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地讲哥们儿义气
彤彤所在的班级是初一三班,那天,彤彤班上出了一件令人惊奇的事,用彤彤的话说,就是“震撼”。
原来,为期三个月的班干部试用期过了,班主任老师让班上的同学重新选出班干部。结果呢,对于班长的职务,班上一半的男生选择原来的代理班长,而另外一半男生却选戴晓松同学,并且选票完全一致。那天中午,班主任老师让大家再商量一下,下午做出决定。结果,就在午休的半个小时中,班上出现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要不是班主任老师及时出现,这些男孩子都开始抄“家伙”了。经过了解,原来这两位班长“候选人”,早就在班上培植了一批“小弟”了。其中有几个胆小的男孩对老师透露,其实,他们不想加人,但又怕被其他男同学们鄙视,就加人了。老师是又气又急,现在的孩子,小小年纪,就盲目讲哥们儿义气了。
后来,班主任老师请来了几位家长,共同商量怎么解决这事。结果有位家长说:“我的儿子学习非常好,这您是知道的,但就是逆反心理特强,不听爸爸妈妈的话。另外,这孩子从小就喜欢看《水浒传》,因此特别注重友谊。今年暑假的时候,他去看了他小时候的玩伴,那个男孩被社会上的人打了,结果我儿子居然买了一把很长的匕首,非要帮那玩伴报仇,要不是我们及时发现,恐怕都已经酿成大错了。老师,这种孩子我想知道他的心态是怎么样的?我们应该怎么教育呢?”
教育支招:
其实,这些现象在初中的孩子身上已经不少见,尤其是在男孩子中间。这些孩子一到初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视野的开阔,对外界事物所持态度的情感体验也不断丰富起来,他们渴望交友,有自己的交友圈子,有自己的几个哥们儿,于是,相互之间就称兄道弟,并盟誓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等,这就是哥儿义气。
“哥们儿义气”是一种比较狭隘的封建道德观念。它信奉的是“为朋友两肋插刀”“有难同当,有富同享”,即使是错了,甚至触犯法律,也不能背叛这个“义”字。总之,它视几个人或某个小集团的利益高于一切。因而,它与同学之间的真正友谊是截然不同的。
生活中,有些父母认为,孩子有几个铁哥们儿,在学校就不会孤单了。于是,他们放宽了心,把孩子交给了学校,由老师全权管理。当孩子因为打架斗殴被学校处分的时候,父母才意识到自己的失职。孩子盲目讲哥们儿义气,很容易误人歧途。那么,作为父母,应该怎样引导孩子理智对待友谊,摒弃哥们儿义气的行事风范呢?
方法一:告诉孩子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帮他认清友谊与哥们儿义气的不同。
初中的孩子都处在青春期,涉世不深,善良单纯,注重友情,与人交往感情真挚。但毕竟,这些孩子缺乏明确的道德观念,分不清什么是真正的友谊,甚至把“江湖义气”当成交朋友的条件,而使自己误人歧途。
作为家长,应该告诉孩子,友谊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真挚的情感,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友谊使你赢得朋友。当遇到困难和危险时,朋友会给予无私的帮助,如果有了烦恼和苦闷,可以向朋友倾诉。
而友谊与哥们儿义气是不同的。友谊是有原则、有界限的,友谊对于交往双方起到的都是有利的作用,因为友谊最起码的底线是不能违反法律,不能违背社会公德。而“哥们儿义气”源于江湖义气,无视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只要为了“哥们儿”,哪怕两肋插刀,这就是他们所信奉的。友谊需要互相理解和帮助,需要义气,但这种义气是要讲原则的。如果不辨是非地为“朋友”两肋插刀,甚至不顾后果、不负责任地迎合朋友的不正当需要,这不是真正的友谊,也够不上真正的义气。
方法二:理解孩子的情感,对孩子需要友谊的心情表示认同。
那些喜欢讲哥们儿义气的孩子,相对来说都缺乏师长的肯定,从而希望在同龄人身上得到别人的赞同。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孩子渴望与人交往,获得友谊,对此,家长要予以理解。你可以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学习紧张,需要一个朋友倾诉,但你可以把妈妈当成好朋友啊!”孩子在得到父母的认同后,也就能与父母坦诚地交流了。
方法三: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提高辨别能力。
初中的孩子虽然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但对于是非黑白并没有明确的概念,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给予培养,提高其识别能力。这样,孩子在交友的时候,就知道择益友而交了。
但对孩子是非观念的培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家长要以鼓励为主。当孩子有所进步的时候,家长要鼓励、表扬和奖赏他,这样可以使他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感情上的愉快,巩固已有进步。孩子做错了,家长不应体罚他,而应进行必要的、严肃的批评,耐着性子和孩子说理。
方法四:教会孩子克制冲动的情绪。
有时候,孩子在朋友遇到困难或者不利时,出于义气,他们会不经过思考而做出一些冲动的行为,比如,为了朋友打群架等。其实,孩子的想法并没有错,只是太过冲动,有时候好心办了坏事。对于这种情况,父母应该告诉孩子:“你这样做,并不能帮助朋友,冲动起不了任何作用,反而帮了倒忙!朋友有难,你该帮助,但是要选用正确的办法!”你不妨让他先冷静下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改正孩子哥们儿义气的行事作风,帮助孩子改正不良行为的同时,要从多方面努力。作为父母,也不可过于担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逐渐成熟,也自然会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友谊,交到真正的朋友!
喜欢追星,有了偶像
一个周六的晚上,蕾蕾在上网,蕾蕾妈妈洗完碗以后,突然来问蕾蕾:“你能帮我找找邓丽君的歌儿吗?”
“老妈,不是吧,那么老的歌儿你还听啊?”蕾蕾一副不屑的样子。
“妈妈那时候可是邓丽君的铁杆粉丝呢,我可不喜欢什么周杰伦的歌儿,听不惯!”
“原来妈妈以前也有偶像啊!”
“有倒是有,可不像你们现在的孩子,还追星,为了一张演唱会的门票,可以省吃俭用,甚至等个通宵也要买到票!”
“您怎么知道有人这样追星啊?我们班就有几个女孩子这样,我可没那么疯狂!”
“我们单位好多年轻人也这样啊,还是我女儿理智啊。”
“但是妈妈,我们可以有偶像,可以追星吗?”
“什么事情都有个度啊,你有偶像没错,但要看是什么偶像,为了学习他什么而把他当成偶像的。‘追星’要‘追’得有意义,不可盲目去做一些‘傻事’。就在2006年的时候,有位女士为了与刘德华拉近距离,不惜倾尽家产,而导致家败人亡!这种追星的方式就不对嘛!”
“妈妈说得对,我喜欢周杰伦的歌,也是有原因的呀。周杰伦在领金曲奖‘年度最佳专辑’奖时曾说过一句:‘好好认真读书,好好听周杰伦的音乐’。杰伦的音乐以公益歌居多,如《梯田》《听妈妈的话》《外婆》《懦夫》等,几乎每张专辑都会有!”
“女儿说得也有道理啊……”
就这样,母女俩就偶像问题聊到深夜。
教育支招:
的确,现在的中学校园里,聊得最多的话题就是明星和偶像。这些少男少女,对明星们似乎有着一种挥之不去的狂热,追星的大部分人也是这些青春期的孩子们。“追星”行为是指青少年过分崇拜迷恋影视明星和歌星的行为。中学生追星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现在孩子心中的偶像大多都是影视歌星,只有少数人的偶像为艺术家或商人、作家等。很多孩子因为追星已经逐渐变得疯狂起来,他们盲目地“随大流”,疯狂地收集明星资料、相片和唱片,这是非常愚蠢的做法,既浪费钱财又浪费时间。那么,这些初中学生为什么会成为追星族中的一员呢?
据心理学家分析,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时期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是青春期心理需要的反映。而他们“追星”的心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炫耀心理、从众心理、功名心理、追求成功心理。
英国一项研究表明:名人崇拜可能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人员认为,那些十几岁的追星族成员,通常能把他们的情绪调节得很好并且拥有较好人缘,这是因为对名人的兴趣,能在他们的青春期成长和交际过程中产生积极影响。
但盲目地追星,也会让自己的生活陷人无目的之中。对于孩子盲目“追星”的行为,家长一定要及时予以纠正,对此,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方法一:帮助孩子树立明确的目标与理想。
实际上,追星现象在那些学习成绩差、没有目标的孩子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他们是利用明星这一共同话题,另辟蹊径地在同学们心中树立形象。于是,他们刻意模仿明星们的作风,收集明星们的信息,把这些作为同学在一起交往时炫耀自己的能干、消息灵通的资本,以此提高自己的威信。我们可以发现,那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对明星的关注度会小很多,因为他们有树立威望的资本——学习成绩。
因此,作为家长,要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的乐趣,让其树立学习的目标。当他为理想奋斗的时候,也就没有那么多的精力“追星”了。
方法二:让孩子“追星”“追”得有意义。
父母不可否定孩子的追星行为,但要告诉孩子:追星”要“追”得有意义,不可盲目去做一些“傻事”。如何做到“追星”追得有意义呢?就是说在“追星”的同时,也去学习明星的那些高贵品质。许多明星之所以成名,是因为他们付出了许多心血和汗水。他们的人生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许多明星的品质都值得我们学习。
你可以给孩子举一些能启发孩子的明星例子,比如郑智化,他虽然是残疾人,但他身残志不残,毅然选择了自己所喜爱的事业——演艺。他靠坚强的意志,唱出了许多好听的歌,大家都熟悉的《水手》就足以证实。
还有成龙,当初他出道时只是跑龙套,屡次遭到别人的否决,但是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
当你告诉孩子这些后,他就会有选择性地树立自己心中的偶像而不至于盲目追星,同时,他们会学习这些明星身上那些可贵的品质,这就是“追星”的意义。
方法三:培养孩子正确的审美趋向,让孩子知道什么是美。
很多初中的孩子追星,是因为他们被明星俊美的外表打动。在孩子的眼里,明星是快乐的使者,是美的化身,是最有成就的典范。这是因为,孩子还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丑。为此,父母要对孩子进行一些价值观教育,让孩子知道,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当孩子对审美的标准发生改变以后,也就理智得多了。
作为初中生的家长,正确引导孩子的追星情结,才会让孩子理智地认识追星。这样,孩子就不会盲目地跟在明星后面,而是行动起来,为自己的目标奋斗,为自己的梦想努力,你的孩子也会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和耀眼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