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允许孩子“犯错误”
如果遇到案例中的情况,你会如何应对?许多妈妈的反应可能都是恼火加生气,甚至大声训斥孩子一通。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看到喜欢的东西想要占有,这算不上什么大错,出现些情绪也是正常的。聪明的妈妈会尊重孩子的情感,允许孩子表达,而不是气急之下恶语相向,口不择言地对孩子一通呵斥。这样的教育方式,当时是觉得痛快了,可却没想到对孩子会造成多大的影响和伤害。
孩子的成长是个漫长的过程,出现不当的言行,犯一些不大不小的错误,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何况犯错本来也是孩子成长必经的过程。而这些时候,恰恰是最考验妈妈教育方式的时候。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最亲近的人”,妈妈非常需要把握好一个尺度:既允许孩子适当地犯一些错,使孩子从中吸取教训,又不会过度纵容孩子的不当言行,或因为处理不当而伤了孩子的心。下面的几点建议,妈妈们也许可以参考一下:
允许孩子适当犯错
在德国的幼儿园和学校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说法,叫“不犯错就不是孩子了”。就连我国春秋时期的史学家左丘明,在《左传》中也说过一个家喻户晓的真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孩子本来就是个独立的个体,同样也不是个完人,大大小小,多多少少,总会犯错。更何况孩子正处于好奇心和探索欲都很强的年龄,与成人不同,他们犯错大都不是明知故犯,而是出于好奇或无知,加上本身自控力较差,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构成了错误,也就是我们说的“无心之失”。所以,作为陪伴孩子成长的妈妈,完全不必将孩子犯的错当成是洪水猛兽,不可饶恕,而应允许孩子去探索、去犯错,理解和包容孩子的无心之过。
当然,这不是说纵容孩子故意去犯错,这不是教育的初衷。而且即便是孩子无心犯了错,我们也要适时抓住时机,教导孩子认识和改正错误。毕竟,让孩子改正并吸取教训,才是我们最终教育的目标。
宽容对待孩子的感受,严格对待孩子的行为
如果有人问你:“教育孩子的目标是什么?”是让孩子成为一个音乐家、科学家,还是成为一个有责任心,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我想,一千位妈妈,肯定就会有一千个回答,但归根结底,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正派的人。要如何教育孩子,才能让孩子成长为这样的人?说来也简单,就是在不伤害孩子情感的基础上,用恰当的方法慢慢地去引导。
孩子像我们大人一样,都是不断从经验中慢慢学习和成长的。不同的是,他们还是一张白纸,任何笔迹落在上面,都会留下痕迹,造成影响。因此,当孩子犯错时,妈妈首先要做的不是责备他,而是先理解和宽容他的感受,学会与孩子交流时不激怒孩子,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更不要破坏孩子的自信,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
不论孩子的年龄多大,他在做某件事时都是有自己的感受的,比如喜欢、讨厌、憎恨、自责、害怕、悲伤等,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还有矛盾的。像我们大人一样,孩子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感受,但他们同样有权利表达这些情感。所以,我们应该宽容地对待孩子的这些感受,不要认为孩子的感受是不重要的、是没用的。
但是,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必须严格制止,比如,孩子莫名其妙打人、撒谎、偷东西……一旦发现孩子有这些行为,都要及时纠正,告诉孩子错在哪里,该怎样改正。在纠正孩子错误时,妈妈不一定要大吼大叫,这样反而容易使孩子紧张,甚至忘记了自己的错误。只要态度严肃,语气平和,摆眼前事实,讲错在何处,孩子就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注意不要翻旧账,惹孩子厌烦,结果事与愿违,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孩子犯错时,以说明过失的后果来代替责骂
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马丁·泰奇在一本叫作《美国家教研究》的杂志上曾撰文指出:“每个妈妈都不应该低估对孩子责骂后产生的后果。”他表示,妈妈应对孩子所遭受的各种创伤给予细心的关注,因为这些心灵创伤比身体上的虐待更严重。遭受责骂的孩子,容易产生心理压力,而这种压力会使他们大脑中某些脆弱区域的正常发育受到影响,最终令他们在精神病学方面出现一些较为严重的后果。
不过,面对孩子所犯的错,多数妈妈都是会批评指责的,但聪明的妈妈会掌握一定的技巧,将责备对孩子产生的心理压力降到最低,同时又可使孩子接受教训。比如,在责备孩子时,不要激动,连珠炮似地数落孩子,而要让语气放缓,低而有力,便于孩子听清你所表达的态度,同时也让孩子明白自己到底错在哪里。
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在你表达自己的态度时,要向孩子说明犯错的后果。如孩子在玩时推了同伴一把,有的妈妈便开口责骂孩子:“人家玩得好好的,你推人家干吗?是不是又想挨揍!”这样的“教训”,反而强化了孩子的过失行为,孩子的注意力都会集中在与你的责备的对抗上,根本不会去反思自己的行为,自然也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其实在这时,妈妈如果能说明孩子犯错的后果,调动孩子的情感体验,那么这样更容易让孩子意视到自己的错误。如妈妈可以这样说:“你推了小朋友,他会摔倒的,摔倒了就会很疼。如果是你被推倒,会不会疼呢?”如此便唤起了孩子的同理心,孩子也会由此反思自己的过失行为,并逐渐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