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不要在心理上垒起恐老的城墙
曾经有一个哲人说过“忘老则老不到,好乐则乐常来”。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现在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机能对人体的各个器官有着极其微妙的作用。
调查发现,随着年龄的递增,到中年时,有很多人都会出现“恐老”的心理。例如,有不少人才四十出头,刚刚步入中年,就陡然觉得自己“老了”,青年时代的一些兴趣和爱好逐渐淡漠,社交活动明显减少,进取精神大大减弱,这势必会严重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
那么,如何才能克服恐老心理呢?
1.认识恐老症的危害
恐老症是心理老化的表现。有的人不想做艰苦的拼搏和探索,没有进取精神;有的人则把业余时间全消耗在搓麻将、打扑克或看电视、玩电子游戏上;还有的人过早地把一切“希望”都寄托给下一代,对自己完全丧失了信心。
这些人的一个共同心态就是觉得自己老了,没指望了,把自己列入老年人队伍,使本应辉煌壮丽的中年变得暗淡无光,精神世界变得空虚与恐惧,进而加速了生理上的衰老,这是恐老症带来的不良后果。
女性的恐老感更加严重,女性在结束了抚育幼年子女的一段艰辛岁月之后,悄悄步入中年圈,潜藏在她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和美感要求刚刚得以萌发。
可是,当她们一旦照镜子,却发现自己的青春、鲜润、光泽都已悄然逝去,目视着已爬上额头、眼角的细微皱纹和潜滋暗长的三五根白发,便不由得感叹:老矣!
这种心理老化现象虽不像脸上的皱纹、头上的白发,能看得见、摸得着,但她们在心理上却已筑起一道城墙,宁可把自己列入老年人的行列,也不愿与青年人为伍了。我们要知道,人总是要老的,这是一条不可改变的规律。
专家认为,用生物学的眼光看,人的年龄大小不能仅仅以度过多少个生日来计算。生物时间与钟表时间是不相同的。岁月越增,生物时间过得越慢,一个人年龄越大,老得就越慢。
一般来说,我们在45岁至50岁之间的变化,远不如15岁至20岁或者25岁至30岁变化大。
50岁的人,视力、听力开始下降,但是心智还正年轻,且正在继续发展。人类的脑力活动到60岁达到顶峰,此后才缓慢衰退,直至80岁。
例如冰心,90多岁仍笔耕不辍。可见,中年人自称老了是没有道理的,也是十分有害的。得了这种恐老症,无疑是自我折磨,磨损意志,磨蚀肌体,也磨掉自强自信。
总之,我们要克服恐老心理,就要注意学习新的东西,千万不可安于现状。在当前充满生气、竞争激烈的时代,每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都应关心周围事物。
只要人到中年后继续努力学习,拼搏向前,始终保持内心的明朗与活跃,青春就会像松柏常青那样,四季常驻。
反之,如果人到中年,怕老、恐老,抱着自己“老了,不会有什么大作为了”的想法,每天无所事事,无精打采,这反而会加速衰老的进程。
2.消除恐老的方法
恐老怕老的心理是许多人的一种心态,这会大大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那么平时该如何消除恐老心理呢?
(1)社会支持
社会、家庭要重视老年人的生活,关心老年人的健康,不仅让每个人老有所养,更要老有所乐。关心老人的心理健康,及时帮助老年人走出惧老心理则是精神赡养不可忽视的问题。所谓老有所乐,就是在制造、提供良好的物质生存条件的同时向老年人提供、创造积极的精神生存环境。
(2)积极心态
积极心态要求我们及时调整心态,树立积极的生存意识,辩证地看待衰老,变衰老为紧迫感,促进对生命的珍惜和人生意义的追求。
(3)科学心态
要能够正确对待人生,科学看待生命。通过对人生和自我价值的合理认定提高对生命意义的领悟。由此,结合自身条件继续服务社会以激发生活热情、体验生活情趣,消除身心衰老对自我的不良暗示。
(4)及时就医
如果觉得自己的身体不舒服,可让亲属或朋友陪同你去医院就诊,或找专业人士咨询,不要过分地关注自己生理上的细微变化,更不能片面地强调他人对自己的态度。
(5)融入社会
要通过情绪转移加强人际交往,以消除与社会的疏远,避免自我孤立。独乐不如与众同乐,如能加入多数人的活动中去,加强人际交往,缩短与他人的距离,避免自我孤立,就可以克服或远离这些不健康的心理。否则,这些不良的情绪就会使你的身体每况愈下。
(6)发挥余热
如果想继续服务于社会,老年人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存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