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娟 文艺批评要有读者意识
作者简介
何永娟,现任大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创作研究部主任、大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撰写散文、文艺评论作品多篇,部分作品被选入作品集中。参与策划、组织大连市系列文艺征文活动并编辑出版图书,主要有:《纪念大连解放60周年·大连优秀文学艺术作品选》《世纪之交的大连文艺》等近百部。
文艺批评要有读者意识
近年来,随着网络、报刊等各种媒体的兴起,从事文艺批评的队伍有所壮大,文艺批评的文体与形式也在逐渐增多。来自方方面面的文艺批评的声音层出不穷,长篇大论或者三言两语,各种表扬式的、歌颂式的、攻击式的文艺批评此起彼伏、热热闹闹,令人眼花缭乱。然而,仔细读来,却发现某些文艺批评不仅缺乏思想见地,而且也体味不到其鲜活的艺术气息,语言呆板,文本僵硬,没有温度,没有体验,读之味同嚼蜡,更谈不上对读者有所启迪和收获了。这样越来越失去生机与活力的文艺批评,对于读者来说实为无用之物,读者势必敬而远之。
这些存在于当下文艺批评的诸多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批评、关注与多方面的思考。人们在探究当下文艺批评让读者如此不待见的种种原因:是不是当下的文艺批评滞后于文艺生产,且与文艺现场存在着距离?是不是当下的文艺批评缺乏独立的精神立场和审美尺度,读者看不到文艺批评主体的艺术理想与追求?是不是当下的文艺批评越来越近学院、远读者,不关注文艺实际,缺少人文情怀?是不是某些文艺批评文本常常充斥着大量空洞的理论词汇,把文艺批评变为堆砌概念术语、呆板生硬而又言之无物的“僵尸批评”?是不是一些文艺批评的读者意识淡漠,某些批评主体几乎不把读者放在心上?还有一些批评主体为博取大众眼球而偏执、武断地扣帽子,或是过度顾及人情面子,简单理解作者对批评的需求,竭尽所能一味说好,而不是好处说好,坏处说坏。那种客观的、公正的、谨慎的、善意的、负责任的、有营养的文艺批评越来越少,我以为这其中最为根本的原因,就是文艺批评缺乏读者意识。文艺批评在一些文艺批评主体心里,成了自说自话、自我陶醉、自我娱乐的工具,他们甚至完全不把读者放在眼里和心里,这样失去公信力的文艺批评怎么能不出问题?
读者意识的核心在于真正为读者服务的意识。马克思说,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出自己的全部学识为人类服务。这句名言对于文艺批评来说同样意味深长。文艺批评也是一门科学,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不学无识、哗众取宠、滥竽充数等风气都应该而且必须远离文艺批评之道。作为知识分子中的文艺批评家,首先应具有为人类服务的人格操守,具体到文艺批评写作就是要真正做到为读者服务。文艺批评主体要时时处处把读者利益放在首位,通过自身的学识奉献给读者好的文艺批评。别林斯基曾经说过,读者群是文学的最高法庭、最高裁判。这话同样适用于文艺批评。在文艺创作之外,之所以还需要文艺批评,就在于读者对文艺作品的鉴赏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文艺批评来解惑,使他们在审美过程中有所收获和满足。
如何提高当下文艺批评的读者意识?笔者认为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文艺批评主体要增强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从当下文艺创作实际及具体文艺形态出发,紧紧贴近文艺创作现实,直面文艺作品、文艺思潮和文艺现象。以知识分子的良知对文艺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思想和风格、传承与创新、个性与规律等进行理论探讨、解读鉴赏、分析评价,分析其艺术形式的长短得失,说明其客观的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以思想者的敏锐对文艺创作进行客观、善意的分析探讨,并提出合理的有建设性的言说,进而揭示文艺创作规律和发展趋势。与此同时,还要触及时代重大的精神问题,比如国家民族意识、爱国主义、人文情怀,关注民生、人的尊严和人的精神安顿、人的健全和谐发展等。
文艺批评主体应承担起人类精神导师的重任,告诉人们什么是好的作品,什么是不好的作品,什么是好的审美追求,什么是粗俗的感官快乐,什么是值得鼓励的人生追求,什么是需要警惕的精神堕落。该倡导的要敢于倡导,该批评的则勇于批评,对于一些有问题的倾向和影响较大的热点现象,善于发出洞见症结的意见和旗帜鲜明的声音。超出对于具体作家、艺术家作品的一般关注,观察现状,洞悉走势,仗义执言,激浊扬清。通过从情感和精神上对人们做出的引导和改变,给人们以希望和力量,这是文艺批评工作者永恒的使命。
二是文艺批评要深刻挖掘文艺作品的思想内涵并对文本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从而真实而准确地表达批评者的观点,这种带有本质的理性活动是文艺批评的首要任务。唯如此,文艺批评才会更有生命力,否则,文艺批评将变得苍白,失去灵魂。文艺批评来自对文艺现象的分析和评判,批评文本中所蕴含的意义判断、价值衡量,通常更为读者关注。如果批评主体在对自己所批评的作品进行了一番华丽的赏析之后却未能给予作品价值评判,如果批评主体对所论及的文艺现象进行了一番认真细致的描述而未明确表述自己的主观见解,那么,文艺批评的任务就不算真正完成。在文艺批评活动中,任何对价值判断的回避、模糊和缺位,都不值得提倡。文艺批评主体还要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把道理说清楚。文艺批评是一门科学,它依靠逻辑思维,强调通过分析问题讲道理,越清楚、越透彻、越有说服力越好。然而,当下一些文艺批评,好像故意与读者为难,文中常常充斥着各种晦涩难懂的、深奥的概念术语,长篇大论地说来绕去,令读者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文艺批评家要能够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寻找文艺发展的客观规律,探究社会、艺术、人生的真理,这不仅是当下文艺批评所十分需要的,也是广大读者对文艺批评所一直期待的。也有一部分文艺批评家因为学识不够,所以没有能力把道理说清楚,因而我们会常常看到在一些文艺批评中,批评者回避对问题的全面分析和深刻思考。他们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把普通寻常的道理学术化,用复述作品代替分析阐释,体现不出作为文艺批评家的真知灼见。这样的文艺批评不能带给读者以任何思考和启迪,毫无意义。
三是文艺批评主体在观念、方法和语言上,要不断地与时俱进,增强文艺批评的可读性和感染力。有的批评主体在思想与情绪方面还停留在过去的岁月,这使得他们在观察现状和表述问题时,明显地与当下现实错位或脱节。还有不少批评家在知识结构和思想才情等方面不足,在面对新的文艺现象时,显得力不从心,束手无策。
读者渴望有思想、有才情、有情感体验和深厚艺术感觉的文艺批评。文艺批评首先应该像优秀的文艺作品那样,在拥有精神与思想力量的同时,是动人心魄、引人入胜的美文。文艺批评原本也是一种充满文采的美文。我国古代许多著名的文论、诗论、画论和小说评点,既是文艺批评,同时又是精美的诗歌、散文、随笔,许多名篇都因其文采的丰美和思想的伟大而著称于世。如《文心雕龙》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诗品·含蓄》之“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金圣叹小说评点之直取文心,“略其形迹,伸其神理”。这样的灼见和文采,今天的文艺批评还很少有新的超越。现代文学大家的文艺批评往往也是通俗晓畅、启人心智的。美学家王朝闻先生曾经写过不少随笔式的美术评论,如《不到顶点》《一以当十》,均从经典和形象入手,说明一个艺术规律、创作道理,生动贴切,通俗入理,产生过很好的影响。鲁迅、李健吾等也都是文艺批评大家,其批评文章不晦涩,读来兴味盎然。文艺批评者应该继承这些好的传统。但现在,这样深入浅出、哲理深厚的批评美文不多见了,评论文章往往过于理性,缺少艺术、通俗和生动。优秀的文艺批评要以生动和感性的语言、艺术化的笔触,剖析文艺现象与作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如桑塔格所言,世界上一切好的文艺批评都具有迷人的个性,正如一切伟大著作一样,它带有鲜明的个人印迹,它以人的声音说话。这种带有批评者自身生命体验和热情创作出来的文艺批评,才能为读者喜闻乐见。
四是作为一名优秀的文艺批评家还应对读者有份至上的爱心。这份爱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努力提高读者的阅读效益。要求文艺批评力争做到,在较小的篇幅里集中文艺批评家丰厚的学识与素养;在通俗易懂的文字里,表达其深刻的思想,让读者在极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大阅读效益和实惠。第二,对读者的爱心,不仅仅体现在时时处处为读者着想,努力适应和满足读者的需要,还应该充分考虑并尊重读者的文化水平和文化趣味。优秀的文艺批评家在进行文艺批评前应该先把自己当作一名普通读者,设身处地地从读者的需求出发,真实、客观地反映读者的情感和诉求,这样带着批评者的情感与心性创作出来的文艺批评作品才能言之有物、富有个性、温暖朴实,才能够得到读者的认同与喜爱。台湾作家龙应台关于文艺批评写作的一席话值得我们每位文艺批评者借鉴:“我必须在灯下正襟危坐:第一遍,凭感觉采撷印象;第二遍,用批评的眼光去分析判断,做笔记;然后读第三遍,重新印证、检查已做的价值判断。然后,我才动笔去写这篇一个字三毛钱的文章。”第三,适应当下阅读群体的变化。适应当下文艺现状,走出传统的批评模式,在批评的样式和方式上增强多样性,体现鲜活性,加大辐射性。要借助新的传媒方式和传播形式,介入各类文艺评选、评奖;利用电视、网络视频等就有关现象、话题进行座谈、对话与讨论;利用网络阅读跟帖点评网络文学作品;运用微博、微信发布文讯、书讯,或短评、点评,等等。总之,要打破固有的观念,走出传统的模式,使批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争取话语权,实现有效性。
五是对读者的引领和提升。培养塑造高素质的读者群,提高读者的鉴赏水平,这依然离不开文艺批评的引领和提升作用。当下,市场与读者的联手形成了汹涌澎湃的娱乐至上的潮流,对于呼唤人的个体感性与生存价值的回归,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如果一味随波逐流,听任那些诗意贫乏的文艺作品风靡,势必将审美愉悦降低为纯粹生理本能的快感,人们终将“娱乐至死”,从而陷入新的局限。在当下市场经济条件下,尊重市场和读者无可否认,但不能将其绝对化。鲁迅先生说过,迎合和媚悦,是不会于大众有益的。文艺批评家应时时敲响警世之钟:启蒙的话题还未过时,鲁迅先生关于改造国民性的思考同样适用于对当下读者群的提升。全球化时代,需要文艺批评家有更宽广的为人类服务的道德情怀和审美视野,并以此改造、提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趣味,以自身的日趋完善推进读者群的不断完善,这虽然任重而道远,却意义非凡。
原载《大连文艺评论选》201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