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量凶猛(《商界》2019年第4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卷首语

举火把的人

“三流企业做制度,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文化”。企业文化有用吗?这是我们最近常常思考的问题。

某种程度上它是有用的。比如企业初创阶段,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机制,靠的就是老板个人英雄主义,他对市场的洞察力和对执行强势的推动力。这时候企业文化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凝聚人心。

但是当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仅靠老板这一个火车头还能带动吗?它会出现很多悖论:第一,火车要想跑得快,老板必须强势,然而老板很强势,企业里的每个员工都会知道自己的最优策略是讨好老板,努力工作反而成了其次;第二,火车头方向是单一的,这在工业时代行得通,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需求越来越多样,这意味着市场瞬息万变,两者是不匹配的。凭借已经形成的竞争壁垒、行业地位,企业或许能一时生存得不错,但又能持续多久?

于是很多企业家将希望寄托在“企业文化”上,号召善意文化、大爱文化、狼性文化……不过,如果他们真正去观察那些把“文化”做成常态的标杆企业,会发现都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匹配。华为著名的“以奋斗者为本”,是因为它搭建起一个强大的“利益共同体”。

换句话说,价值评价和价值分配不到位,没有机制设计托底,再好的企业文化到最后都是一地鸡毛。讲得再直白一点,一个公司给谁发钱,给谁扣钱,提升谁解雇谁,这就是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

庆幸的是,趟过各种“管理坑”“文化坑”之后,很多企业家都在努力尝试打开自己的分享机制,让每个员工都可以爆发出创新的动力,让每个员工都可以成为企业的火车头。    

有一位企业家告诉我们,以前他认为所谓领导力,就是老板要成为在迷雾中举火把的那个人,再累再痛苦都要举着,但最近两年他最大的感悟是,“我不但要举火把,我还要点亮一堆人的火把,花10年也好20年也好,真正地去打开很多人的想象力”。

这才是属于未来的企业,这才是真正的企业文化。我们想告诉那些依然在困顿中的企业家们,即使这是一条表面看起来孤单的路,走上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同路人。我们未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