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名著经典智慧故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用人谋略典故

人是世间万物最具变化、最为复杂的生灵。用人有道则人才济济、人尽其才。用人无谋则尽无可用之人,或是无人可用。可见用人谋略是何等的重要。

任何谋略中,都不如用人之谋这么极难把握、极难速效。有知人谋略:不知不辨则鱼目混珠,知表知里则知人善任;有择人谋略:不以公心难量才录用,不避亲仇方唯才是举;有任人谋略:用人不察会庸才当道,用人不疑则人心凝聚;有御人谋略:朝令夕改则人才难留,举纲张目则人才尽责;有容人谋略:唯我独尊将无才可用,弃瑕取用则群贤毕至。由此看出,用人之谋难在持久,贵在真诚。

诚如古语,“世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我们身边到处都是人才,每个人身上都有可取长处,就看用人者是否用心去发现,是否用谋去管理。

用人之谋,谋中精华。

知人:谋在其先

用人必先知人,知人必具慧眼。慧眼,谋也。

知人之谋须不被外表迷惑,不依常规常理,不问英雄出身,只重德才兼备。知人运谋方可识才、方可得才。对人了解得越透彻,越能慧眼识珠,越能发现淹没在人群里的“千里马”。这些,无谋无德绝难做到。

知人谋略,是发现人才的基本功,也是成就事业的第一招。

1. 注重专长,李光耀举才纳贤

1959年6月,李光耀出任自治邦总理,他所面对的是一个满目疮痍、百废待举的新加坡。一方面,这里是一个多元种族、多元语言、多元文化的混杂社会。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的殖民主义统治,使新加坡政治局面动荡,经济结构单一,社会风气低下,人民生活贫穷落后。尽管李光耀有远大抱负,留学期间也学到了不少治国经验与理论,但是要治理这样一个如此落后的国家,只靠自己一个人单枪匹马是很难胜任的。要想创建大业,首先需要有一大批第一流的经济专家和其他各方面的精英人才。李光耀站在国家利益之上,以他那博大的政治胸怀,为创建一个现代化的新加坡而广泛地招贤纳士。也正是在一大批志士仁人的帮助下,李光耀才创造了亚洲奇迹。

李光耀上任的首要任务,是急需整顿殖民时代留下的旧官僚机构和改造新加坡的单一经济结构。他首先起用的是吴庆瑞。此人毕业于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是当时新加坡较有名气的经济博士,也是1949年在英国伦敦组织“马来亚论坛”的主要发起人,李光耀就是在那时结识他的。李光耀十分欣赏吴庆瑞的经济才能,大选获胜后,便任命他为财政部长,负责全面的经济整顿和改革。李光耀执政以来,两次遇到经济难题,都是这位得力的助手帮助排忧解难的。60年代初,针对新加坡经济增长率低下,失业率高达12%,人民生活贫困,住房拥挤破烂的局面,吴庆瑞全力协助李光耀,确立了主要目标应为广大人民寻求“一个幸福、美满和有保障的生活”的经济政策,提出了“出路在于工业化”的发展战略,拟订了五年发展规划。同时还开辟了裕廊工业特区,集资兴办制造业,鼓励私人及外资建厂,广建廉价住房……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提高了人民生活及就业率,使新加坡安然度过了自治后最艰难的岁月,并为日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1968年11月,由于英国提前撤离全部驻军,使新加坡的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国内生产总收入减少20%, 4万余名职工面临着失业。李光耀第二次起用了吴庆瑞。在4年之内,吴庆瑞在李光耀的全力支持下,大刀阔斧地改革了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独立的出口业和旅游业,开创了金融业和黄金市场。这些措施收效甚大,不仅度过了英国撤军给新加坡经济带来的冲击,而且使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发展。吴庆瑞不仅在经济方面,而且在教育、军事等方面也为李光耀出计献策。一位评论家在论述李光耀起用吴庆瑞时指出:这是李光耀在用人之道方面的一个战略创举,认为他们的合作是一对“完美的伙伴”“一个是政治里手,精于谋略,善于斗争”;“一个是经济专家,长于筹划,善于组织”,“两人相得益彰,配合默契”。

除了吴庆瑞之外,李光耀所选拔的内阁班底中,几乎各个都是专家里手。如原国家发展部部长林金山,在助手侯永昌、建筑师郑章远的协助下,成功地解决了新加坡最严重的房荒问题。李光耀曾深有感触地指出:正是“这三位身居要职的杰出人才把几乎失败的事业化为成功!”已故的财政部长韩瑞生也被李光耀誉为仅次于吴庆瑞的“理财能手”。

李光耀被人们称为东南亚最强有力的政治家和领导者。这不仅由于他有足够的胆量与气魄,从容地驾驶着新加坡这艘航船在波涛汹涌的世界竞争大洋中乘风破浪,更重要的是他具有杰出的政治家难得的政治远见。他认为,任何一个地区和国家,要想生存发展,人的因素是第一大事。这包括整体人口的一般水平和占人口中1~2%的尖端人才的质量。正是出于这一战略思考,李光耀把培养造就社会人才作为国家根本性的任务。新加坡独立初期,他就向全国数千名校长和教师强调教育,指出必须大力提高全民素质,从根本上培养爱国精神,使下一代成为合格的优秀的社会中坚。他指出在未来居于社会领导地位的大学毕业生,不但要有学术修养,有坚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更要有同心协力、团结一致、为国效忠的精神。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他就十分重视对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养提高,特别是对那些年轻有为,专业程度较高而且能够胜任国家高级领导的尖端人才,李光耀更是珍惜备至。从70年代起,他就考虑培养第二代接班人。他认为如果能有一批杰出的30~40岁的年轻人承前启后,国家领导层就能继往开来。1984年,人民行动党在他的领导下,进行了首次自我更新的大改组。推选了20多名30~40岁的中青年进入议会。同年11月,在李光耀第7次出任总理组阁时,12名内阁成员中就有7名平均年龄为40岁左右。同时,他还任命了一批30多岁的德才兼备的青年人担任各部的政务次长。

1988年7月组成的经济委员会,李光耀大胆地让位年轻一代的领导人、40出头的第一副总理吴作栋及李光耀的长子33岁的工贸部长李显龙去负责,充分发挥年轻人的才干。李光耀曾在宣誓仪式上豪迈地向人民表示:“1959年我当‘冲锋’,1981年转为‘中锋’,今天我把‘中锋’的角色让给年轻领袖。他们已经受了各自角色的考验,我现在退当‘守门员’”。李光耀正是这样,站在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制高点上,以远见卓识的战略家气魄,造就和带领出一批批为国效忠的“中锋”队伍,也正是在他的运筹帷幄下,这支“中锋”队伍在世界经济大较量中踢出了一个个奇迹般的“好球”。

评析

要想天下治,只有用贤人。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任不重,则无以知人之才,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艰,无以知君子。李光耀识人知人,就在于他确定,识别一个人是否是人才主要决定于其志向和行为,评价一个人的好坏必须要参考其行动的效果和反响。历史与现实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醒世警言:人臣报国,荐贤为重,知能不举,则为失才。

2. 慧眼识才,菲利斯顿用长不计短

当今美国最大的轮胎公司之一,菲利斯顿创建的“燧石轮胎橡胶公司”, 1903年成立之时,只有几个工人和一间旧店腾出来的小厂房。那时,尽管美国的汽车工业刚开始起步,也已呈现“龙争虎斗”之势,竞争十分激烈。

菲利斯顿初到橡胶城亚克朗来闯天下,惨淡经营,天天省吃俭用,一毛钱都不乱花,事业仍无进展。一天,他工作太累了,破例进酒吧喝酒。店堂里传来阵阵哄笑——一个脸上抹着灰,把裤子当围巾披在肩上的青年,正东倒西歪地走着,滑稽不堪。没走多远,被一把椅子腿绊倒,众人的笑声更高了。

“唉,天天如此,一个标准的酒鬼!”领导说,“搞发明真是害死人啊!”

菲利斯顿心中一亮,刚想离开,又停了下来,“他是发明家吗?发明了什么东西?”

“不太清楚,好像是有关橡胶轮胎方面的。”

“他叫什么名字?”

“洛特纳。不过没有人叫他这个名字,大家都叫他醉罗汉。”菲利斯顿匆匆走出酒吧,已不见那青年的踪影,懊丧不已。他打听到洛特纳的地址,第二天一早就找上门去。那是一家规模很大的橡胶厂,洛特纳正在搬运材料。

“你是洛特纳先生吗?我今天特地来拜访你。”菲利斯顿笑着说。

“我不认识你,”洛特纳冷冰冰地说,露出警觉的目光,“有什么事?”

菲利斯顿一说起发明的事,洛特纳竟矢口否认,粗暴地打断了他,掉头走开了。菲利斯顿悻悻然走出工厂,心中十分纳闷。这时恰好遇到一位少女,把他当成了工厂的职员问他洛特纳是不是在里边?

菲利斯顿颇感意外,热切地问这位自称是洛特纳“朋友”的少女打听洛特纳的情况。

“你打听那么详细干什么?”

“如果他的发明好的话,我想买他的专利,我是刚来此地不久的轮胎制造商。”

女孩高兴地叫了起来,忽然又面有难色:“他不准我再对别人谈起他的发明,他知道了一定会生气的。”

在菲利斯顿的百般劝说下,女孩终于答应把他叫出来,共商大事。女孩兴致勃勃地进去,不一会儿就眼睛红红地走了出来。

“他是个怪物,我永远也不想见他了!”女孩呜呜地哭着说。

菲利斯顿心中刚燃起的希望又被女孩的泪水熄灭了,他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失望,好像他的命运与洛特纳有什么联系,其实,他还不知道洛特纳发明的究竟是什么,“我也未免太傻了。怎么能对一个相知不深,而且酗酒成性的人寄予太大的希望?”菲利斯顿这么想着,往回走去。

但他越走越慢了,洛特纳有一种奇特的力量在吸引着他。一个有才华的人,受了重大刺激而变得孤傲,不是很自然的吗?他不愿见我,不肯随便迁就别人,就证明他发明的一定是了不起的东西。哪个有名的发明家不是孤傲怪癖有违情理的?这么一想,菲利斯顿停下了脚步,等在厂门口。他想,即使他的新发明不实用,也许会由此触发其他灵感,无论如何,和他谈谈是决不会吃亏的。菲利斯顿下定决心,非要找他谈谈不可。

从上午10点等到12点,出来吃午饭的工人又回厂了,却没有洛特纳的身影。他不敢离开,生怕错失了洛特纳。到下午5点,几乎所有的工人都下班走了,还是没有见到他。菲利斯顿又饿又累,躺坐在路边的水泥座上。他横下一条心,洛特纳早晚总是要下班的,不见到洛特纳,他就不走了。

直到6点多,洛特纳才从厂门匆匆走出,菲利斯顿望眼欲穿,又惊又喜,一站起来,顿感两眼发黑,几乎摔倒。洛特纳扶住他。

“你不舒服吗,菲利斯顿先生?”洛特纳口气亲切多了。

“你让我等得好苦。”

“我知道,”洛特纳低垂下头,“我已经出来三次了,每次看见你等在外面,我又回去了——开始是不愿见你,到了下午,觉得难为情不好意思见你……”

菲利斯顿不需要他的解释,他的诚意终于感动了对方。两人到酒店共饮畅谈,越来越投机。

“你发明的究竟是什么东西?”

“是使胶胎与圆密切接合的装置,使轮胎不易脱落。”洛特纳感慨万端,“我费尽心血研究出的东西,没有人要也就算了,最不能忍受的是别人拿它来取笑我,以为我是骗子,到处骗钱。”说着说着,眼泪就流了下来。

一次,洛特纳拿着他的专利证书去找当地橡胶界的巨子史道夫。史道夫瞟了一眼专利证书就把它扔在地下说:“你大概是想发财想疯了,才用这种玩艺儿引人上钩,真是异想天开!”

菲利斯顿和洛特纳相见恨晚,互相将对方引为知交。洛特纳有感于知遇之恩,下决心帮助菲利斯顿打天下。菲利斯顿的资本和洛特纳的新技术一结合,就产生了巨大的效益。他们制成了一种不易脱落而且储气量大的轮胎。

他向正在制造大众汽车的福特去兜售:“福特先生,听说您在制造新汽车,我给您带来了一种新轮胎。”

“你知道,我这种新车的特点是价格便宜。”福特笑着说,“可能用不起你的好轮胎。”

菲利斯顿展开了他的推销技巧:“我敢保证,它一定适合您的新车。这种新产品,别人见都没有见过。”

喜好新奇的福特立刻动心了,试验的结果,使他十分满意,只是嫌价格贵了一些。

“我决定一元钱不赚,按成本价供应给您。这样,只比以前的轮胎贵2元。对一部新车来说,不会有很大影响吧?”

菲利斯顿娓娓道来,入情入理,使人说不出不买的话来。装上新轮胎的福特车起飞之日,也正是菲利斯顿的橡胶公司腾飞之时,两人并由此结成过从甚密的好友。

评析

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用人者,必先知人,取人之长,避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长,补人之短也。惟尽知己之所短而能去人之短,惟不恃己之所长而后能收人之长。菲利斯顿识知洛特纳正是把握好了这些关键的因素。其实谁都知道,世无完人,可很多人就只能看到别人的缺点而无法赏识他人的长处。如果你也这样的话,那就很难想象你能成就什么大事业了。

3.不重学历,悲鸿慧眼识白石

人称“大器晚成”的国画大师齐白石老人,出身于湖南湘潭的一个农民家庭。由于生活所迫,他早年只能在砍柴、放牛和农田劳动中学习绘画和雕刻。他在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时,曾创作了无数美术作品,但人们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它们的价值。因此,当齐白石50多岁定居北京时,仍以街头卖画、篆刻为生。不少名士、行家依然对他冷眼相看,有的还不时发出讥讽之声。

时任北平国立美术学院院长的徐悲鸿先生,早已大名鼎鼎。无论达官贵人,还是文人骚客,争相和他交往,向他索取真迹。但徐悲鸿生性坦荡、朴实,一心想着画坛事业。他凡事分外留心,随时在发掘和培养绘画人才。

1949年,画界名流在北京组织了一个国画展览会。展厅显要处,挂满了名家画轴,琳琅满目,观者如堵。看其标价,少则百元,多则数千元。而同时在一个僻静的角落,挂着一幅立轴小图,图上是一对小虾。看其标价,仅仅八元。对当时习惯于以价钱论价值的人们来说,这幅小虾图显然是不屑一顾的。

一天,徐悲鸿前来参观画展。他很快地浏览了那显要处的作品,便在僻静处的画丛中认真看起来。当他看到那幅小虾图,顿时兴趣盎然。只见虾体透明,似潜水中;长须在晃,尾巴在动。他不由得躬下身来,目不转睛地对着小虾端祥起来。又发现作者不但把虾画得逼真,而且笔法娴熟,颇有功底。于是他找来工作人员,在齐白石虾图下面挂了一个红纸条,上写“徐悲鸿院长定”。纸条一挂出,人们纷纷前去观看,一时议论声、赞扬声、感叹声四起,齐白石和小虾图顿时成了展厅中的热门话题。

事后,徐悲鸿向齐白石发出了聘书,聘请他担任美术学院教授。不久,徐悲鸿又亲自坐着马车到齐白石的住所去拜访。一进门,徐悲鸿就向齐白石作揖行礼,深情地说:“所寄聘书,谅已收到,不见回意,悲鸿惴惴不安,想必是失礼了。今日特来道歉,并接先生到美院任教。”齐白石连忙回礼:“不敢,不敢,哪里谈得上道歉,只是在下自忖没有资格当教授,不敢愧见先生!”当徐悲鸿再三表示自己心愿后,齐白石才感慨地应允下来。

齐白石上任不久,由徐悲鸿亲自编辑作序的《齐白石画集》问世了。它似一阵春雷,震撼着当时保守势力猖獗的中国画坛。此后,齐白石的声名大震,被公认为我国现代国画的一代宗师。

评析

艺术的美,存在于现实的生活中,有位大艺术家曾说过:世界上的美无处不在,只是我们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对待身边的人才也是如此:齐白石没有学历,更没有值得炫耀的出身和资历。但徐悲鸿却以大艺术家的眼光和“伯乐”的慧目和襟怀,发现了齐白石的绘画天赋和实力。徐悲鸿慧目识白石,其主因在于徐悲鸿识人的目光和气量:知人要识其内质,而不是去观赏其外华。正因为徐悲鸿识知齐白石,才有了一段一位艺术大师造就了另一位艺术大师的佳话。

4.乱世知人,杨昌济欲栽大树柱长天

杨昌济先生,是革命烈士杨开慧同志的父亲。他早年目睹清朝的反动腐朽,决心救国救民。1903年起,他先后到日本和欧洲留学9年。1911年武昌起义推翻满清的喜讯传到海外,他欣喜若狂,立即回国,准备干一番事业。但是,辛亥革命终归失败,军阀混战代替了革命胜利后的短暂光明。杨先生满怀失望愤懑的心情回到了湖南老家。当时盘踞在湖南的军阀谭延闿闻得杨先生的学识和名气,特请他出任教育司长。而杨先生发誓不与军阀同流合污,拒聘之后到湖南第一师范当了位普通教员。为明其志,杨先生写了幅对联:“自避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树柱长天”,一心辨选和培养国家的栋梁之材。

当时毛泽东正在该校就读。有一次,杨先生发现毛泽东笔记中的一段话:一个人要坚强,要进步,定要学树木与风雪做斗争,生根结实;不要学花草向风雪屈服,摇摆易凋。杨先生异常欣喜,专门找来毛泽东谈话。之后又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毛生泽东言:其所居之地为湘潭、湘乡交界之地……人多务农;其外家为湘乡人,亦农家也。而姿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于是,分外喜欢毛泽东,经常把他邀到家中做客,与之谈心,并从多方面关心他、帮助他、培养他。后来杨先生到北京大学担任教授,又把毛泽东推荐到北大图书馆工作,并特意安排他同大名鼎鼎的李大钊会见,还经常对人说:“我在第一师范学校看到了两个学生,一个是毛泽东,一个是蔡和森。特别是毛泽东,他将来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

1920年杨先生在京病逝前,还专门写信给他的友人说:“毛泽东、蔡和森乃海内奇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杨先生果然言中了!毛泽东终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了全世界人民敬重和爱戴的伟大人物。

评析

人才的识别,是对人才在政治觉悟、思想品质、知识、工作能力、性格、精力和体力状况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历史的考察与评价。知人是用人的前提,大凡历史上知人用人的事例,都是知人和用人者是当权者,对所知之人的提携和利用。而杨昌济虽是一个教授,却以天下兴亡、放眼中国未来为己任,对纷乱落后、贫穷的中国,着意培养可造之才俊可谓是尽心尽责、呕心沥血。杨昌济慧眼识毛泽东、蔡和森,也同样说明,治国之道,务在培贤。但培贤并非易事,并非人人都能识贤的,尤其是当贤者还不出名时,或大智若愚之时,更不易识其贤与不贤,这就要培贤的人要高人一筹,所以,历代有识之士都认为,荐贤于贤,自身贤能的是贤人,能培贤荐贤者,也是贤人。

5.扬长避短,冯唐举荐魏尚建功

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冬,匈奴常犯边,文帝常思镇边良将。

一次,朝中无事,文帝乘辇出巡,路过郎署,见一老人站立房前,于是停辇下车向前问道:“父老在此,想为郎官,不知家在何处?”老人答道:“臣姓冯名唐,祖本赵人,至臣父时移居代地(今河北蔚县)。”文帝即位前,曾为代王,在代地居住多年。闻老人之言,不禁忆起往事,说道:“我居代时,尚食监高祛常向我说起赵将李齐,与秦将王离战于巨鹿(今河北巨鹿县),非常骁勇,可惜今已不在,但我每次都会想到此人。不知父老知道此人吗?”冯唐见问,说道:“李齐虽勇,尚赶不上廉颇、李牧。”文帝道:“我若得廉颇、李牧为将,何惧匈奴哉!”冯唐看了看文帝,摇首道:“陛下果真得到廉颇、李牧,恐怕也不会重用!”文帝见冯唐当众责己,心中不悦,拂袖上辇,起驾回宫。

文帝回到宫中,越想越气,不知冯唐此言从何说起,遂令内侍往召冯唐。

冯唐奉召,来到宫中,见文帝面带怒色,心知原因,于是施礼后站立一旁,缄口不语。文帝开口诘道:“公为何当众辱我,难道不会私下再说吗?”冯唐见文帝如此,忙道:“臣不知忌讳,还望陛下宽宥!”文帝又问:“公又怎知我不能重用谦颇、李牧?”冯唐答道:“臣闻上古明主,遣将出征,非常郑重,临行必推毂屈膝嘱将道:‘朝门以内,听命寡人;朝门以外,听命将军,军功爵赏,统归将军处理,可先行后奏。’这并不是空谈:臣闻李牧为赵将,边市租税,可收为自用,飨士犒卒,不必上报,君主也不遥控,如此李牧才得以充分施展才能,统军北逐匈奴,西抑强秦,南防韩、魏,东灭澹林。试问陛下能如此信任吗?近日魏尚为云中(今山西长城外,内蒙西南部一带)守,所收市租,尽飨将士,且出私钱,宰牛置酒,遍飨军吏、舍人,因此,将士愿效死命,合力镇边。匈奴一次犯边,就被魏尚领军截击,将胡兵杀得大败,抱头鼠窜,不敢再来。陛下却因他报功不实,所差敌首只有六级,就把他捉拿入狱,罚做苦工。如此,不是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了吗?所以臣说陛下若得廉颇、李牧,也不能重用!”文帝听后,觉得冯唐言之有理,遂转怒为喜,命冯唐持节前往狱中,赦出魏尚,仍拜为云中守。因冯唐荐人有功,被特拜为军骑都尉。

魏尚复出镇边,匈奴闻后,果然畏惧,不敢犯边。北方边境,暂时得到安宁。

评析

有人思玉不识玉,玉在身边又不知,只因玉蒙一层土,弃之一边苦相思。这用在识人谋略中再恰当不过了。

文帝在边患频繁之时,愁无良将可用,但勇将就在朝内,却因小过下狱。冯唐知文帝心理,在见到文帝后,先用激将之法,引起文帝重视,接着从李牧、廉颇谈起,再引出魏尚,终使文帝明白,不是没有良将,而是识不识良将,肯不肯用良将。冯唐此举,既使文帝发现将才,又使魏尚得到重用,还使自己官升车骑都尉,真是一举三得。冯唐真乃智士也!

有时千里马就在你身边,尽看到其短处也就发现不了,知人有谋还须有心。

6.不拘常理,吕公慧眼识刘邦

汉高祖刘邦是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他的妻子吕雉(即吕后、高后)辅佐他夺取天下,巩固政权,在秦汉之际的历史大变动中起了重要作用。刘邦和吕雉的婚姻,完全出之于吕雉之父吕公的撮合。

吕公是单父(今山东单县)人,与沛县县令是朋友。他因为躲避仇人的寻衅,就到沛县投靠县令。一次,沛令宴请贵客,当地官吏与豪富纷纷祝贺。沛县主吏掾萧何担任宴会的司仪。他依据客人送礼的厚薄安排座次。贺礼千钱以上的坐堂上,不满千钱的坐堂下,当时,刘邦不过是个小小的亭长,身无分文,进门后却高喊“贺礼万钱”。众人大吃一惊,吕公却深以为奇。他仔细端详刘邦的相貌和气度,颇有出众之处,对他十分敬重,不顾众人猜忌的目光,径自将刘邦引入上座。萧何对此十分不满。他认为刘邦好说大话,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刘邦却谈笑自若,不时对那些贵客流露出轻蔑的神色。

酒宴快要结束时,吕公特意挽留刘邦,他对刘邦说:“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刘邦字季),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箕帚妾。”意思是想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刘邦为妻。吕公的夫人得知此事后,直埋怨吕公说,你经常说我们的女儿气质不凡,将来一定会成为贵人,沛令向你求婚,你都没有答应,怎么会许给刘季这样一个人呢?吕公不予理睬,终于将吕雉许配给刘邦。

在吕公看来,刘邦除了相貌和气度不凡外,他的豁达大度,不拘小节,表现了藐视礼法传统、官吏豪富的大家风度,认定刘邦将来一定大有作为。知人于未显之时,这才是识人的一种独特的眼力与远见。后来,刘邦果然率众反秦,夺取天下。而当年在刘邦之上的萧何等人则成了他的辅佐大臣。

评析

吕公慧眼识英才,确有知人之明。知人须不被表象迷惑,不被常规约束,以人之未显之时识得,以人之平凡时发现,不拘小节,只认特长,不以私心,只为大局。如此谋略巧施妙用,必得贤良雄才,必成大事大业。如吕公者,当是今人效仿的榜样。

任人:智选良才

人才不是花瓶,选择确定后是要任用的。任人不能无谋,不恰当的方法,不合适的位置,不正确的使用都会造成人才浪费、人才压制、人才流失的。

任人极有学问,任人大有谋略。家国兴衰,事业成败,都系于任人之上。

1.量才任贤,罗荣桓终成良帅

毛泽东很喜爱叙述三国历史的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并常结合《三国志》、《三国演义》中的历史故事来阐发他的人才思想。

借鉴古代的用人艺术,首先是识才。只有知人之长,方能用人之长,只有“知人”,才能“善任”。毛泽东多次强调:要善于识别干部。这也就是说:要知人。

毛泽东的知人,首先在于他相信伟大的人民革命中会产生千千万万的优秀干部,因而能够吸引五湖四海的俊才。他反对那种无视人才辈出的现实的糊涂观点,强调“只要丢掉错误的观点,干部就站在面前了。”

毛泽东的知人,还在于他不要求“完人”和“全才”。他曾经说过:一个人,有长有短,性情习惯有恶点亦有善点,不可执一而弃其一。他善于抓住人的品质个性的优点,根据每个人的专长,安排其工作,做到人尽其才。所以,在毛泽东领导下,许多有用之才总能脱颖而出。

1930年春末夏初,毛泽东为安排红四军政委一职颇伤脑筋。他需要为23岁的军长林彪选择一个合适的搭档。林彪是黄埔四期毕业生,打起仗来比较灵活,毛泽东对他是器重的。但林彪这个人性格却很古怪,个性强,不愿听别人批评,平时一副沉默寡言的样子,别人颇难同他共事。自从他担任二十八团团长以来,同届党代表大都搞不好关系。下井冈山时,二十八团党代表何挺颖在大余战斗中负了重伤。虽然当时军党代表毛泽东曾指示一定要照顾好,但林彪对党代表何挺颖仍不关心,结果这位身负重伤的党代表在夜行军中从马上摔下来牺牲了。后来,担任了一纵队司令员的林彪,又对纵队党代表谢唯俊横挑鼻子竖挑眼,把他挤走了事。林彪当了军长,但军政委未到职,代理军委书记赴党中央开会未归,作为红四、五、六军前委书记,毛泽东必须物色代理红四军政委的合适人选。这个人除了具备丰富的政治工作经验,还必须既有坚定的原则性,又有在非原则问题上的灵活性。经过他的慎重考虑,终于选中了貌不惊人的罗荣桓。

罗荣恒是个老实人。他是在武昌中山大学读书时参加中国共产党的。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际,他在鄂南组织农民自卫军,担任自卫军的党代表,因为他是大学生,又兼任管账先生。在率领农军参加秋收起义的途中,竟让两个自告奋勇前来“帮忙”的农军士兵把盛钱的箱子拿走并逃之夭夭。丢了两百块钱,他才明白到革命队伍里来混饭吃、找出路的,大有人在,果然到三湾改编时,原参加秋收起义的四个团只剩下两个营了。罗荣桓坚定地留了下来,毛泽东喜欢这位革命意志坚定的大学生,任命他为特务连党代表。在开辟井冈山根据地的斗争中,毛泽东进一步发现了罗荣桓许多可贵的素质;凡是要求战土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打仗时冲锋在前,退却时掩护在后;行军时为病号扛枪;宿营时下班查铺;吃饭时带党员出去站岗放哨——尽管这意味着有时要饿肚皮。罗荣桓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成为战士的知心朋友,他深为士兵所爱戴。罗荣桓担任三十一团三营党代表后,由于他出色的工作,三营成为一支拖不垮、打不烂的红色“铁军”。1928年湖南省委代表造成“八月失败”,毛泽东率三营南下接二十八团,行程数百里,打了十几仗,却没有一个开小差的,创造了巩固部队的好记录。

毛泽东发现罗荣桓是个人才,经过他的介绍,罗荣桓以一个下层工作干部在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前委委员。他相信罗荣恒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政工干部。几年后,毛泽东还曾感慨地说:“荣桓是个老实人,而又有很强的原则性,能顾全大局,一向对己严,待人宽,做政治工作就需要这样的干部。”

罗荣桓走马上任,不少人为他捏了一把汗。但罗荣桓在红四军开展既生动活泼又扎扎实实的政治工作,使全军指战员始终保持了非常旺盛的战斗情绪。罗荣桓把军事训练、后勤工作也搞得井井有条。性格偏狭的林彪也感到没有什么好挑剔的了。于是,军长和政委之间,一时也相安无事。老实、厚道、忍让,有时不免要吃亏,在有些人看来是软弱的表现。但毛泽东却从罗荣桓的朴实中,发现了他在原则问题上的坚定不移,在非原则问题上的容人之量。毛泽东发现的这位人才,成了人民军队政治思想工作的巨匠。罗荣桓后来历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委、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政委、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主任,并且是军队政治干部中惟一获得元帅军衔的人。

评析

毛泽东任用罗荣桓与林彪搭挡的事例说明,知人善任,要求在一个人才结构中,各人才因子之间最好有一种相互补充的作用,包括才能互补,知识互补,性格互补,年龄互补,综合互补。毛泽东充分地掌握好“林彪”和“罗荣桓”的两个人才结构的状况,使他们“才能因子”各得其位,各展其能,相互补充。从而和谐地组织成所向披靡的“林罗”大军。

2.知人善任,伊丽莎白治国有方

英国“血腥女王”玛丽留给伊丽莎白的是一个烂摊子。正如爱德华六世在位时的一位枢密院官员所说:“女王经济拮据,王国耗尽财源,贵族贫穷没落,军队缺少优秀官兵;民众混乱,法纪废弛,物价昂贵,酒肉和衣服滞销;我们内部互相倾轧,对外同法国和苏格兰同时作战。法国国王一只脚站在加莱,另一脚站在苏格兰,横跨在我们的王国之上;我们在国外只有不共戴天的敌人,没有坚强忠实的盟友。”困难重重,百业待兴,治理国家,从何入手?伊丽莎白认为,用什么样的人是头等大事。必须依靠一批有真本事的大臣,王位才能巩固,国家才能向前发展。即位前多年的坎坷经历使伊丽莎白具备了一个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应有的基本素质,那就是机智、审慎和用人。

她首先选中了在即位前就比较了解的前秘书大臣威廉·塞西尔,塞西尔是个谨慎、善于应变的政治家。他以国事为重,勤于职守,判断准确,是当时英国最杰出的人物。女王交给38岁的塞西尔国务大臣的重担,并且一直与他密切合作达40年之久,直到他去世。女王对他说:“我可以肯定,你不会为任何礼物所收买,会忠心报国,同时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影响,能对我直言进谏。塞西尔任职期间果然颇有政绩,在英国新教教会的最后确立和英西大海战等重大事件中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针对当时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的不断挑战,伊丽莎白还重用了塞西尔的助手弗朗西斯·沃尔辛厄姆,把他放在特务机关首脑的位置上,沃尔辛厄姆是一位才思敏捷、行动果断的新教徒,在玛丽女王执政期间一直流亡国外,他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和特工专家,对欧洲各国政治十分了解。以后,他历任英国驻法大使、国务秘书等要职。他组建了第一流的秘密警察队伍,对外搜集欧洲各国政治情报,对内探查、监视、破坏反对女王的地下活动,为维护英国的安全和巩固伊丽莎白女王的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伊丽莎白女王继承了祖父享利七世的长处,善于理财,她经常“用极为精审的目光核查账目上的细节”。是她发现了富商汤姆斯·格勒善在财政、金融和商业上的超人才干,提拔他担任女王的财政顾问和王室交易所的主人。他是当时英国财政、金融、商业、外贸等方面重大政策的参与和决策者,有了格勒善的指挥调度,英国的财力得到不断地增强。

伊丽莎白从小就是新教徒,登上王位后,她身边马上聚集了一批最能干的新教徒,马修·帕克就是其中之一。女王任命他做坎特伯雷大主教,让他参与建立英格兰教会方面的工作,成为女王的宗教方面的高级助手,此外掌玺大臣尼古拉斯·培根、著名学者罗杰阿夏姆每人也被女王所倚重。

有了这样一批忠心耿耿、颇具才能的大臣,再加上英国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以及广大人民的拥护,伊丽莎白女王便雄心勃勃地开始实施她的治国方略了。

评析

明君之治,患不知人。作为一国之君,要想使国家得到治理,就必须知人善任,做到“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辨而易治。”伊丽莎白女王识任塞西尔、沃尔辛厄姆等人正是说明这样的道理:国家大政,没有各方面的贤才就得不到治理,天下大事,没有各方面的贤才相佐就不能成功。

3.求贤若渴,波音善任领头雁

对于企业来说,要想取得骄人的成绩,就必须有一位好的领头人,要选择一位好的领头人,首先要善于任人。波音公司在这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

早在1976年,威尔逊就着手物色继任者。一位名叫比尔·巴顿的董事建议他制订一份波音高层主管的发展计划,以挑选出波音的末来领导人。按照这个计划,威尔逊首先列出了包括十几个人在内的候选人名单,将可能的人选任命为自己的副手,并给他们施加压力,使之经受实际工作的考验。

这时,一些客户特别是一些大的航空公司,也在通过各种途径影响波音公司,希望能够挑选自己熟悉的人进入领导班子,成为最高主管。但是威尔逊不为所动,他坚决地按照唯才是用的原则,不管是谁,只要干得好,工作有成绩,就提拔、任用。杰克·史达培曾经担任董事长,但是在实际的选择考核中成绩不十分突出,最终被威尔逊从候选人名单中排除了。这样经过近10年的筛选,最后候选人名单上只剩下两个人:简·桑特和弗雷特·冯茨。两人都来自美国的爱达华州。桑特的专长是工程,而冯茨的专长是企划。

能干不能干,实践中干干看。威尔逊决定在实践中去检验一下两个人的能力。他先找到了桑特。

“嘿,桑特,你先暂时离开767专案组,来总部搞企划,好吗?”

“没问题,威尔逊先生,我明天就来总部。”桑特没有考虑就立即答应下来。威尔逊接着又把电话接到了弗雷特·冯茨那里。

“冯茨,准备一下,公司决定让你暂时离开企划部去管理707、727、和737部门。”

“可是,我根本不了解那儿的情况。”冯茨提出了疑问。

“你是害怕承担责任吗?”威尔逊皱起了眉头。

“不,当然不是,威尔逊先生,我只是认为不应当冒险承担失败。”冯茨果断地回答。

威尔逊的眉头舒展开来,他故意用生气的口气说:

“公司已经决定了,你努力去做吧!”然后挂上了电话。

当然了,只凭这一点是不能对两人的高下做结论的。在一个不熟悉的部门是否能有出色的表现才是至关重要的。威尔逊等待着结果。

结果令迪·威尔逊大失所望,不是两人表现太差,而是他们表现都太出色了。冯茨在管理707、727和737部门时,成功地开发了737—300型机,这种飞机为波音赢得了大量的订单。后来,冯茨又被派到民用机集团做飞机销售工作。他以律师的雄辩口才,在各类谈判中屡建奇功,在与空中客车公司、道格拉斯等等的市场争夺战中,为波音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样,在企划部门工作的桑特也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在波音的天平上,桑特和冯茨都有同样的份量,但作为末来的领导人,二者只能择其一,到底选谁呢?如果采取扔金币的方法,实际上扔中任何一面都是光闪闪的,因为两面都是真金。无论是确定谁做主管,都只是猜单双的机率,这对失败者是不公平的。

波音是个技术人才密集的地方。工程师管理工程师,内行管理内行,自然不会有问题;但律师管理工程师,外行管理内行,实践证明也同样可行,这方面波音公司是有过先例的,律师出身的比尔·阿伦已经出色地管理了波音1/4个世纪。

两位帅才,究竟谁登宝座呢?

在波音,董事会更倾向于冯茨,认为他是个充满活力而又谨慎的领导者,能准确地把握住时代的脉搏。而且冯茨还有其无可匹敌的优势,那就是他曾经在五角大楼任职,与军方的关系较为密切。这是波音的董事们比较感兴趣的,因为波音与军方的渊源已经很久了,军方的订单曾经是波音的血脉,对波音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波音内部则对雷厉风行且又颇具个人魅力的桑特充满信心,认为他肯定能战胜平时文质彬彬的冯茨,甚至于连冯茨也看好桑特。

谜底终于在1985年元月的一天揭开了。这一天,波音召开了董事会,宣布主席的最后人选。

当冯茨走进会议室时,他看见桑特和几位提名委员会的委员一同走进了威尔逊的办公室。冯茨心想:大局已定,桑特已成人选。但他还是轻松地坐了下来,因为他认为这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但是,不一会儿,威尔逊出来宣布:“董事会决定任命冯茨为董事会主席!”

冯茨一下子愣住了,反问道:“怎么会是我?”

一个近10年的挑选接班人的工作,终于在这个时候落下了帷幕。现在波音公司要由这位来自爱达华州的律师接手了。

事实证明,冯茨确实是个出色的领头雁,在他的带领下,波音公司开始走向辉煌。

订单在逐年上升,1986年和1987年都保持了300多架的订单额。1988年上升到632架,而1989年达到了883架,订单总计金额达到1000多亿美元的天文数字。而最初由于公司内部的劳资不和引起的生产速度慢和产品质量低劣等问题,也随着冯茨推行的改革措施而得到了解决。

可以说波音公司的发展离不开领头雁的作用,他们是波音的掌舵人。在一定程度上,波音的命运就掌握在他们的手里。波音公司的浮沉与这些领头雁们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

从首任当家人,波音公司的创始者威廉·波音先生开始,波音先后有过几个当家人,每个当家人的背后都有着传奇的故事。继承威廉·波音先生事业的是斐尔·强森,他曾因故一度出走加拿大,之后有克莱尔·艾吉维特,他是一位航空动力学专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强森又回到西雅图领导波音走出了二战时期的低谷。然后再传至律师出身的比尔·阿伦,他领导波音进入到喷气机时代并且攀升到航空工业的领袖地位。比尔·阿伦选下的接班人是航空工程师出身的梯·威尔逊。这位冒险家式的人物领导波音走出了17个月卖不出一架飞机的艰难,使波音公司岿然屹立在航空业的顶峰之上……

评析

人才不是全知全能的完人,但各有特点和所长。有的善于做政治工作,有的善于做经济工作,有的精通某种专业,有的具备多方面的才干,有的懂专业但缺少组织领导能力,有的二者兼而有之。威尔逊选任冯茨,就是看中冯茨的能力在波音公司的综合指数高于同是人才的“桑特”。领导的责任,就是按照他们这些不同的长处和特点,量才使用,为各类人才提供最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和条件,使其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4.费尽心机,内纳廷巧挖克莫

1982年,内纳廷的公司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主要是加工的食品保鲜技术不过关,造成积压。

为了扭转不利局面,内纳廷派人四处寻找能解决食品保鲜技术的人才,终于打听到另一家食品公司有一名叫保罗·克莫的工程师在这方面有专长。

内纳廷说明来意后,克莫无动无衷。他显得有些急躁不安,不仅拒不接受礼物,还在会见刚开始几分钟时,就下了逐客令:“我现在什么也不想干,请你另请高明。”

内纳廷碰了一鼻子灰,但他并不气馁。一个星期后,他再度拜访了克莫。

这一次情形与第一次大同小异,正在准备晚餐的克莫甚至有点不耐烦了:

“我已经说了,我不想再做什么,就是现在这份工作都不想干了,我不会考虑到你的公司任职。”

内纳廷再一次失望而归,他认为克莫一定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倒可以利用这一点做做文章,说不定还有希望使他回心转意。

于是,第二天,内纳廷派秘书“跟踪”克莫,以便尽可能了解他和他的家庭的情况。

秘书的发现证实了内纳廷的猜测。原来,保罗·克莫虽年届五旬,膝下却无子女,一直与爱妻维莉共同生活,二人感情甚好。不久前,维莉在一次车祸中受了重伤,住进了医院。从此,克莫一面要照料妻子,一面又要上班,加上由于维莉受伤带来的痛苦和烦恼,使他心绪不宁。

内纳廷认为这是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

第二天,维莉的病房里又住进了一位“病员”—内纳廷的女秘书,并且很快与维莉交上了朋友。

随后,内纳廷每天都派人给女秘书送鲜花、小礼物,使维莉“眼红”不已。

女秘书趁机大夸其领导内纳廷,说他如何关心部下,爱护部下,而他每天派人来看望自己就是最好的证明。

维莉丝毫没有怀疑。这样,当每天傍晚克莫来给她送饭时,她就要美言女秘书的领导几句,女秘书也要借此机会渲染一番。

于是,克莫也知道了女秘书有一位不错的领导。

一天中午,内纳廷亲自出马了,他手持鲜花,满面笑容地来“看望”他的秘书。

与秘书寒喧几句后,内纳廷把话题引到了维莉身上,他问女秘书:“这位是......? ”

“与我一样不幸的人,她在一次车祸中受了伤,已住了很长时间了,现在我们是朋友。我有一位好领导,她有一位好丈夫—她丈夫每天都给她送饭。

内纳廷热情地向维莉伸出了手:“认识您很高兴,希望您早日康复。”

就这样,维莉认识了内纳廷,并对他留下了良发的印象。

从这一天起,内纳廷派来的人,几乎每次都要送来两份鲜花和礼物——一份给女秘书,一份给维莉。

维莉深受感动,克莫也听到了越来越多的关于内纳廷的好话。

终于有一天,正当克莫把晚餐送到妻子床头时,内纳廷也来“看望”女秘书了。

内纳廷刚一进门,维莉就欢呼起来,马上向克莫介绍:“这位就是我常向你说起的那位好领导。”

克莫还末反应过来,内纳廷就“吃惊”地说:“原来是你!”

随即转向维莉:“你丈夫是一位不错的技术人员,我曾经邀请他到敝公司任职,但他不愿意,真没想到,他竟是你丈夫,太巧了。”

维莉一听,立即“批评”克莫:“你真是难以理解,这么好的领导,你竟然不愿为他工作,你看看你现在任职的公司,什么时候派人来看过我?甚至连假都不许你请,若不是这位小姐住进来,我不知会有多寂寞。”

内纳廷立即接过话头:“克莫先生因为夫人受伤,心绪不佳,我现在才理解当初克莫先生为何拒绝我的邀请。现在,我有一个请求,希望克莫先生能帮助我们公司解决一个难题。”

在维莉的怂恿下,克莫当时就答应了,他在帮助内纳廷公司解决食品保鲜技术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到内纳廷的确是一位尊重、关心、理解部下的好领导。因此,克莫最后辞掉了原职,进入了内纳廷的食品公司。

内纳庭的食品公司因为克莫的加入,生意不断兴旺起来,成为美国最知名的食品公司之一。

评析

人才是宝,大家都想得到。

虽然像诸葛亮那样把姜维逼得走投无路然后再收服的做法并不适于现代人才的争夺和延揽,但是,为了得到人才,动一动脑筋,想一想办法却是必须的。

内纳廷,为了得到一位对本公司发展有举足轻重意义的技术专家,绞尽脑汁,想了很多办法,最终如愿以偿。拓揽人才为自己的公司良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5.慧眼任能,恰科终成“银行大王”

事物是由无数个局部构成的,因而局部可以反映整体的某些特性。一个人也是如此。一般来说,人的整体形象反映在一个个有意无意的小动作、一件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中。精明的企业家就应该具有从这些小动作、小事情中了解一个人的本质和特性的本领。

法国“银行大王”恰科,就是因为得到这样的“伯乐”赏识才获得成功的。

恰科年轻时,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待业在家。为了找工作,他拜访了51家公司,得到的只是51次失败。一天,恰科开始了第52次寻找工作的努力。他来到法国BELLJU银行找董事长求职。然而刚一见面,董事长就以他没有银行工作经验和不需要人手为由,将他打发出了办公室。

恰科第52次努力的失败似乎已成定局。

可就在他退出办公室时,他自己并末在意的一个动作改变了他的命运。

当时,失魂落魄的恰科一出门,突然瞥见门前地面上有一根大头钉。为了不让它伤到人,恰科不假思索地把它捡了起来。

这一切恰巧被董事长看见,他马上认定,如此精细小心、考虑周全的人,很适合在银行工作,所以,董事长改变了主意,决定雇佣恰科。第二天,银行给恰科发了录用通知单。

评析

事实证明,董事长的“慧眼”所看中的,确是一匹“良马”。恰科的精细、谨密加上勤奋和刻苦,使他在法国银行界迅速崛起,成为有名的银行大王。

恰科的成功固然与他自身素质有关,但是,如果没有董事长那种见微知著的眼力,恰科即便最终能获得大显身手的机会,但至少也要被埋没一段时间。

6.不问出身,杜邦重用拉斯科布

人才固然可贵,但能够发现人才并且善于使用人才的人更为可贵。如果没有识千里马的伯乐,谁会知道跟前站着的就是奇才呢?在现代化的大生产中,一个企业的成功需要各种各样的专门人才,包括经济学家、统计学家、管理人员、科研人员、法律专家等,只有把这些专门人才的智慧集聚在一起,合众人之力,才能保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走向成功。而把如此众多的人才最在效地组织在一起,并且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皮埃尔·杜邦慧眼识珠,非常明智地将约翰·拉斯科布网罗进杜邦的人才宝库,并且给他提供充分发挥其才能的机会,使他心甘情愿地一直追随着皮埃尔,为杜邦公司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拉斯科布来自法兰西,长得矮矮胖胖,看上去很普通。一次偶然的机会,皮埃尔·杜邦结识了他,通过交谈,发现他头脑清楚,思维敏捷,分析问题有条有理,而且能说会道,很适合做公关工作,于是皮埃尔请拉斯科布但任自己的私人秘书。当拉斯科布显示出外理财政问题的才能时,皮埃尔马上用其所长,提升他为得克萨斯州有轨电车轨道公司的财物主管,不久又将之晋升为杜邦公司的财物主管。

当杜邦公司买下通用公司后,拉斯科布随着皮埃尔从杜邦公司来到通用汽车公司,在董事会执行委员会工作,并任该公司的财物委员会主席。这一职务为他进一步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从而使他成为美国证券市场上引人注目的人物。拉斯科布协助皮埃尔创建了杜邦证券经营公司、通用汽车承兑公司,为杜邦染指金融界,进一步向金融寡头发展立了大功。后来他还担任皮埃尔的银行家信托公司、克蒂斯航空公司以及密苏里太平洋铁路公司的董事。1928年,《美国评论之评论》杂志将拉斯科布称为“杜邦公司的金融天才”,又称其为“华尔街的奇才”。

就是这位奇才,1928年出任艾尔·史密斯竞选运动的主持人,并且担任了民主党全国主席,被称为“民主党的救星”,在整个美国的社会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皮埃尔·杜邦这样善于发现人才、善于使用人才的“伯乐”,拉斯科布恐怕难以有如此大的发展。

评析

知贤不用,国不祥。

鉴古察今,贤才对于国家来说,就像利器对于高明的工匠,绳墨对于灵巧的木匠一样必不可少。如果缺乏贤才,就不能使国家得到治理。国家缺乏贤能之才,如同风凰缺少翅膀,而想直上云霄,背负青天一样,终究是不可能办得到的。如果国家启用众多贤才,就如同乘上造父驾驶的马车,搭坐越人制作的舟船。自己不费力就可以到达千里之外,脚不行走而能到达蓬莱岛。不仅治国如此,在商业经营中也同样如此。杜邦慧眼识珠,非常明智地将约翰·拉斯科布网罗进杜邦的人才宝库,并向他提供充分发挥其才能的机会。最终使杜邦公司成为世界上最一流的企业。

7.任人唯贤,齐桓公不计私仇

战国时,齐国的齐襄公有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两个弟弟,他们各有一个很有才能的老师。齐襄公十分荒淫,公子纠便随老师管仲去鲁国避难,公子小白则跟老师鲍叔牙去了莒国。

后来,齐襄公在内乱中被杀,大臣们派人到鲁国去接公子纠回国当国君。鲁庄公亲自带兵护送公子纠回国。公子纠的老师管仲担心公子小白抢先回国夺取君位,因为公子小白所在的莒国离齐国较近,他得到鲁庄公同意,先带了一批人马去拦截公子小白。

管仲带人赶到即墨附近时,果然发现公子小白正往齐国去。管仲上前劝说公子小白别回去,但小白听不进去,管仲便向小白偷射了一箭。小白立刻倒下,管仲以为他死了,于是不慌不忙地回去护送公子纠返齐。

然而,公子小白没有死,鲍叔牙救了他,并赶在公子纠之前回到了齐国,说服大臣立公子小白为国君,即齐桓公。

公子纠在鲁国军队护送下赶到齐国时,齐、鲁两国打了起来,结果鲁军大败。鲁庄公被迫同意齐国的要求,逼死公子纠,把管仲抓起来。但齐国提出,管仲射过齐桓公一箭,要报一箭之仇,将他押送回齐国,由齐桓公亲自处置。鲁庄公只得同意。

在被押往齐国的路途中,管仲吃了不少苦头。到了绮乌时,管仲去向那里的官员要饭吃。一位官员跪着把饭端给管仲,十分恭敬地等他把饭吃完,然后问道:“要是您回到齐国没有被杀而受到重用,将来怎么报答我?”

管仲回答说:“如果我真的受到重用,我要任用贤明有才能的人,奖赏有功的人。我能拿什么来报答你呢?”那位官员听了这些话,心里很不满意。

管仲被押到齐国后,没想到受到鲍叔牙的亲自迎接,而齐桓公不仅没有报一箭之仇,反而让管仲当上了相国。鲍叔牙则甘愿作管仲的副手,因为鲍叔牙知道管仲的才能远在自己之上,才说服了齐桓公这样做。

评析

对统治者和领导人来说,用人毫无疑问是个至关重要的大问题。真正的用人之谋,惟一的标准,理所应当是才能和德行。只要是真正想干点事,而不是尸位素餐和混日子,就必须遵循这一原则。

要任用贤明有才的人,需要宽阔的胸襟和气度。鼠肚鸡肠,容不得异己的人,迟早成不了大气候,下场也好不了。

任用贤明有才的人,还得要有工夫和时间来进行考察。听其言,观其行,然后再决定取舍。“是马是骡牵出来遛遛,”话虽不高雅,却包含用人的至深道理。

任用贤明有才的人,也要对他们给予充分的信任。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是用人的一个起码准则。既用又疑,不但自己揣上一桩心病,也使被用的人离心离德,身在曹营心在汉,说不定还会在关键时刻反戈一击,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