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表现不佳
人们对机器人和AI的真正能力将来究竟能达到什么程度存在严重怀疑。是的,有足够证据表明,一些技术(包括AI和机器人)的进步速度甚至比乐观主义者想象的还要快得多。但是,在整体技术尤其是AI发展方面,它的表现并没有持续超出预期。情况完全相反。我最喜欢的一个实例是,某天深夜,记者艾莉森·皮尔森(Allison Pearson)因旅行要通过英国伦敦的希思罗机场的护照检查处。令她震惊的是,当时,自动(即机器驱动)护照检查点关闭了,结果为数不多开放的几个人工值守入境点前排起了长队。在询问了官员为何要关闭机器入口后,她得到了出人意料的答复——“工作人员短缺”。
她提出异议,因为她了解到的是,毫无疑问,这些机器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减少人力需求。虽然这是真的,但机器有个可恶的习惯——设备异常,而且/或者那些讨厌的人类对付不了它们,护照检查官员不得不解决随之而来的混乱局面。就这样,在正常工作时间结束之后,由于人手不足,机器不得不被关闭。
我敢肯定,护照检查处的小故障会在适当的时候得到解决。确实,最近在西班牙的马德里(Madrid)、荷兰的阿姆斯特丹(Amsterdam)甚至希思罗机场,我遇到过好几次这类机器检查的情况,它们完全没有故障。但我们从中得到的教训(其远非孤例)是,技术“改进”往往令人失望,而且与原始开发人员和之后的狂热者宣称的相比,其获得全部收益所花费的时间要长得多。通常,需要继续雇用人力的旧系统必须与新系统同时双轨运行,直到新系统运转良好并真正稳定下来。
一般而言,关于技术的这一点同样适用于AI。1965年,赫伯特·西蒙说道:“20年内,机器将能够做任何人类可以做的工作。”[24]1967年,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表示:“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创造‘人工智能’的问题将得到实质性的解决。”[25]毋庸讳言,事实证明这些预言乐观得无可救药。这些分析师就像当今的“马尔萨斯”们——只不过方向相反(请注意,他们的其他成就掩盖了这种比较)。
确实,AI研究的历史是一段盛宴与饥荒交替出现的时期,因为在某些领域的成功经验会引来洪水般的投资,然后失败,导致资金被削减甚至完全枯竭。后者经历的时期被称为“AI寒冬”。
事实上,自20世纪40年代计算机被发明以来,人们始终期待制造出在通用智能上能与人类匹敌的机器。当时及之后的任何时候,人们都认为,这种发展很可能在大约20年后发生。但是,预计的实现日期一直以约每年一年的速度推后。因此,许多未来学家仍然将机器获得与人类相当的通用智能的日期设定为未来的20年内。[26]
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的电影《银翼杀手》(Blade Runner) 于1982年上映,它描绘了反乌托邦式的未来,其中,人工生命形式在力量和智能两个方面都击败了人类。其续集《银翼杀手2049》(Blade Runner 2049)在2017年推出,再次描画了类似的反乌托邦式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