无趣,这种回报或者是现金,或者是重新认知。那些报酬是可观的,但是“业的瑜伽”知道它们的代价:一旦投身其中,就会自我膨胀。那样做的时候,他们加剧了现在自我和真实自我之间的隔绝,并且增加了他们的孤立。

另一种选择是无动于衷地工作,几乎与经验自我真正脱离开来。在认同永恒的同时,工作者继续工作,但是事情是经验自我所为,与真实自我没有任何关系。“做工作的人出于责任,对行动的果实毫不关心,他就是瑜伽行者。”(《薄伽梵歌》)不求完美无缺,只求尽力而为。“‘一’对我来说是得或是失,‘一’对我来说是誉或是耻,‘一’对我来说是乐或是苦。” (《薄伽梵歌》)在工作中驾轻就熟的人,即使在忙碌的时候也很平静,正如旋转轮子的中心,它是绝对运动中的静止。通过具有哲学、情感倾向之人实践“业的瑜伽”的不同方式,很容易看到他们共同的追求方向。

两种瑜伽都需要大量减少饮食,目的是通过去除那些旨在孕育有限自我的工作兴趣来倒空有限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