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优秀研究成果文集(2019)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弘扬科研人员爱国奋斗精神路径探究

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本篇导读

“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首要内涵,如何弘扬科研人员的爱国精神是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以弘扬科研人员爱国奋斗精神的具体路径为研究对象,总结了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在弘扬科研人员的爱国奋斗精神过程中关于科研管理、人才培育、绩效激励、宣传教育等四个方面的经验,对工作成效进行了正反两个方面的客观分析,并对弘扬科研人员爱国奋斗精神路径进行了深入探索,从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榜样感召、物质保障、人文关怀、氛围营造、党的领导等七个方面提出了思考和建议。文章逻辑层层深入,结构严密,体现了提出问题、剖析案例、解答问题的有机统一,透过历史和时代两个维度阐述了爱国奋斗精神的时代内涵和重要意义。今天的中国,正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要更好地弘扬科研人员的爱国奋斗精神,将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

精神是不竭的力量之源。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只要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就能在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拼搏中迸发出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首要内涵。新时代,广大科研人员要报党报国,把爱国情感落在实处,就要胸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实践中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一、爱国奋斗精神的新时代内涵及重要意义

(一)爱国奋斗精神的新时代内涵

爱国奋斗精神是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的合称,是深怀爱国情感,为国家的独立、统一、完整,为国家的安全、发展、振兴,为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艰苦奋斗、顽强奋斗、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爱国奋斗精神是具体的、现实的、历史的。爱国是基础,奋斗是保障;爱国是情感,奋斗是行动;爱国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奋斗是关键点,更是爆发点、支撑点。

爱国是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情感,是知识分子永恒的精神动力。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这些思想为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所尊崇。

奋斗是爱国精神的具体体现,爱国必须通过奋斗来实现。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极大增强,社会发生了地覆天翻的变化,中国成功跻身到世界经济体的前列。如此成绩的取得,不仅是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更是得益于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奋斗”,他说“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新时代知识分子要许党许国、报党报国,把爱国精神要落到实处、要付诸实施,都离不开奋斗。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更是知识分子施展才华的时代。

爱国是奋斗的精神底色,奋斗是爱国的具体行动。爱国奋斗精神的新时代内涵在于把爱国之情与报国之志融入为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实现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奋斗中的崇高精神。只有爱国与奋斗相结合,不断地赋予爱国奋斗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和特征,才能更好更快地完成新时代赋予我们特别是广大知识分子的责任和使命,解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无往不胜。

(二)弘扬科研人员爱国奋斗精神的重要意义

科研人员也称为科技工作者,特指具备某一专业知识的而从事科学研究的高级知识分子。科研人员是具有家国情怀、掌握科学技术、担负历史使命的群体。在科研人员中弘扬爱国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召唤,是应对激烈国际竞争的内在需求。

弘扬科研人员爱国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爱国奋斗,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民族基因,是新时代高扬的主旋律。作为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人民的骄傲,我国广大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高远的治平之志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春秋战国时期孟子的“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到汉代贾谊的“国耳忘家,公耳忘私”;从唐代李白的“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到宋代苏东坡的“为国者终不顾家”;从明代海瑞的“丈夫所志在经国,期使四海皆衽席”,到清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知识分子的爱国之情、许国之愿、报国之志贯穿着整个中华文明史,回荡天地、震古烁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知识分子建功立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在那个山河破碎、华夏沉沦的年代,延安成为知识分子无比向往的“圣地”。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的知识分子多达4万多人。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日子里,大批中国留学生兴起了一股回国浪潮。他们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回到祖国,以报效国家的卓越贡献生动诠释了“爱国奋斗精神”的深刻内涵。爱国奋斗,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无数仁人志士一代代的奋斗,成为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丰富思想营养和强大精神激励。

弘扬科研人员爱国奋斗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召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时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伟大的事业,决定了我们更加需要知识和知识分子,更加需要知识分子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多作贡献。科研人员作为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是国家栋梁、社会精英、人民骄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力量。新时代是科技创新大显身手的时代,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大有作为的时代。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在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历程中,弘扬爱国奋斗精神,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自觉把实现自身价值融入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在创新发展中建功立业,充分展现新时代科技工作者昂扬奋进、拼搏奉献的精神风貌,完成科研梦想,成就一番事业,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弘扬科研人员爱国奋斗精神是应对激烈国际竞争的内在需求。邓小平曾说过:“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进入21世纪,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视我国为战略竞争对手,联络并鼓动一些西方国家,在科技、政治、军事领域对我国进行打压、挑衅,企图阻遏我国发展。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国际产业分工调整不断加快,正在重塑世界竞争格局、改变国家力量对比。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我国既面临赶超跨越的难得历史机遇,也面临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必须以科技创新打造先发优势,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掌握战略主动权。面对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特别是科技领域被“卡脖子”问题,需要广大科研人员肩负爱国担当使命,紧扣时代命题,发挥自身优势,攻坚克难、奋力突破,力争早日破除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技术瓶颈,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释放更充足的动力和更充分的活力。“大国重器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只有更加强大的爱国奋斗精神和更高更强的创新创造能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胜出。只要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爱国奋斗精神,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创造活力,中国就一定能够在世界大变局中发挥好中流砥柱作用,赢得主动,抢得先机,转危为安,造福于中国和世界人民。

(三)新时代影响科研人员爱国奋斗的主要因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国发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继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优良传统,把报国情怀与使命担当根植于心中,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民族复兴、国家发展、人民幸福的洪流伟业中,矢志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科技界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环境保护和国家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科研人员普遍具有比较高的理论素养和文化水平,是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的主力军。科研人员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较高的需求层次。科研人员是社会中高学历、高素质人群,他们一般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执着于所从事的研究工作,热衷于具有挑战性、创造性的任务,最大的愿望就是在科学研究上有所作为并取得成功,展现个人才智,实现自我价值。二是较强的学习能力。科研人员受教育程度较高且从事的科学研究工作知识需求量大,使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也练就了较强的学习能力。三是较高的自主性。由于科学研究工作的复杂性,要求科研人员有创新意识和勤奋的工作状态。科学实验有时需要连续工作很长时间,晚上和节假日加班实验是许多科研人员工作的常态。因此科研人员具有很强的自主意识,更强调工作过程中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四是较强的个性。科研人员大多专注于各自的科研领域,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他们尊重知识,崇拜真理,信奉科学,不愿人云亦云,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基于科研人员的特点及所从事的科技创新工作的特点,影响科研人员爱国奋斗的主要因素有内外两个方面:内部因素主要有个人认知情况、个人成就动机;外部因素主要有科研管理、外部激励及创新氛围。

个人认知就是指科研人员对自身所从事的科技创新工作的认识,是否将其与行业发展和国家命运结合起来,从国家需要高度开展科研工作。个人认知是影响科研人员爱国奋斗的核心因素。成就动机是科研人员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努力做到臻于至善的动机,也就是以一种高标准要求自己,并最终达成既定目标。成就动机是影响科研人员爱国奋斗的内在动因。科研管理包括科研管理机构设置、科研项目管理、科研资金投入,决定着科研人员能否专心于科研工作,也影响着科技创新成果的产出。外部激励包括科研人员发展通道、科技成果奖励、绩效奖励等方面,外部激励做得好将会使科研人员获得成就感并激励他们爱国奋斗。创新氛围包括学术研究氛围、容错纠错氛围等,也对科研人员爱国奋斗产生重要外部影响。

二、培育和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实践分析

本文以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核集团”)下属科研单位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原子能院”)作为样本,进行培育和弘扬爱国奋斗精神调查研究。

原子能院创建于1950年,是新中国第一个核科学技术研究机构,也是我国唯一的多学科、综合性大型核科研基地。在这里建成了我国第一座重水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标志新中国进入了原子能时代。以此为基础,原子能院为我国“两弹一艇”研制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在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7位在这里创建功勋;有60余位两院院士曾在这里学习或工作过;国内十几个重要的核科研和生产单位由此派生;从这里输送出去的各类骨干人才上万名。原子能院也因此获得了我国核科学技术发祥地、核工业“摇篮”的美誉。新时期的原子能院下设有9家研究单位,拥有10个国家级、部委级研究中心或重点实验室,形成了核物理、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反应堆工程技术、加速器技术、核电子与探测技术、同位素技术、辐射防护技术和放射性计量等八大学科领域,承担着国家重大项目以及核科技创新等众多艰巨任务,是国家核科技研究基地和中核集团研发中心,也正在朝着建设世界领先水平的核科技研究基地的目标而奋斗。因此,原子能院是中核集团一家非常典型的科研单位,对其进行弘扬爱国奋斗精神的分析研究比较具有代表性,研究成果具有普遍借鉴意义。

(一)经验总结

作为国家和中核集团核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原子能院身处关键历史机遇期,同时也面临技术储备和人才储备不足、管理复杂度高等重大挑战。近年来,原子能院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从人才队伍建设、科技成果奖励、薪酬激励改革、宣传教育等方面,引导激励科研人员弘扬爱国奋斗精神,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为核科技事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1.科研管理方面:创造宽松环境,加大成果奖励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技创新的总源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工作。2018年初,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我国基础科学研究三步走发展目标,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涌现出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和国际顶尖水平的科学大师,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国务院文件形式就基础研究作出全面部署,同时加大了对基础科研的投入,2018年底,国家向原子能院投入1亿元基础研究经费,并将连续投入4年。更为重要的是,尊重基础研究客观规律,在经费支持的前提下,给予科研单位自主科学研究自由,不做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要求。这种经费投入和宽容失败的政策支持,为基础研究创造了更加宽松自由的环境。

中核集团从“创新2030工程”中单独拨出经费投入基础研究。中核集团与国家基金委联合成立基础研究基金。同时中核集团还设立了领创基金,专门针对“卡脖子”共性基础领域给予支持。原子能院根据国家政策和中核集团要求制定出台很多科技创新措施:一是加强基础研究自主经费投入。2017年出台“科技创新40条”,将科研和民品收入的1%提出来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这个比例还有望继续提高,力争自主投入基础研究经费达到每年1亿元。二是实施重大科技工程“两总”管理机制,构建总师系统,吸引和鼓励科技人才积极投身涉及国家和中核集团重大战略与核心利益、投资强度大、技术难度高、进度压力大的军工重大专项、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建设、重大产业化建设项目中,在科技创新主战场建功立业。三是从2018年起开展科技创新奖评选工作,至今已有3名个人、7个集体获奖。这是原子能院面向全体职工设立的最高层次的科技奖,每年奖励一次,每年不超过5个(集体或个人),其中个人奖励金额5万元,集体奖励金额10万元。四是2018年修订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对获得省部级奖励的奖励比例由原来的30%提升至100%,新增国际专利申请奖励。该办法的修订对科研成果的产出发挥了一定的激励作用。五是原子能院成为集团公司首个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落地单位,2018年,5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完成签约,合同总金额约1亿元,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断涌现的局面正在形成。首次兑现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奖励两个技术团队共计200余万元。可以说,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形势下,原子能院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激励科研人员开展创新研究,产出更多科技创新成果。

2.人才培育方面:建设“人才特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决定人才驱动力的核心要素是人才的“品质”与“人心”。人才的“品质”主要表征为人才的规模、结构和技术水平;人才的“人心”反映的是人才创新创业的主观意愿,决定因素是人才的个人价值实现、创业价值回报与创新创业环境。培育和弘扬爱国奋斗精神需要政策支撑,特别是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2016年,中核集团发布《“十三五”人力资源建设规划》,明确了人才重点工作“1166工程”,任务之首是“差异化探索试点建设‘人才特区’”。以此为契机,对接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原子能院于2018年推出“人才特区”建设。“人才特区”以科技、技能、管理三支人才队伍建设为主线,将人才建设的具体内容按照人才类别分类集成为“龙马计划”“凤凰计划”“蓝翎计划”与“百灵计划”四项系统性的专项实施计划。在科技人才专项工程“龙马计划”中,实施科技人才选拔培育的育马计划、科技人才价值创造的赛马计划、科技人才评价激励的相马计划和科技人才服务保障的爱马计划。

在促进高级专家发挥作用方面,发布《集团公司首席专家、科技带头人和首席技师在院履职管理办法》,明确科技专家在重大项目、重大战略、重大决策中的技术路线决策权,建立高级专家市场化薪酬标准,从专家岗位任职、履职保障机制、考核管理机制等全流程优化科技专家履职保障体系。在完善创新团队建设方面,以“项目+平台+团队+人才”一体化建设为目标,启动卓越团队和创新团队遴选,以团队工资总额专项奖、“人才直通车”、团队人才引进“一事一议”、团队带头人与接班人“1+1”对接培养等特殊政策予以全周期特殊支持,推动以卓越团队为领军开展科技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通过“人才特区”一系列措施的落地,完善科技人才全周期培养,打造具有显著竞争力的人才队伍。

3.绩效激励方面:推进薪酬改革,重点向科研人员倾斜

原子能院当前承担着中核集团重大专项“四大四小”中“三大四小”等艰巨任务,还有建成世界领先水平核科技研究基地的奋斗目标。在这些艰巨的任务下,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十分重要。薪酬改革是科研院所改革的重点内容,是调动各类人才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为了提高科研人员工资待遇,2018年,原子能院发布《重大工程两总领导岗位与人员管理办法》,设立总师系统津贴;发布《重大项目节点奖管理办法》,兑现重大项目节点奖近3000万元。特别是利用工资总额增量1.25亿元优先提高1700余名军工、科研一线人员薪酬待遇,一线军工科研人员工资平均增幅达50%,有的科研人员工资收入较上一年接近翻倍。

2019年,原子能院启动薪酬改革。此次薪酬改革一个最基本的出发点和目标就是在提升职工整体收入水平的基础上,重点向为科技创新发展作出贡献的科学家倾斜,向承担核军工任务的骨干倾斜,实现“让科学家拿高工资”“让顶尖专家拿最高工资”的目标。通过薪酬改革畅通员工职业发展通道,拓展员工职业发展路径,形成能进能出的市场化用人新机制;搭建全员绩效考核框架体系,打破“铁交椅”“铁工资”“铁饭碗”“单一工资激励模式”,建立以效益为导向的单位业绩考核体系和以价值为导向的员工绩效评价体系,充分认可科技创新和科技人才价值,形成价值与价格匹配、薪酬能高能低的收入分配新机制;建立全面薪酬管理新机制,发挥全面薪酬激励新效能,实现非工资性激励和核心人才重点激励的双重突破。薪酬改革政策一经推出即收到显著成效,科研人员流失情况明显下降,甚至出现了调出人员回流情况。

4.宣传教育方面:提升科研人员思想认识,主动担当作为

宣传思想工作举旗定向,可以为科技创新凝心聚力。原子能院开展多种多样职工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宣传教育活动,激发广大科研人员在本职岗位上担当作为、敬业奉献,为实现原子能院新时代发展战略继而支撑集团公司“三位一体”奋斗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其中比较有典型代表性的活动有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核工业精神宣讲报告会、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歌咏比赛、院庆活动等。

专题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2018年9月,原子能院在全院科研人员范围中开展了“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一是组织开展爱国奋斗精神专题学习研讨,谈事业、谈奉献、谈情怀。二是组织科研人员以自我提问、自我反省的形式开展爱国奋斗精神学习教育,深入思考所从事的科研工作是否以国家需求为方向,是否原始创新,是否有助于将国家和院科技成果转化为先进生产力,是否惠及国民经济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三是深入挖掘钱三强、王淦昌、彭桓武、朱光亚、邓稼先、于敏、陈芳允等“两弹一星”元勋的先进事迹,传导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价值理念。四是以纪念中国第一座重水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建成60周年为契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召开座谈会、出版宣传画册、制作专题展览等,激励新一代科研人员传承精神,以国家战略为先导,勇于担当“强军兴核”神圣使命。

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核工业精神全国宣讲报告会。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核工业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核工业精神,中核集团组建“两弹一星”精神和核工业精神宣讲团。截至目前,已在涉核单位、高校、中央单位等开展巡回宣讲34场,遍布20余省(区、市)的100余家单位,覆盖全国近3万名现场观众、13万名在线观众,展现了核工业人“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热烈反响。原子能院参与活动组织和宣讲工作,并于2019年9月23日邀请宣讲团来原子能院举行专场报告会,在全体干部职工中深化对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认识,提高政治站位,奋力完成既定目标。

院庆系列活动。每年的9月27日是原子能院的院庆日。2019年,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原子能院举行升旗仪式、科技创新论坛、歌咏比赛等系列活动,激发干部职工的爱国热情,点燃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那团火。在升旗仪式上,院党委书记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和原子能院创建69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展望未来发展的光荣使命和艰巨任务,号召全院干部职工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为实现强院梦、丰富中核梦、助推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在科技创新论坛上,院一线科研人员齐聚一堂,围绕“基础共发展、创新赢未来”的主题,分享交流核物理、核数据、中子散射和抗辐照加固等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扎实做好原创基础研究,努力使我国的核科学技术在国际舞台上实现从“跟跑”到“领跑”;在歌咏比赛上,22家单位组建的19支合唱队,用深情的歌声表达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深深的祝福以及对新时代原子能院创新发展的期盼,很好地振奋了精神,鼓舞了人心,激发了力量。

激励青年勇担科技兴核的使命担当。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原子能院通过多项举措激励青年勇担“科技兴核”的时代重任,做政治坚定、本领高强的青年科技尖兵。比如:通过举办“五四”青年学术报告会和高峰报告会,开展青年讲堂、青年沙龙等学术交流活动,为青年成长成才打造交流平台;开展“青年突击队”创建活动,并表彰优秀青年,促进青年融入中心工作,激励青年勇当改革发展的生力军;开展“我与祖国共奋进——国旗下的演讲”主题团日活动、青春闪亮新时代——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快闪活动等,让青年职工充分参与并感染爱国热情,进一步激发干事创业热情。

研究所针对重点任务激励科研人员干事担当。原子能院下设有9家研究单位,在核物理、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反应堆工程技术、加速器技术、核电子与探测技术、同位素技术、辐射防护技术和放射性计量等八大学科领域分别开展研究工作。为完成各自艰巨的工作任务,各个单位结合实际开展了激励措施。核物理所是原子能院基础研究的龙头,为弘扬爱国奋斗文化,近三年来,连续开展爱国奋斗科普文化讲解汇报会,通过科研人员的讲解交流,不但进行科普宣传,更重要的是用科研人员将自己的科学研究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的爱国情怀去影响感染受众,取得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同时,核物理所打造钱三强和王淦昌展,宣传核物理研究领域的科学前辈,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奋斗精神;并加强平台建设,为科研人员创造成长空间。堆工部承担多项国家重大项目任务,在科研攻关过程中,形成了“勇担国任、不辱使命”的专项精神,通过学习宣传50年坚守快堆科研的徐銤院士、开展劳动竞赛、营造环境氛围等,引导科研人员牢记光荣使命,不忘祖国重托,刻苦攻关,为国争光。2015年,原子能院核燃料后处理放化实验设施启用任务极其艰巨。面对这场硬仗,放射化学所职工信心严重不足,认为设施投入使用并开展热试验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此,放射化学所召开誓师大会,各项目负责人郑重表态,强化年内必须完成热试验的认识,号召全所全力以赴完成热试目标;任务中期,开展100天倒计时,进行时间控制和压力传导;为热试验工作创刊《嘹亮》内刊,实时跟踪进展,并宣传工作中的先进人物;出台热运行期间相关人员岗位津贴、年终奖管理办法,利益捆绑,奖惩并举。在各项措施的激励下,科研人员积极性不断提高,团队协作更加顺畅,终于圆满完成热试验任务,为后期开展科研研究和国家重大项目任务奠定了必备条件。

(二)成效分析

通过上述各方面举措的合力作用,原子能院培育和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实践活动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是科学研究氛围有所改善。在国家科研体制改革支持下,对于科研项目单位赋权越来越大,给予科研项目的自主空间也越来越大。原子能院根据国家政策,也及时调整科研管理办法,加大成果奖励力度,特别是新推出的薪酬改革,坚持向科研人员倾斜的政策导向。这些政策调整尊重科学研究基本规律,给予科研人员自由研究空间,因而有利于科研人员专注于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氛围明显改善。二是创新动力提升,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经费支持、政策保障、奖励激励等多项举措共同发力下,原子能院科技创新动力提升,科技创新取得突破性成果。2018年,原子能院全年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22项,中国实验快堆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实现原子能院成果奖励历史性突破;全年申请专利360件,跃居集团公司首位,获授权164件。三是人才流失现象好转,出现人才回流。近年来,原子能院一定程度存在人才流失情况。在薪酬改革的激励下,在配套改革的支持下,原子能院人才流失现象好转,并出现人才回流情况。四是科研人员对原子能院前景看好,并愿意发挥个人作用。2018年,原子能院在科研人员中进行了专题调研,1620名科研人员有效填写问卷,对工作满意程度、工作压力感受程度等进行了无记名问卷调查。调查显示,77%的受访者对原子能院发展前景看好,98%的受访者愿意为院发展发挥个人作用。

当前,原子能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进行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多效举措激励科研人员开展创新实践,取得了较好效果,涌现出了一大批爱国奋斗的先进典型。但是,总体来看,原子能院科研人员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与老一辈科研人员还有一定差距,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还不能满足艰巨的科研任务需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压力因素。原子能院地处北京,房价、物价等都处于全国较高水平,经济压力客观存在。科学研究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需要有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的精神。而在经济压力的困扰下,部分科研人员比较难做到心无旁骛开展科学研究。二是激励不到位因素。原子能院的薪酬改革正在进行中,现有的绩效奖励不够完善,激励措施不够精准到位,部分负责人在绩效分配工作中还存有“大锅饭”的旧思想,导致激励不够到位,没有让承担繁重工作任务、承受巨大工作压力、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得到应有的奖励激励,因此绩效激励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三是尊重人才不到位因素。在2018年的问卷调查中,原子能院75%的科研人员认为能较好实现自身价值,同时希望科研管理更加科学、工作流程更加顺畅。科学研究有其自身规律,从事科学研究的科技人才有其创造性和自主性,特别需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宽松的环境。四是个人认识不到位因素。原子能院老一辈科研人员都是将自己所从事的科研工作与国家前途命运结合起来,钱三强的“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有祖国”,邓稼先的“为这份事业死了也值得”,徐銤的“快堆技术是对国家有长远利益的技术,越是有人离开,就越是需要有人坚持”,等等,无一不是胸怀祖国。当前,科研人员的政治站位还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还需进一步提升。

三、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的思考与建议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爱国奋斗,生逢其时;实现人生价值,唯有爱国奋斗。基于对科研人员的特点以及影响科研人员爱国奋斗的因素的分析,经过对以原子能院为样本开展爱国奋斗实践研究获得的经验总结,我们对在科研人员中培育和弘扬爱国奋斗精神进行了思考,并提出如下建议。

(一)思想引领:提高科研人员政治站位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果。思想是行动的基础。认知因素是影响科研人员爱国奋斗的核心要素。要发挥科研人员的创新创造主动性,首先要进行充分的思想教育。要引导科研人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定理想信念、站稳政治立场、保持政治清醒,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要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政治站位,主动将所从事的工作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

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科研院所无一不强调并重视思想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利用誓师大会、座谈会、节点会、宣传报道等一切机会和方式方法,宣讲各自研究领域的严峻形势和艰巨任务,引导科研人员把完成科研任务上升到国家高度,增强科研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举办政治理论讲座、座谈会、学术沙龙等多种形式,组织科研人员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国家大政方针政策,了解最新的时事动态,引导广大科研人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补足精神之钙,自觉弘扬爱国奋斗的精神,抵制不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可以针对科研人员的特点开展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对党和国家奋斗目标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主动践行新时代爱国奋斗精神,主动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充分认清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一致,坚持好党的领导,坚持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能建设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文化传承:继承爱国奋斗的民族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爱国奋斗,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民族基因,是新时代高扬的主旋律。古有屈原“报国无门,终投江自尽”,岳飞“精忠报国”书写《满江红》,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今有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等艰难回国效力祖国科技事业,航空报国英模罗阳为祖国航空事业奉献一生,时代楷模黄大年“赤胆忠心为祖国”,钟扬16年援藏生涯为中国生物学库收集四千万颗种子。新时代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就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爱国奋斗的民族基因和精神精髓。

拥有60多年发展历史的中核集团,在文化传统上积淀着深厚的爱国奋斗的红色基因。在“一堆一器”建设时期,中核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惧严寒酷暑,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夜以继日地艰苦奋战,表现出了高度的国家主人翁精神,仅仅用两年时间就建成了反应堆和加速器;在“两弹一艇”攻关时期,中核人以国家国防事业的需要为己任,舍小家顾大家,为“两弹一艇”的成功研制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在“保军转民”时期,中核人积极贯彻党中央和中核集团的要求,及时转变思想,为核能服务国民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老一辈科技工作者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怀着强烈的报国之志,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志向和民族的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培育和发扬了崇高的精神,这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这就是“事业高于一切、责任重于一切、严细融入一切、进取成就一切”的核工业精神。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在以中核梦助推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种爱国奋斗的红色基因,结合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努力打造一支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

中核集团2019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核工业精神宣讲报告活动就是传承核工业传统文化中的红色基因、激发当代科研人员爱国奋斗的具体实践。截至2019年10月底,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核工业精神全国宣讲已完成演出34场,遍布20余省(区、市)的100余家单位,覆盖全国近3万名现场观众、13万名在线观众,演出行程约37650千米。宣讲活动得到了中央机关及部委、央企、党校、高校以及全国核工业相关单位及政府部门等领导的高度评价。观看演出的各单位对宣讲的形式和教育作用表示了极大的肯定,认为宣讲真正起到了教育和启迪的作用,让职工们经受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深刻体会到“两弹一星”精神和核工业精神所蕴藏的时代内涵。另外,中核集团还开展《核铸强国梦》系列丛书(全十册)、《中国工业史·核工业卷》和《共和国核记忆口述史》等图书编纂工作,参与中央电视台核工业题材电视剧《激情的岁月》摄制工作,这些都是在传承一代代核工业人浓厚的家国情怀,为新时代科研人员种下爱国奋斗的文化基因。

(三)榜样感召:学习典型人物科技报国的爱国情怀

先进典型是高尚精神的人格化。典型人物具有很强的示范、辐射、传承作用,有助于学习效仿。宣传具有爱国情怀的知名人物,以榜样的力量激励人、鼓舞人,从而产生以点带面的宣传效果。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我国科学家搞出了“两弹一星”等前沿技术,除了高超的科研水平和能力,更重要的是有一种报国情怀和奉献精神。钱三强与何泽慧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妇”,在国际核物理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可是他毅然放弃国外优厚的科研和生活条件,为的就是“虽然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正因为祖国贫穷落后,才更需要科学工作者努力去改变她的面貌”;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在国外正处于巅峰的科研事业和优厚待遇,毅然决然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不计得失、无怨无悔;王淦昌一生曾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年近半百隐姓埋名17年参与“两弹”研制而无怨无悔,只因“我愿以身许国”和“我的祖国正在遭受苦难,我要回到祖国去为她服务”的赤诚之心。

新时代,爱国奋斗先进典型也不断涌现,“科技报国榜样”黄大年、“新太行愚公”李保国、“天眼之父”南仁东。“两弹一星”功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孙家栋院士,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作出开创性贡献。张焕乔、王乃彦、徐銤三位院士年逾八十,依然工作在科研生产一线,从他们身上,我们感受到了科技工作者对于祖国的热爱,对于科学研究的执着。而邢继、胡石林等是新一代科技工作者中的先进典型,他们都执着于各自的领域,有着“拼命三郎”之称,为了科学研究常年泡在实验室,战胜了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却乐在其中。这些新时代优秀知识分子最宝贵的品质就是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把个人梦融入中国梦,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这些先进人物体现着科研人员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和报国之行,对他们的宣传,有助于引导广大科研人员把爱国主义转化为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

除了先进人物宣传引领外,在弘扬爱国奋斗精神方面,抓住团队带头人这个关键少数,发挥他们的“领头羊”作用也十分重要。团队带头人就是这个团队的灵魂和核心,可以带领团队攻坚克难。一方面,在培养选拔团队带头人时要坚持“才为德之基,德为才之帅”,把既有科研能力又有爱国情怀的人才选拔上来带领团队;另一方面,要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用他们的专业素养和优秀品格,传导影响团队每一个人。同时,要在日常宣传工作中,注重宣传这些表现突出的优秀的团队带头人,从而形成一种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四)物质保障:切实解决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

爱国奋斗精神的弘扬也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在中国核武器研制初期,西北核武器试验基地刚刚开工建设,工人、科技人员和领导干部所有人都住在帐篷里。第一批楼房建成后,基地党委决定让科技人员首先入住。就这样,领导住帐篷科技人员住楼房一时成为佳话,深得群众的称赞。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聂荣臻元帅从各大军区和地方调拨一批黄豆、鱼、肉、蔬菜等副食品给研制“两弹”的科技人员,被人们称赞为“科技豆”“科技鱼”“科技肉”。聂荣臻要求,这些食品只能分给科技人员,党政领导、政工、后勤干部不许吃,保证他们的身体健康,争取早日拿出“争气弹”。这些竭尽全力进行的物质保障,让科研人员虽然当时身处困难条件下,依然能够全身心投入工作,而且对所从事工作充满无限的激情和热爱。

在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社会主义新时代,广大科技工作者也同样向往美好生活。给予科研人员良好的待遇保障,让他们心无旁骛地开展科学研究,是促进科技成果产出的重要物质基础。中核集团下属科研单位正在开展薪酬改革。本次薪酬改革中一个指导思想就是在提升职工整体收入水平的基础上,重点向为科技创新发展作出贡献的科学家倾斜,向承担核军工任务的骨干倾斜,实现“让科学家拿高工资”“让顶尖专家拿最高工资”。这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导向,将发挥激励导向作用,再加上科研经费、自建职工住宅、子女教育等保障措施多管齐下,努力解除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

物质保障是基础,另外更为重要的是建立切实有效的奖励激励机制。科技奖励激励不能变成人人有份的“大锅饭”,不能搞平均主义,要真正让压力最大、贡献最多的骨干人员拿到最高奖励,这样才能有效发挥奖励激励的作用,让科研人员有获得感,从长远看,才能鼓励科研人员在艰巨任务中一往无前。

(五)人文关怀:给予科研人员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科学研究有自身规律。政府和主管单位要树立宏观思维,倡导专业精神,减少对科研活动的微观管理和直接干预,切实把工作重点转到制定政策、创造环境、为科研人员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上。核工业建设初期,各级党组织负责人几乎都是革命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老红军、老八路。他们经历了对敌斗争和战火的考验,热爱祖国,对党忠诚,在组织科技攻关工作中,他们能够尊重和信任科研人员。当时“两弹一艇”科研队伍大致构成是:从国外归来的科学家、从各科研机构和院校调集来的专家、从大专院校毕业的学生,他们从五湖四海汇集到核工业的麾下。如何把他们凝聚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让他们各展所长,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首要一条就是理解和尊重。在具体工作中就是要从各类人员的特点出发,激励他们发挥各自的长处,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尊重并信任专家意见,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科研积极性。

当前,我们要改进科研管理,减少繁文缛节,大力减轻科研人员负担,大力解决表格多、报销繁、牌子乱、“帽子”重复、检查频繁等突出问题。要建立容错机制,项目负责人在履行勤勉尽责义务、没有牟取非法利益的前提下,免除追究其技术创新决策失误责任,对已履行勤勉尽责义务但因技术路线选择失误等导致难以完成预定目标的项目科研人员予以减责或免责,为科研人员开展科学研究创造宽容环境和安全感。要关怀科研人员,给予科研人员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让他们有尊严地开展科学研究,在为他们创造良好科研条件的同时,也创造出国交流机会、业务学习机会、疗休养机会,等等。另外,要积极选树、广泛宣传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和创新团队典型,并创新宣传方式,运用影视剧、微视频、小说、诗歌、戏剧、漫画等多种艺术形式,讲好科技工作者科学报国故事。

(六)氛围营造:大兴学术研究之风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通知指出,要自觉践行、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要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构建良好科研生态;要加强宣传,营造尊重人才、尊崇创新的舆论氛围,力争3年内取得作风、学风实质性改观,科技创新生态不断优化,学术道德建设得到显著加强。中核集团指导下属科研单位,根据要求加强科研作风建设。在氛围营造方面,可以在不同领域开展学术沙龙活动,崇尚学术民主,鼓励不同学术观点交流碰撞,倡导严肃认真的学术讨论和评论,特别鼓励年轻人大胆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积极与学术权威交流对话;在坚守诚信方面,要主动发现、严肃查处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实行“零容忍”,在晋升使用、表彰奖励、参与项目等方面“一票否决”;在反对浮夸浮躁、投机取巧方面,要深入科研一线,掌握一手资料,不人为夸大研究基础和学术价值,未经科学验证的现象和观点,不得向公众传播。通过科研作风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和舆论氛围,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为建设核工业强国汇聚磅礴力量。

(七)党的领导:承担主体责任,落实各项举措

党的坚强领导始终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指明前进和奋斗方向。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的春天”,从“科教兴国”到“建设创新型国家”,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以科技报国之志,以倾力为民之情,大力发扬爱国奉献、坚持真理、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的科学精神和优秀品格,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科技界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取得了载人航天、量子通信、高速铁路、移动通信、大飞机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环境保护和国家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弘扬爱国奋斗精神的实践中,各级党委要承担起主体责任,发挥牵头抓总作用,把弘扬爱国奋斗精神摆上重要日程,加强宏观指导、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对科研人员政治上关怀、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同时进一步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要事项和存在问题。广大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牢记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做爱国奋斗精神的坚定弘扬者和实践者,同违背爱国主义的言行作坚决斗争。

四、结语

追梦之路从无坦途,攻坚克难未有穷期。当今世界新一轮技术革命悄然到来,科技创新作为核心引领着其他领域的全面创新。凝心聚力、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是新时代的历史使命。爱国奋斗精神作为价值观是科技创新的精神动力和强大支撑。爱国是奋斗的精神底色,奋斗是爱国的具体行动。广大科研人员作为国家发展进步的智力支撑,更需要主动把个人的理想融入为国家及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中,从实践出发,时刻牢记爱国使命,在科学前沿孜孜求索,在重大科技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在助力核科技强国建设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无往不胜。

课题研究人员

祖 斌 中核集团董事、党组副书记

罗长森 中核集团党群工作部主任

朱向军 中核集团党群工作部副主任

万 钢 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

闫伟华 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李枭雄 中核集团中国核工业科技馆党支部书记

主要执笔人:闫伟华 李枭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