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命的发布与探测
天作为国家的至上神,其命令必须得到绝对的服从。人要服从天命,就必须能够与天进行沟通。这就涉及上天对其意志的表达,以及人对上天意志的探究。从文献来看,三代时期上天表达意志的形式主要有三种:王朝更替、自然现象及卜筮的传达。与此相对应,也存在着三种探测天意的方法:体察民情、解释自然现象和卜筮。
(一)王朝更替与体察民情
王朝更替是三代时期天命的主要表达方式。在古人看来,每一次王朝的更替都是天命的转变。夏后氏讨伐有扈氏时就说:“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尚书·甘誓》)这是说有扈氏不敬上天,因此天要夏后氏代天行罚。后来,当商汤讨伐夏桀时,用的是同样的理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尚书·汤誓》)周取代商时,用的仍是“商罪贯盈,天命诛之”(《尚书·泰誓》)的理由。可见,旧王朝的覆灭与新王朝的兴起,都是天的意志的表现。
到了周初,周人总结历代王朝兴替的历史经验,得出了天命不常的思想:
王曰:“呜呼!肆汝小子封。惟命不于常,汝念哉!无我殄享,明乃服命,高乃听,用康乂民。”(《尚书·康诰》)
这就是说,天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如果不敬天,不能治理好民众,就会受到上天的惩罚,引起王朝的更替。作为统治者,如果要维持自己的统治就要敬天保民。
然而,如果每次都要等到王朝灭亡,统治者才知道天命转变,未免为时已晚。而且,王朝的更替需要有人代天行罚,这个代天行罚也必须在旧王朝灭亡前知道上天的意志。所以,天命应该有更为平易的表达形式,这个问题在周初时被周公解决了。周公认为:“天命棐忱,民情大可见。”(《尚书·康诰》)这是说是否保有天命,要从民情上来看,统治者可以通过体察民情去探知上帝的意志。《尚书·泰誓》中还说:“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也就是说,到了周初,人们认为天也可以通过民情来表达自己的意志。这既是对天命转变的深层思考,也为统治者纠正自身错误预留了时间。
这也就引出了对天命探测的第一种方式,体察民情。统治者要处理好天人关系,最重要的是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保护小民,倾听民众的意见。周公一再告诫,“治民祇惧,不敢荒宁”“小人怨汝詈汝。则皇自敬德”(《尚书·无逸》)。治理民众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一定要战战兢兢、小心谨慎。即使民众不满,咒骂统治者,统治者也不应该迁怒民众,而是要反求诸己。因为,这正是上天意志的一种表达形式。
(二)自然现象及其解释
天通过自然现象来表达自己的意志,是古代中国天命表达的普遍形式。但是在三代时期,自然现象被赋予天意才刚刚开始。发生自然灾害,是上天降下的凶兆,说明上天对统治者表示不满;风调雨顺,是上天降下的吉兆,说明上天对统治者表示满意。《尚书·洪范》分别称其为“咎征”和“休征”。例如《尚书·金滕》中就记载,成王疑心周公想要篡位,周公为避嫌离开了京城。结果当秋天庄稼成熟而未收获之际,打雷闪电,大风吹倒了庄稼。而当成王消除了对周公的疑心并将周公迎回之后,天马上下起了雨,并刮起了反方向的风,将倒掉的庄稼又吹了起来,而且获得了大丰收。
通过自然现象表达天意,相对王朝更替的形式来说是一种进步,这说明人们对天人关系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天人关系理论更加精致。因为,通过自然现象来传达天意,使得天意的表达经常化了,统治者可以更加频繁地从上天那里获得指令,及时调整自己的统治方式以避免王朝灭亡。这也可以看作后来天人感应理论的萌芽。
天通过自然现象来发布命令,人则需要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来解释天命,即哪种自然现象是“休征”,哪种自然现象是“咎征”,据以调整统治方式。在三代时期,由于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认识还很不够,因此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来探究天意的时候并不多,但这却为春秋战国时期星象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卜筮
王朝更替和自然现象都是天主动发布命令的形式。而当人遇有大事,需要上天决断时,就需要向天请示。这种沟通方式主要是由巫觋来完成的。巫觋沟通天人的主要方式就是卜筮。国家遇有大事,都要进行卜筮。《周礼·大宗伯·筮人》中说:“凡国之大事,先筮而后卜。”
例如,盘庚迁都时就进行了卜问,获得了吉兆,说明上天同意了迁都。通过卜筮,君主的意志就以天意表达出来,具有了神圣性、合法性。正如司马迁所说:“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兴动事业,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史记·龟策列传》)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在周代以前,天人关系的内容并不丰富,天主要是指上帝,人主要是指王,天人关系也就是王与上帝的关系。天人关系理论更多的是要求王遵守上帝的命令,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尽管人们也考察自然现象,但其目的仍然是为了解决天与王的关系问题,而不是自然问题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