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师录:国医名师周耀庭临证实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长期低热

毒热不尽,邪伏阴分

初诊记录 2008年12月12日

郝某,男,19岁。

主诉:低热2年。

现病史:患者从小容易感冒。2004年冬季(初中二年级)患感冒3次。2006年(高中一年级)下半年参加运动会,因劳累着凉患感冒当时高热38℃以上,经中西医治疗后转为低热37.1℃~37.5℃。同年经过检查发现患肺结核。后经抗结核治疗,肺部病变消失,惟低热不退,时发时止,发热时体温在37.1℃~37.5℃,用药后体温暂时下降,最多维持1周。发热时腿软,头晕头痛,疲乏无力,咽痛,易出汗。平素易感冒,感冒、低热反复发作。现已休学。

现低热37.1℃~37.5℃,腿软,头晕头痛,疲乏无力,咽痛,易出汗,二便正常。

舌象:舌淡红,苔淡黄腻。

脉象:右脉反关,左脉细滑。

既往史:肺结核。

过敏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咽红,颈部淋巴结肿大。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

西医诊断:低烧待查。

中医诊断:低热。

辨证:毒热不尽,邪伏阴分。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透邪。

用方:青蒿鳖甲汤加减。

处方:青蒿10g,北柴胡10g,牛蒡子10g,枳壳10g,黄芩10g,炒栀子10g,黄连6g,板蓝根30g,草河车20g,元参15g,赤芍10g,丹皮10g,夏枯草10g,浙贝母10g,地骨皮10g,白薇10g。14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医嘱:注意休息,避免感冒。

【继承人按语】

患者高热之后出现低热,提示毒热不净。检查咽红,颈部淋巴结肿大,也说明体内有余热,舌脉支持。毒热日久,深入阴分,治疗清热解毒,凉血透邪。方用自拟解毒透邪方加减。

病因毒热不净,故方中选用大量清热解毒之品,黄芩、黄连、炒栀子、板蓝根、草河车、元参、牛蒡子以清热解毒利咽;因邪已深入阴分,故选用赤芍、丹皮凉血活血,地骨皮、白薇、青蒿、北柴胡清透阴分热邪;用夏枯草、浙贝母化痰散结,有助于颈部肿大淋巴结消散;枳壳调畅气机,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复诊记录1 2008年12月26日

患者诉服上方4剂后体温即退,恢复正常36.8℃。疲劳减轻,咽痛好转,现咽部不适,睡眠无盗汗,平时饮水不多,易感冒,淋巴结不大,后背痛不适(多年之前受过伤)。

舌象:舌淡红,舌苔根部淡黄腻。咽红。

脉象:脉弦滑略数,左弦滑,右反关。

治法:证治同前。

用方:青蒿鳖甲汤加减。

处方:青蒿10g,北柴胡10g,牛蒡子10g,枳壳10g,黄芩10g,生知母10g,炒栀子10g,黄连6g,板蓝根30g,草河车20g,元参15g,赤芍10g,丹皮10g,夏枯草10g,浙贝母10g,白薇10g,地骨皮10g,银柴胡10g。14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医嘱:现在要巩固,坚持服中药。可以上学,不要参加剧烈活动。

【继承人按语】

处方为2008年12月12日方加入生知母10g,银柴胡10g而成。

体温已退至正常。为了巩固疗效,加入生知母10g,加强清肺热的作用;加入银柴胡,加强清透阴分热邪的作用。

患者询问是否已可停药。周老嘱咐,因为患病日久,且以前有过病情反复,故要求患者继续坚持服中药,巩固疗效。患者已休学在家一年余,要求复课。周老同意,但嘱咐患者,不可参加剧烈运动。

复诊记录2 2009年1月9日

体温平稳,乏力好转,咽喉不利已愈。

舌象:舌淡红,苔根淡黄腻。

脉象:右脉反关,左脉弦细滑。

体格检查:咽微红。右侧颈淋巴结轻度肿大。

治法:证治同前。

用方:青蒿鳖甲汤加减。

处方:青蒿10g,北柴胡10g,牛蒡子10g,枳壳10g,黄芩10g,生知母10g,炒栀子10g,黄连6g,板蓝根30g,草河车20g,元参15g,赤芍10g,丹皮10g,夏枯草10g,浙贝母10g,地骨皮10g,白薇10g,银柴胡10g,麦冬15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继承人按语】

处方为2008年12月26日方加入麦冬15g而成。

患者体温平稳。咽微红,加麦冬滋阴利咽。服7剂巩固疗效。

复诊记录3 2009年1月16日

体温平稳,咽已不痛,晨起偶咳,乏力减轻。

舌象:舌淡红,苔根淡黄腻。

脉象:右脉反关,左脉弦滑略数。

检查:咽微红,扁桃体Ⅰ度肿大。

治法:证治同前。

用方:青蒿鳖甲汤加减。

处方:青蒿10g,北柴胡10g,牛蒡子10g,枳壳10g,黄芩10g,生知母10g,炒栀子10g,黄连6g,板蓝根30g,草河车20g,元参15g,赤芍10g,丹皮10g,夏枯草10g,浙贝母10g,地骨皮10g,白薇10g,银柴胡10g,麦冬15g,蝉蜕6g。21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医嘱:现低热虽退,但是仍需要巩固,以免低热复发。近一段时间,需坚持服中药。可以上学,不要参加剧烈活动。

【继承人按语】

处方为2009年1月9日方加入蝉蜕6g而成。

患者晨起偶咳,有感冒的迹象,故加入蝉蜕以增强解表宣肺利咽之功。因病情较为稳定,故开药3周,巩固疗效。

复诊记录4 2009年2月6日

感冒3天,发热1天,体温最高37.3℃,之后体温平稳。咳嗽,有痰不多,大便正常。

舌象:舌淡红,苔根淡黄腻。

脉象:右脉反关,左脉弦滑略数。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

检查:咽微红,扁桃体Ⅰ度肿大。

治法:证治同前。

用方:青蒿鳖甲汤加减。

处方:苦杏仁10g,金银花10g,牛蒡子10g,枳壳10g,黄芩10g,生知母10g,炒栀子10g,黄连6g,板蓝根30g,草河车20g,元参15g,赤芍10g,丹皮10g,夏枯草10g,浙贝母10g,白薇10g,连翘10g,银柴胡10g,麦冬15g,蝉蜕6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继承人按语】

处方为2009年1月16日方减去青蒿10g,北柴胡、地骨皮、加入苦杏仁10g,金银花10g,连翘10g而成。

体温正常,病情稳定。故去掉青蒿、北柴胡、地骨皮。近日感冒,故加入苦杏仁、金银花、连翘,以解表宣肺止咳。

复诊记录5 2009年2月13日

体温平稳,鼻塞,余无不适。

舌象:舌暗红,苔根淡黄腻。

脉象:右脉反关,左脉滑略数。

治法:证治同前。

用方:青蒿鳖甲汤加减。

处方:菊花10g,金银花10g,牛蒡子10g,枳壳10g,黄芩10g,生知母10g,炒栀子10g,黄连6g,板蓝根30g,草河车20g,元参15g,赤芍10g,丹皮10g,夏枯草10g,浙贝母10g,白薇10g,连翘10g,银柴胡10g,麦冬15g,蝉蜕6g,桑叶10g,辛夷10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继承人按语】

处方为2009年2月6日方减去苦杏仁,加入辛夷10g,菊花10g,桑叶10g而成。因咳嗽已愈,去苦杏仁。鼻塞,加辛夷、菊花、桑叶。

复诊记录62009 年2月27日

上药7剂服后,因家乡下雪不便出门,自行按上方复抓7剂,服3剂停4剂。目前体温平稳,乏力减轻,余无不适。

舌象:舌红,苔根淡黄腻。

脉象:右脉反关,左脉滑略数。

体格检查:颈部淋巴结已无肿大。

治法:证治同前。

用方:青蒿鳖甲汤加减。

处方:菊花10g,金银花10g,牛蒡子10g,枳壳10g,黄芩10g,生知母10g,炒栀子10g,黄连6g,板蓝根30g,草河车20g,元参15g,赤芍10g,丹皮10g,夏枯草10g,浙贝母10g,白薇10g,连翘10g,银柴胡10g,麦冬15g,蝉蜕6g,桑叶10g,辛夷10g,藿香10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继承人按语】

患者舌苔有些湿腻,故加藿香10g,芳香化浊。继续巩固疗效。

复诊记录7 2009年3月6日

体温平稳,精神较前好转。近日居家周围感冒人员普遍增多。患者也自觉咽喉干燥疼痛,时有鼻塞,大便干燥。目前患者明显感觉感冒次数较前减少,且患病后容易痊愈。

舌象:舌红,苔根淡黄腻。

脉象:右脉反关,左脉弦滑。

体格检查:扁桃体Ⅰ度肿大。颈淋巴结不大。

治法:证治同前。

用方:青蒿鳖甲汤加减。

处方:菊花10g,金银花10g,牛蒡子10g,枳壳10g,黄芩10g,生知母10g,炒栀子10g,黄连6g,板蓝根30g,草河车20g,元参15g,赤芍10g,丹皮10g,夏枯草10g,浙贝母10g,白薇10g,连翘10g,银柴胡10g,麦冬15g,蝉蜕6g,桑叶10g,辛夷10g,大黄炭6g,僵蚕10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继承人按语】

患者扁桃体肿大,大便干燥,故上方去藿香,加入僵蚕10g,散结消肿;加军炭6g,以凉血泻火通便。服7剂,巩固疗效。

复诊记录8 2009年3月20日

上周感冒,发热两天,最高体温37.3℃,服感冒清热冲剂好转。现体温正常,咽喉疼痛,余无不适。

舌象:舌红,苔根淡黄腻。

脉象:右脉反关,左脉弦滑。

体格检查:咽红,扁桃体Ⅰ度肿大。右侧颈淋巴结肿大。

治法:证治同前。

用方:青蒿鳖甲汤加减。

处方:菊花10g,金银花10g,牛蒡子10g,枳壳10g,黄芩10g,生知母10g,炒栀子10g,黄连6g,板蓝根30g,草河车20g,元参15g,赤芍10g,丹皮10g,夏枯草10g,浙贝母10g,白薇10g,连翘10g,银柴胡10g,麦冬15g,蝉蜕6g,桑叶10g,辛夷10g,僵蚕10g,生石膏15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继承人按语】

患者大便正常,处方去军炭。上周感冒发烧,刚刚病情好转,故加入生石膏15g,加强清热之功,防止病情反复。服7剂,巩固疗效。

复诊记录9 2009年3月27日

体温平稳。现偶有喷嚏,大便稀,日一次,纳食不多。上周感冒,发热两天,最高体温37.3℃,服感冒清热冲剂好转。现体温正常,咽喉疼痛,余无不适。

舌象:舌尖红,苔淡黄腻。

脉象:右脉反关,左滑略数。

体格检查:右侧颈淋巴结肿大。

治法:证治同前。

用方:青蒿鳖甲汤加减。

处方:菊花10g,金银花10g,牛蒡子10g,枳壳10g,黄芩10g,生知母10g,炒栀子10g,黄连6g,板蓝根30g,草河车20g,元参15g,赤芍10g,丹皮10g,夏枯草10g,浙贝母10g,白薇10g,连翘10g,银柴胡10g,麦冬15g,蝉蜕6g,桑叶10g,辛夷10g,僵蚕10g,生石膏15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继承人按语】

上方减麦冬,加茯苓10g,藿香10g。患者大便稀,故减麦冬,加茯苓;纳食不多,加入藿香芳香化湿开胃。服7剂,巩固疗效。

复诊记录10 2009年4月3日

体温平稳。患者精神较前好转。感冒次数减少。现劳累后咽部不适,无鼻塞。余无不适。

舌象:舌尖红,苔淡黄腻。

脉象:右脉反关,左弦细滑。

体格检查:咽部暗红,右侧颈淋巴结缩小。

治法:证治同前。

用方:青蒿鳖甲汤加减。

处方:菊花10g,金银花10g,牛蒡子10g,枳壳10g,黄芩10g,生知母10g,炒栀子10g,黄连6g,板蓝根30g,草河车20g,元参15g,赤芍10g,丹皮10g,夏枯草10g,浙贝母10g,白薇10g,连翘10g,银柴胡10g,麦冬15g,蝉蜕6g,桑叶10g,辛夷10g,僵蚕10g,生地黄15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继承人按语】见来看,辨证为毒热不尽、深入阴分较为合理,后从治疗结果证实,这一辨证是正确的。李明老师对此例的总结,能够密切遵循这一证型的辨证与治疗规律的脉络,甚好。但在面对低热两年的病例,在辨证与西医诊断治疗用方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分析的必要:

上方减生石膏,加生地黄15g,滋阴清热凉血。

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已三个半月,颈部淋巴结缩小,抵抗力增加,感冒次数减少。周老建议,服7剂中药后,即可停药。停药后注意预防外感,以防复发。

小儿、成人均可见到低烧,周老认为比较常见的低烧原因有:湿热、滞热、阴虚、瘀血、邪伏膜原证、肝郁化火、毒热不净等。低烧的原因可以复杂,也可以简单,关键要抓住诊断辨证的要点。本例患者虽然低烧时间长,但病因比较简单,其特点是高热以后低热不退,本身从病史来看就是一种余毒不净的性质。通过检查发现,患者咽红,扁桃体Ⅰ度肿大,充血,基本肯定是属于毒热不净。该患者邪气较为深入,深入阴分,故治疗应重用清热解毒,结合通常治疗扁桃腺炎的方法,重用板蓝根、草河车、元参、生地黄、赤芍、丹皮、黄芩、知母清热解毒。邪伏阴分要凉血,用赤芍、丹皮;清阴分热的药,如银柴胡、白薇;透邪,用北柴胡、青蒿等。此时不用薄荷、芥穗之类,因为薄荷、芥穗不能解除阴分热邪。全方治疗中心是清热解毒,配伍清阴分热邪之品。辨证分析正确,用药力度够强,则体温恢复迅速。

老师评阅意见

此为一长期低热病例,从其发病经过以及检查所

1.为何排除低热由结核病引起?该病例有结核史,低热与淋巴结肿均可由结核引起。

2.治疗用方,不能认为是“青蒿鳖甲汤加减”。青蒿鳖甲汤主要功用是入阴透邪,而此例所用之方重在清热解毒、清阴分热,功用迥然不同;况且只用青蒿并未用鳖甲,故不能称为青蒿鳖甲汤加减。实际是我的自制方,惜无方名,如能冠以方名便于使用,我想将其称为“解毒透邪汤”为好。

周耀庭

2009年2月6日

肺热外感,余热不净

初诊记录 2009年7月24日

张某,女,22岁。

主诉:低热2个月20天。

现病史:患者2009年5月4日开始无明显诱因低热,每日早、中、晚体温均有升高,最高37.5℃。伴有咽喉不利,从发热开始音哑,不咳嗽,无咽喉疼痛。平素无汗,容易心烦急躁,多梦,手足心热,饮水一般。5年前曾低热37.3℃,服中药痊愈。曾在协和医院、301医院检查,无明确诊断。曾服甲硝唑、异烟肼、利复星1个月,无明显好转。亦服中药,体温也没有下降趋势。低热前患有感冒,不太严重。

舌象:舌尖红,舌苔淡黄。

脉象:脉弦细滑。

既往史:否认传染病史。胃下垂1年。

过敏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咽红,咽部滤泡增生,双侧颈部淋巴结轻度增大。

实验室检查:EB病毒抗体(+)。IgG-VCA(+)。IgM-VCA(+)。肺部CT无结核灶。游离甲状腺素正常。抗核抗体(-)。血沉正常。结核菌素试验(+)。

西医诊断:不明原因低热。

中医诊断:发热。

辨证:肺热外感,余热不净。

治法:清泻肺热,解毒透邪。

用方:解毒透邪方加减。

处方:蝉蜕6g,桑叶10g,青蒿10g,北柴胡10g,苦桔梗6g,生甘草6g,黄芩10g,知母10g,元参15g,生地黄15g,板蓝根30g,草河车15g,赤芍10g,丹皮10g,银柴胡10g,白薇10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医嘱:忌食辛辣、温补之品,尤其是羊肉、红枣之类。饭后半小时服药。

【继承人按语】

患者低热已经2个月零20天,虽经中西医治疗,病情不见好转。因8周后准备赴英国剑桥大学留学,故请求周老务必8周之内将体温控制,否则要耽误行程。

周老认为,患者低热之前曾患感冒,且咽喉疼痛、音哑,咽红,颈部淋巴结肿大,说明患者以前感冒治疗不彻底所致,中医辨证肺热外感,余热不净。治疗清泻肺热,解毒透邪,方用解毒透邪方加减。

蝉蜕、桑叶、黄芩、知母,清泻肺热。板蓝根、草河车、苦桔梗、生甘草,解毒利咽。青蒿、北柴胡、元参、生地黄、赤芍、丹皮、银柴胡、白薇,凉血养阴透邪。

复诊记录1 2009年7月31日

药后早晚发热退至正常,早晨体温36.5℃,夜里体温36.8℃。下午四五点至晚上七八点体温升高,本周体温最高37.3℃。平素易患咽炎。劳累后体温上升。

舌象:舌尖红,苔淡黄腻。咽红。

脉象:脉滑。

辨证:毒热不净,邪伏阴分。

立法:清热解毒,凉血透邪。

用方:解毒透邪方加减。

处方:蝉蜕6g,桑叶10g,青蒿10g,北柴胡10g,苦桔梗6g,生甘草6g,黄芩10g,知母10g,元参15g,生地黄15g,板蓝根30g,草河车15g,赤芍10g,丹皮10g,银柴胡10g,白薇10g,炒栀子10g,黄连3g,地骨皮10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医嘱:注意休息,忌食辛辣、温补之品。

【继承人按语】

处方为2009年7月24日方加入炒栀子10g,黄连3g,地骨皮10g而成。

7服药后,初见成果。体温已有下降趋势。故加入炒栀子、黄连、地骨皮,增强处方清热之功。

复诊记录22009 年8月7日

体温逐渐下降。4天前感冒,鼻塞,咽喉疼痛,自服感冒清热冲剂,稍有好转。现咽喉痒,咳嗽。本周体温最高37.1℃。二便正常,药后矢气多且臭。平素易患咽炎。

舌象:舌质红,苔黄腻。

脉象:脉弦滑。

检查:颈淋巴结肿大。咽红。

治法:证治同前。

用方:解毒透邪方加减。

处方:蝉蜕6g,桑叶10g,青蒿10g,北柴胡10g,苦桔梗6g,生甘草6g,黄芩10g,知母10g,元参15g,生地黄15g,板蓝根30g,草河车20g,赤芍10g,丹皮10g,银柴胡10g,白薇10g,炒栀子10g,黄连3g,地骨皮10g,麦冬15g,干青果6g,炙枇杷叶10g,儿茶1.5g,辛夷10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继承人按语】

处方为2009年7月31日方加入麦冬15g,干青果6g,炙枇杷叶10g,儿茶1.5g,辛夷10g,草河车增至20g而成。

因患者近日感冒,喷嚏频发,故加辛夷;咽喉不利,加麦冬、干青果、炙枇杷叶、儿茶,以利咽。

复诊记录3 2009年8月14日

感冒愈。午后1~3点,晚上7~8点体温上升。本周最高体温37.1℃,近2日体温最高37℃。本周自觉胃脘不适,好似胃下垂复发,二便正常。

舌象:舌尖红,苔黄腻。

脉象:脉滑。

检查:咽红。颈部淋巴结稍大。

治法:证治同前。

用方:解毒透邪方加减。

处方:蝉蜕6g,桑叶10g,青蒿10g,北柴胡10g,苦桔梗6g,生甘草6g,黄芩10g,知母10g,元参15g,生地黄15g,板蓝根30g,草河车20g,赤芍10g,丹皮10g,银柴胡10g,白薇10g,炒栀子10g,砂仁6g,地骨皮10g,麦冬15g,干青果6g,炙枇杷叶10g,儿茶1.5g,辛夷10g。8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医嘱:注意休息,忌食辛辣、温补之品。

【继承人按语】

处方为2009年8月7日方去黄连,加入砂仁6g而成。

患者胃脘不适,故去黄连,加入砂仁,以和胃气。

复诊记录42009 年8月21日

本周最高体温37℃,手足心热,二便正常。偶鼻塞。

舌象:舌尖红,苔根淡黄腻。

脉象:脉弦细滑。

检查:咽微红。颈部淋巴结较前缩小。

化验:EB病毒抗体升高。

治法:证治同前。

用方:解毒透邪方加减。

处方:蝉蜕6g,桑叶10g,青蒿10g,北柴胡10g,苦桔梗6g,生甘草6g,黄芩10g,知母10g,元参15g,生地黄15g,板蓝根30g,草河车20g,赤芍10g,丹皮10g,银柴胡10g,白薇10g,炒栀子10g,砂仁6g,地骨皮10g,麦冬15g,干青果6g,炙枇杷叶10g,儿茶1.5g,辛夷10g。8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医嘱:注意休息,忌食辛辣、温补之品。

【继承人按语】

效不更方,继服8剂。以巩固疗效。

复诊记录52009 年8月28日

8月25日因外出办理有关出国手续事宜,劳累后出现一次体温37.3℃,余均37℃以下。胃脘不适已愈。现鼻塞,咽痛,手足心热,二便正常。

舌象:舌尖红,苔淡黄。

脉象:脉细滑。

检查:咽充血明显。颈部淋巴结较前缩小。

化验:EB病毒抗体升高。

治法:证治同前。

用方:解毒透邪方加减。

处方:蝉蜕6g,桑叶10g,青蒿10g,北柴胡10g,苦桔梗6g,生甘草6g,黄芩10g,知母10g,元参15g,生地黄15g,板蓝根30g,草河车20g,赤芍10g,丹皮10g,银柴胡10g,白薇10g,炒栀子10g,砂仁6g,地骨皮10g,麦冬15g,干青果6g,炙枇杷叶10g,儿茶1.5g,辛夷10g。10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医嘱:注意休息,忌食辛辣、温补之品。

【继承人按语】

效不更方,继服10剂。以巩固疗效。

复诊记录6 2009年9月11日

近两周体温平稳,外出山西后37.1℃、37.2℃、37.3℃各1次,余均37℃以下。鼻塞、胃脘不适已愈,手足心热好转,偶心烦急躁。

舌象:舌淡红,苔黄腻。

脉象:脉细滑。

检查:咽充血明显。颈部淋巴结较前缩小。

治法:证治同前。

用方:解毒透邪方加减。

处方:蝉蜕6g,桑叶10g,青蒿10g,北柴胡10g,苦桔梗6g,生甘草6g,黄芩10g,知母10g,元参15g,生地黄15g,板蓝根30g,草河车20g,赤芍10g,丹皮10g,银柴胡10g,白薇10g,炒栀子10g,砂仁6g,地骨皮10g,麦冬15g,干青果6g,炙枇杷叶10g,儿茶1.5g,辛夷6g,法半夏9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医嘱:注意休息,忌食辛辣、温补之品

另配丸药方:蝉蜕15g,桑叶20g,青蒿20g,北柴胡20g,苦桔梗15g,生甘草15g,黄芩20g,知母20g,元参30g,生地黄30g,板蓝根60g,草河车50g,赤芍30g,丹皮30g,银柴胡20g,白薇20g,炒栀子20g,砂仁15g,地骨皮20g,麦冬30g,干青果15g,炙枇杷叶30g,儿茶10g,辛夷15g,法半夏20g,菊花15g。上共为细末,炼蜜为丸,丸重10g,每服1丸,日2次。

【继承人按语】

鼻塞已愈,故辛夷减至6g。加入法半夏以和胃降逆,巩固疗效。服汤药7剂。

患者体温基本平稳,因准备出国留学,不能继续服用汤剂,故配成蜜丸,带走服用,以巩固疗效。

临床常见部分病人在患某些急性感染病(如细菌、病毒及其他病原微生物等感染)治愈后,仍遗留以低热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症状,其低热持续时间长,实验室检查多无阳性体征,抗生素治疗不能奏效,西医疗效欠佳,久治不愈。周老根据大量的临床实践与观察,认为“余毒不净”在长期发热中有着重要地位。现仅就周老在运用“余毒不净”理论,解决长期发热方面的经验与创见,加以总结讨论。

1.余毒形成的原因:周老认为,本病多因患有感染性疾病病史,或因病重,或因治疗不及时而迁延日久,或因治疗不彻底,致使患者体内留有余毒,余毒邪气深入阴分而形成。

2.辨证要点,临床特点:周老指出,本病证属毒热不净,邪在阴分。对此证的辨证,注意以下三点:

(1)病史。患者有感染病史,一般有高热的过程,经中西医治疗后高热已退,邪气大势虽去但余邪留恋。(2)体征。绝大多数在上呼吸道可发现病灶(如扁桃体肥大、颈淋巴结肿大等)。

(3)邪伏阴分。体温下午或晚上升高;手足心热。周老强调,对本病的认识要从规律上去分析,不要从寻找典型的症状上去。典型症状比较少见,容易漏诊。

3.治疗方法:根据此证的性质与特点,治疗的原则是清热解毒,凉血透邪。

4.常用处方:解毒透邪方(周老经验方)。

青蒿10g,北柴胡10g,牛蒡子10g,枳壳10g,黄芩10g,炒栀子10g,黄连6g,板蓝根30g,草河车20g,元参15g,赤芍10g,丹皮10g,夏枯草10g,浙贝母10g,地骨皮10g,白薇10g。

5.用药特色

(1)解毒力猛,量要大。一般治疗余邪,清热解毒药无需重药猛攻,但鉴于以上因素,邪气深入而顽固,需重用解毒药,板蓝根用至30g。

(2)应用透解阴分的药物。此型病人,毒热潜伏较深,已及阴分(营血),且余邪与气血相搏结,用一般的清热方法难以除之,故治以清热解毒外还需凉血透邪。因邪气深伏阴分,故用凉血、清阴分热的药物,如赤芍、丹皮、元参、生地黄、地骨皮、白薇。且用北柴胡枢转少阳以透邪,青蒿透阴分邪气外出,而不用薄荷、芥穗等过于轻浅的卫分药来透邪外出。

老师评阅意见

对长期低热的治疗是内、儿科难题之一。多数长期低热病例,未能得出明确的西医诊断,因而西医治疗棘手。中医治疗长期低热存在一定优势,但由于导致低热的因素不一,症状隐匿,临床辨证治疗亦非易事。李明老师总结的,为一“毒热不尽”型病例,经一个半月治疗基本痊愈。此总结客观详尽,通过这一总结,对该类型低热,可得到较深刻认识。此型低热的提出和治法系我首创,总结较好,反映了我的思路。

周耀庭

2010年1月30日

毒热不净,邪伏阴分

初诊记录 2009年10月13日

王某,女,33岁。

主诉:低热3个月。

现病史:2009年春节开始反复感冒。2009年7月11日开始低热,每天早晨、晚上体温正常,午后升高,最高体温至37.5℃。平素脾气急躁,夜间多梦,周身窜痛。皮肤偶有红疹。

舌象:舌质淡红,苔根部淡黄腻,前部少苔。

脉象:脉弦细滑。

既往史:否认传染病史。

过敏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咽微红,颈部淋巴结轻度肿大。

中医诊断:发热。

西医诊断:低热待查。

辨证:毒热不净,邪伏阴分。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透邪。

用方:解毒透邪方加减。

处方:青蒿10g,北柴胡10g,黄芩10g,知母10g,板蓝根30g,草河车20g,赤芍10g,丹皮10g,连翘15g,浙贝母10g,白薇10g,银柴胡10g,地骨皮10g,土贝母10g,白鲜皮10g,地肤子10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医嘱:注意休息,避免感冒。

【继承人按语】

患者反复感冒之后出现低热,说明感冒治疗不彻底,提示毒热不净。检查咽红,颈部淋巴结肿大,也说明体内有余热,舌脉支持。低热3个月,毒热日久,深入阴分,舌苔前部少苔,说明阴液已伤。治疗清热解毒,凉血透邪。方用解毒透邪方加减。

病因毒热不净,故方中选用大量清热解毒之品,黄芩、知母、板蓝根、草河车以清热解毒利咽;因邪已深入阴分,故选用赤芍、丹皮凉血活血,地骨皮、白薇、银柴胡、青蒿、北柴胡清透阴分热邪;连翘、浙贝、土贝母清热散结消肿,有助于颈部肿大淋巴结消散;白鲜皮、地肤子治疗皮肤红疹。

复诊记录1 2009年10月27日

患者服上药7剂后,体温恢复正常,故自行按原方又抓7剂,共服上方14剂。

服药期间,前8天体温已退至正常,后因感冒体温升高,最高体温未超过37.1℃,咳嗽,鼻塞,咽痒。

舌象:舌淡红,苔根淡黄腻。

脉象:脉浮滑略数。

检查:颌下淋巴结肿大。

治法:证治同前。

用方:解毒透邪方加减。

处方:蝉蜕6g,桑叶10g,辛夷10g,菊花6g,北柴胡10g,黄芩10g,生知母10g,牛蒡子10g,板蓝根30g,草河车20g,金银花10g,连翘15g,赤芍10g,丹皮10g,浙贝母10g,土贝母10g,白薇10g,银柴胡10g,白鲜皮10g,地肤子10g,元参15g,秦艽10g。20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医嘱:注意休息,避免感冒,调理情志。

【继承人按语】

处方为2009年10月13日方去青蒿、地骨皮,加入蝉蜕6g,桑叶10g,辛夷10g,菊花6g,牛蒡子10g,金银花10g,元参15g,秦艽10g而成。

前者一剂药后体温即恢复正常,说明辨证准确,用药恰当,故疗效显著。因患者复感,故体温有所升高。治疗原则不变。

低热体温下降,故去青蒿、地骨皮,减少清退虚热的用药。近日感冒,加入蝉蜕、桑叶、辛夷、菊花、牛蒡子、金银花、元参宣肺利咽。周身窜痛为外感风邪,痹阻经络所致,加入秦艽以解表清热祛风通络。

复诊记录2 2009年11月17日

近10余日体温正常平稳。现多梦,周身窜痛。

舌象:舌淡红,苔根淡黄腻中等厚。

脉象:脉弦细。

体格检查:咽微红。颈淋巴结轻度肿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治法:证治同前。

用方:解毒透邪方加减。

处方:蝉蜕6g,桑叶10g,辛夷10g,菊花6g,北柴胡10g,黄芩10g,生知母10g,牛蒡子10g,板蓝根30g,草河车20g,金银花10g,连翘15g,赤芍10g,丹皮10g,浙贝母10g,土贝母10g,白薇10g,银柴胡10g,白鲜皮10g,地肤子10g,元参15g,秦艽10g,川楝子10g,广郁金10g,夏枯草10g。14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医嘱:注意休息,避免感冒,调理情志。

【继承人按语】

患者脾气急躁,多梦,周老认为肝火扰心所致,故加入川楝子、广郁金、夏枯草疏肝解郁清热,夏枯草还可软坚散结,治疗淋巴结肿大。

患者体温平稳。故治疗原则不变。清热解毒,凉血透邪稳定体温为主;宣肺利咽,预防感冒为辅;再佐助疏肝解郁之品以缓解急躁、多梦。巩固疗效,予服14剂。

感冒看似小病,但如果治疗不彻底,也会出现像本例患者一样反复感冒,导致低热3个月不退的情况,提示我们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责任重大,一方面临床治疗感冒要彻底,另一方面要对病人进行医学常识普及工作。

老师评阅意见

长期低热临床较为常见,但却是治疗棘手的难题之一。导致长期低热的原因较多。临证如能正确把握病机,正确治疗,亦常能发挥良好效果。此总结能较好地阐明“毒热不尽”型低热的原理、辨证要点以及治疗方法,甚好。此证用药与青蒿鳖甲汤貌似,易为混淆,实则治疗此证与青蒿鳖甲汤证出入较大,病机也有有较大区别。虽然方中应用青蒿、知母、丹皮等味,而重心在于重用解毒,况且亦未用鳖甲,故不能认为是青蒿鳖甲汤加减。在临床长期低热病例亦较为常见,然而其辨证治疗的难度,并不比辨治长期高热容易。我们不能一遇低热,不先详察病情而辄用青蒿鳖甲汤治疗。要知青蒿鳖甲汤只适用于“虚多邪少,邪伏阴分”之证,不能治疗所有低热。当前由于抗生素耐药现象日趋严重,因治疗不彻底,类似本例的余毒不尽,邪伏阴分的病例,甚为多见。其治疗关键不在滋阴,而在于清除深伏之热毒之邪。这一点在临床须特别注意。

周耀庭

2010年2月6日

湿热毒未净,邪伏阴分

初诊记录 2010年3月26日

陈某,女,34岁。

主诉:低热20余日。

现病史:患者20多天前无明显诱因体温开始升高。一般在37.2℃~37.5℃。初起无高热,现自觉疲乏、头晕沉,无鼻塞,无喷嚏,咽喉稍有不适,舌尖红,淡黄厚腻苔,脉细滑。1周前单位组织体检,查出:肺小血管瘤,泌尿系感染。

既往史:无。

过敏史:无。

体格检查:咽红。双颈、颌下淋巴结无肿大。

辅助检查:尿常规检查(-)。

中医诊断:发热。

辨证:湿热毒未净,邪伏阴分。

西医诊断:低热待查。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凉血透邪。

处方:青蒿10g,北柴胡10g,辛夷10g,菊花10g,牛蒡子10g,黄芩10g,生知母10g,板蓝根30g,草河车20g,赤芍10g,丹皮10g,茵陈15g,连翘15g,滑石(包)10g,青黛(包)10g,白薇10g,银柴胡10g。21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继承者按语】

咽喉为肺胃之门户。患者咽喉不利,查看咽部,发现咽红明显,表明肺胃余毒不净;苔腻且厚,加之1周前曾患泌尿系感染,表明患者体内还有余湿;低热已20余日,推测邪已入阴分。故诊断为湿热毒未净,邪伏阴分。

湿热毒虽为余邪不净,但它是本病发病的根本原因,故治疗以清热利湿解毒为主。因病已日久,邪气深入,故采用凉血透邪之法。

青蒿、北柴胡二药辛味,透邪外出。但不是所有辛味药均可治疗本病。周老多次强调,薄荷、芥穗亦为辛味,二者透邪部位过于轻浅,多用于治疗邪在卫分之时,本方用之并不合适。北柴胡作用:①枢转少阳以透邪;②退热作用较好。青蒿作用:①具有透阴分邪气外出之功;②芳香化湿;③清热。故二药配伍,清透余热之力较强。患者咽喉不利、咽红,表明肺胃热毒蕴积日久,此为罪魁祸首,非重拳严打不能解决问题,故方中配伍大量解毒药物,辛夷、菊花、牛蒡子、黄芩、知母、板蓝根、草河车,尤其是板蓝根用30g,草河车用20g,必须重用。因邪已深入阴分,血亦属阴分,故本病会导致血分亦有热,故用芍药、丹皮凉血。选用白薇、银柴胡透阴分热邪外出。余湿未尽,故配茵陈、滑石、青黛、连翘以清热利湿。以上诸药配伍,共同起到清热利湿解毒、凉血透邪之功效。

复诊记录1 2010年4月16日

患者7剂药后,体温即降至正常。咽微红,舌质红,淡黄腻苔,脉沉细弱。

证治同前。上方加石菖蒲10g。21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继承者按语】

服药后:①体温降至正常;②腻苔厚度减轻;③咽红强度减轻;④精神状态好转。

药后体温已经平稳,说明辨证准确。治法、用药配伍精当,故治疗方针不变。患者睡眠不佳,故增加石菖蒲,祛湿、理气、开窍,巩固疗效。

复诊记录2 2010年5月7日

患者体温平稳,无不适。因体检查出肺小血管瘤,要求周老用药时给予考虑。舌尖红,淡黄腻薄苔,脉弦细。

证治同前。上方加藿香10g,茯苓10g,水红花子10g,茜草10g。21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继承者按语】

患者目前处于巩固阶段。舌苔尚腻,表明体内仍有余湿,故酌加藿香、茯苓以祛余湿。针对肺血管瘤,酌加水红花子、茜草以化瘀散结,缓消瘤体。周老强调,低热属较为顽固疾病,不可过早停药,故此次处方中仍以清热利湿解毒、凉血透邪为主,化瘀散结为辅。

老师评阅意见

此例为长期低热病例。长期低热的复杂的程度,尤胜于长期高热,是公认的临床难题。面对此类病例,必须详察病史,认真分析病因病机,予以针对性治疗。一定要避免概念化,一听是长期低热,辄用青蒿鳖甲汤一方。青蒿鳖甲汤虽为治疗余热未净的名方,但面对复杂的低热病例,有所宜有不所宜。李明老师此总结甚详,首先对此例湿热毒未净、邪伏阴分的病因病机予以准确分析,其次对治疗原理、方药配伍、获效原理等,一一予以详解,眉目清晰,深得我意。

周耀庭

2010年6月2日

湿热毒不净,邪伏阴分

初诊记录 2010年1月5日

陈某,男,12岁。

主诉:低热2月余。

现病史:患者于2009年10月23日高热3天,体温最高40℃,后经静点抗生素,体温降至37.6℃~37.7℃则不再下降。曾在北京儿童医院住院,经全面检查,阳性体征为:抗“O”156IU/L(<115IU/L);偶有房性早搏。其余均为正常范围。现患者体温37.6℃~37.7℃,大关节疼痛,胸闷,患者平素身体较好,不易发烧、不易感冒,纳食尚可,二便正常,不怕冷,舌尖红,淡黄腻苔满布,脉弦滑。

体格检查:咽红,扁桃体Ⅰ度肿大,双侧颈部淋巴结轻度肿大。

中医诊断:发热。

西医诊断:发热待查。

辨证:湿热毒不净,邪伏阴分。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凉血透邪。

处方:青蒿10g,北柴胡10g,秦艽10g,牛蒡子10g,黄芩10g,知母10g,炒栀子6g,茵陈15g,滑石(包)10g,青黛(包)10g,连翘15g,生地黄10g,玄参10g,赤芍10g,丹皮10g,白薇10g,浙贝10g,板蓝根30g,草河车30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经过6周共4次诊疗,患者体温降至正常,并且未再复发。

【继承者按语】

总结该患者辨治过程,有如下体会:

1.辨证依据

(1)患者低热之前曾有高热40℃病史,说明有毒热不净的可能。

(2)患者大关节疼痛,抗“O”升高,表明体内有风湿之邪。

(3)咽红,扁桃体Ⅰ度肿大,支持毒热不净,还有淋巴结肿大亦支持。

(4)舌苔是淡黄腻满布,表明湿热之邪较盛。

(5)低热37.6℃~37.7℃已两月余,曾住院静点抗生素治疗无效,说明病较顽固。

综上考虑,本病为湿热毒不净,邪伏阴分。其湿热毒邪比较重。

2.治疗用药配伍

6周治疗期间,常用以下药物进行加减化裁:

(1)毒热不净:常用桔梗、生甘草、牛蒡子、玄参、炒栀子、黄芩、知母、板蓝根、草河车等。其中板蓝根与草河车要重用,用量通常为30g。毒热重者配伍寒水石,甚则使用人工牛黄,以加强解毒清热之力。

(2)湿热:常用茵陈、连翘、滑石、青黛等清利湿热。

(3)凉血透邪:常用生地黄、赤芍、丹皮、白薇、地骨皮、银柴胡、功劳叶、青蒿、北柴胡等清热凉血透邪。

(4)关节疼痛:常用秦艽、威灵仙、防风等药散风通络。

(5)加强祛湿之力:常用白豆蔻、淡豆豉、石菖蒲等药。

3.守方:由于患者湿热毒邪较重,患病日久,故用药剂4周患者体温没有变化。尽管期间患者其他症状有很大改善,但患者及其家属非常着急。但周老认为辨证没有问题,治疗方针不要改变,一定要能守方。经过6周的治疗,患者体温下降至正常,并一直保持平稳,未再升高。

老师评阅意见

此又一例长期低热达两月余。根据发病经过,临床特点以及检查所见,辨证为湿热毒未净、邪伏阴分。遂以清热解毒、化湿透邪法,兼以凉血清阴分之法。治疗4周,临床病状明显改善而低热未退。详察病情,证型未变,故坚持原法,共治6周而愈,说明守方的重要性。李明老师对此例总结甚详,分析符合我意。

周耀庭

2010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