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什么是设计
什么是设计?似乎没有标准的定义。
有些学者认为,设计是“人类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有些设计师认为,设计是优雅而有远见地解决问题;设计的目的是给用户带来快乐;设计让生活更加舒适;设计如同给恋人送花,等等。
从商业角度讲,设计是为了满足目标用户的特定需求而构思新的解决方案的过程。
科学研究、艺术创作和设计的共同特征是:三者都是创新活动,不是对已有的东西进行简单修改。所有原创的科研、艺术、设计成果都可称为发明。如果只是沿用已有的解决方案,或者简单地修改,就不能叫设计。
国内某汽车公司设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测量和复制。每当国际大厂推出新车型时,设计人员就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测量全车数据。该公司曾推出10万元的SUV,其和保时捷SUV的外观一模一样。设计部门因此获得绰号“皮尺部”,网上有无数嘲笑“皮尺部”的段子。
设计具有明显区别于科学研究、艺术创作的商业特征。
(1)设计满足的是目标用户的特定需求,不是自己的,也不是所有人的。
(2)设计成果要具备合理的商业价值,否则难以促成交易。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探索真理,艺术创作是艺术家的自我表达,两者都不设定目标用户,甚至不考虑成果有什么作用。
科学家和艺术家工作的时候不考虑商业价值,因为他们一旦动了赚钱的念头,或许就创造不出杰出的成果了。设计师则要具备商业头脑,努力把设计成果转化为商品。
设计师与工匠的主要区别是,设计师的每一件作品都是新的,工匠则是参照已知的东西进行重复劳动,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设计师负责构思方案,工匠负责把设计师设想的东西做出来。
鲁班是中国伟大的建筑和木工设计师之一。鲁班是春秋末期鲁国人,出身于世代工匠家庭,从小跟随家人参与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实践出真知。
鲁班本人也是一名工匠,与其他能工巧匠不同的是,他有创新能力,能设计出新东西。
鲁班发明了不少工具器械,如墨斗、刨子、钻子、锯子等。这些工具的发明大幅度提高了工匠们的劳动效率。人们为了纪念鲁班的贡献,尊称他为中国土木工匠的先驱。当今中国建筑行业工程质量的最高荣誉就是“鲁班奖”。
鲁班发明锯子的故事还被载入了语文教科书。传说有一次鲁班在山上滑倒,手被一种野草划破了,渗出血来。他仔细观察,发现野草的两边有锋利的细齿,他的手就是被这些细齿划破的。鲁班由此得到启发,发明了锋利的锯子。这种创作模式现在被称为“仿生设计”。
更有意思的是,传说雨伞是鲁班的妻子发明的。为了让老百姓避雨,鲁班带着徒弟们造了很多亭子。鲁班的妻子觉得固定的亭子还不够方便,她要设计“可以移动的亭子”。她参照亭子的样子,设计了活动骨架和手柄,盖上一块布,可以收缩和展开,于是雨伞的雏形诞生了。大家看一看,“伞”这个字,以及雨伞的形状,见图1-1,是不是和亭子很相似?
战国时期的李冰父子和郑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设计师。如果没有他们的杰出设计,老百姓再勤劳也造不出都江堰和郑国渠。比较遗憾的是,关于历代长城的设计师是谁,史上缺少文献记载,只好笼统地归功于劳动人民。
图1-1 雨伞的设计原型——“可移动的亭子”
纪念和歌颂伟大设计师是很有意义的,可以激发子孙后代不断创造出利国利民的伟大作品。
当人们提起设计时,脑海里最先浮现的通常是“造型、颜色、材质”等看得见的东西。事实上,设计并不局限于看得见的东西,很多看不见的设计,也是很有挑战性、很伟大的。
很多软件的设计很复杂,如微信、淘宝、京东、滴滴出行等,比设计一栋大楼难多了。用户看到的是普通的操作界面,他们大多觉得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因为真正了不起的设计是用户看不见的,如体系结构设计、数据库设计、算法设计等。
几千万人同时在网上买东西,几亿人同时聊天,系统却不会崩溃,这都是看不见的设计的功劳。
很多工程师对于生活用品的设计一窍不通,甚至毫无审美能力,但你不能说他们不懂设计、不懂美。有一些工程师,看到一堆程序符号,就能想象出结果。看着看着,或拍手叫好,或拍桌子吼骂,这种字符想象能力和建筑设计师的空间想象能力一样神奇,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我上中学的时候,看到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朦胧地感觉到美;我上大学的时候,看到麦克斯韦尔电磁方程组,看到信号处理中的傅里叶变换,内心很仰慕,盼望自己也能创造一个公式、一段算法出来。当我在大三学习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时,继承和派生的方法瞬间把我俘虏了,我陶醉其中,从此走上了软件工程师的道路。很多工程师出身的人应该都有同感。
有个木讷的软件工程师,躲在公司的角落里思考了几年,大老板的会议也不去参加,没有人知道他在干什么。后来他设计出了改变中国人生活方式的软件——微信。现在即便他走在大街上,也没有人知道他是谁。所以千万别低估工程师的设计创造力,别低估看不见的设计。
设计做得好,产品可能大卖;设计做得差,产品很难卖。设计是产品中最有价值的智力产物,优秀设计师是全社会的稀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