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
200多年来,人类一直受益于工业革命。工业化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让数十亿人摆脱了极端贫困。除偶尔爆发局部战争外,我们在所有人口密集的大洲都看到了积极的发展,尽管发展的速度不尽相同。
工业革命的特点往往是大规模生产。小型、昂贵和缓慢的手工生产的产品转变为边际成本最低的工厂大规模生产的标准化产品。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工资较低的国家,工业革命让当地的木匠被迫与全球性企业宜家竞争,当地的造船厂不得不与韩国大宇造船海洋株式会社这种可以同时建造三艘马士基3E级集装箱船的工业设备生产商竞争。
全球标准的引入显著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向全球消费者销售产品成为可能,并且实现了以极低的成本将商品运送到世界各地。同时,全球标准还创造了建立在价格竞争基础上的全球市场。
大多数人已经理解了这种假设,即进行尽可能高效的大规模生产可以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这一竞争优势基于产品价格和质量间持续的平衡。要想获得这种持续的平衡,企业必须对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物流等供应链的各个方面进行优化。
我们经常提到工业革命,实际上更为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四次工业革命”(见图1-1),因为工业革命并不是一个平稳的过程。当新的技术和生产方法为大规模生产和流程优化创造了新的契机时,就会出现大幅度的跳跃式发展。
图1-1 四次工业革命的历程
在前三次工业革命中,生产效率和生产力的提高由一系列通过科技发展引领的变革所推动,其特点如下。
·专业化。生产和供应链被划分为不同的、具体的职能部分,这提高了专业化生产的可能性,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企业主要专注于如何在价值链中让生产效率最大化。
·通过机器实现自动化。机械设备的引入促进专业化劳动力进行更加高效的生产。在生产成本不断下降的同时,中产阶级的工资和购买力上升,大量增加了产品需求。
·全球化及标准化。全球化及标准化开启了境外生产和将业务外包到劳动力廉价国家的浪潮。企业的商业模式建立在以尽可能低的边际成本进行生产的基础之上。
在整个工业革命期间,规模经济是支撑工业化发展的基本原理。基于这一原理,产生了以生产规模为竞争优势的全球性企业巨头。企业规模越大就越具有竞争优势。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策略就是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提高可扩展性并扩大市场规模。
20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柏林墙倒塌、互联网诞生,在这30年间,《财富》500强中70%的企业没有发生变化,例如通用汽车、埃克森美孚、福特汽车、通用电气、克莱斯勒、德士古(Texaco)和IBM。这印证了以规模经济为架构的企业在那30年间获得了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我们对比一下1989年至今市值最高的企业,会发现《财富》500强企业的排名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天,市值最高的企业中超过60%都是数字化企业,它们相对年轻,其商业模式基于数字化平台,而不再建立在大规模生产的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