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名著经典智慧故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权力场谋略典故

权者,谋也。任何权力,都可以谋图之,以谋御之,以谋固之。

权谋之计,集谋略之大成,是人类谋略的顶峰和最高境界。

纵观古今中外之权力场,大谋与小谋过招,奇谋与正谋较量,智谋与诡谋比拼,阳谋与阴谋角逐。权力在谋略的操纵摆布下,或易如反掌,或收放自如,或刀光剑影,或行之有道。权与谋成了不离不弃的孪生兄弟、难解难分的生死冤家。

有人将权力场比做谋略的课堂与考场,在这里无谋之人也会学有所成,日有长进。也有人把权力场喻为谋者的舞台和赛场,在这里多谋之士肯定如鱼得水,崭露头角:有计上心来者得宠于朝;有灵通百变者大权在握;有老谋深算者玩权术于股掌;有足智多谋者挟天子令诸侯……

权力场上汇天下之奇谋,集古今之韬略。谋权,过桥抽板、韬光养晦;掌权,恩威并施,宽猛相济;固权,见风使舵,左右逢源。无数个谋略典故演绎了腥风血雨、千古绝唱、权力场上的谋略传奇。

试看古今掌权者,尽是运筹谋略人。

谋权:潜机图谋

权力,是官场所有投身政治、踏入仕途的人毕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官场中的权力,无谋者不可能染指,少谋者会得而复失,惟有精通谋略之人方可牢牢把握。权力已成为谋略的化身、成功的标志。

成功始于奋斗,掌权先须谋权。如何谋取权力?尽管朝代不同,身份不同,但所有的人都知晓这个道理:权力绝不会主动降临到你的头上,不去谋,何来权!

1.百忍成金,谋权复国勾践尝粪便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为了报复越国的杀父之仇,遂兴兵伐越,梅山一战,吴军大获全胜,越国几乎是全军覆没。面临着国破家亡的绝境,越王勾践与大臣文种、范蠡经过一番谋划之后,决定亲自携了妻子到吴国为人质,臣事夫差。

夫差不顾大臣伍子胥的反对,接受了勾践的请求,就在死于越国之手的先父阖闾的墓旁,建了一所简陋的石头房子,将勾践夫妇贬居其中,并命他们去掉衣冠,蓬头垢面,衣着奴隶的服装,替他养马。每当夫差出游之时,勾践还得执着马鞭步行在一旁服侍,吴国百姓对他指指点点地议论道:“这个人便是原来的越国之君呵!”勾践只有忍辱含垢,低首无言。平时勾践还得砍柴汲水,夫人作饭洗衣,这一对国君夫妇,俨然奴隶一般。

为了不致引起夫差的猜忌以招来不测之祸,勾践还不得不想方设法谄颜媚态去巴结夫差。一次夫差病了,勾践请求入宫问疾探病。其时夫差正要腹泻,便令勾践暂避一下。勾践道:“贱臣过去曾从师学医,能观人粪便,便知病情的轻重。”

待夫差泻毕,侍从将便桶抬出室外,勾践跟了出来,揭开桶盖,伸手取了一块大便,跪下来放在口中细细品尝,在场的人无不掩鼻皱眉。勾践品尝之后却面有喜色,入室向夫差祝贺道:“贱臣拜贺大王,大王的病不日当可痊愈了!”

夫差问:“你怎么知道?”

勾践说:“贱臣曾听医师说,粪者,谷味也,体健其味重,体病其昧轻,贱臣尝大王之粪,其味既酸且苦,因此知之。”

夫差听后,大为感动,叹道:“我的大臣,我的太子都不能这样作,勾践才是真正爱我的呀!”

于是,他决定释放勾践夫妇回国。

勾践回国以后,发愤图强,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国力大振,公元前475年,便倾全国之力,进攻吴国。夫差大败,请求世世代代为越国附庸,勾践不允,迫使夫差自杀。

评析

一个有着传奇般政治经历的当权者,在谈到他在权力斗争中屡仆屡起的经验时,只说了简单的两个字:忍耐。

这不只是个人的经验之谈,也是一种极其宝贵的政治品格。权力斗争,变幻莫测,今日雄踞高位,号令天下,明日囚处陋室,听命于人,这样的事情,在权力场上是屡见不鲜的。那种达则意气凌人,穷则灰心绝望的人,十个有十个会在权力斗争的风波中被淘汰;只有那种处变不惊,善于忍耐的人,才有可能获得最后的胜利。

忍耐不是听天由命,逆来顺受,那是“忍受”,是弱者的人生哲学。忍耐是以坚强的意志,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而等待时机。它与“忍受”最大的不同之处是有所行动,有所作为。这种行动、作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暗中积蓄力量,一是伪装表面的行为,这后者,也即是所谓的“诈”。

勾践可以说是最了不起的善于忍耐者。从一国之君而沦为执役之奴,没有非凡的忍耐力,是承受不了这巨大的地位反差的;经羞辱而不怒,甚至自我作践,尝人粪便,没有巨大的忍耐力,是承受不了这么巨大的精神折磨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没有巨大的忍耐力,是经受不了这么漫长的岁月考验的。然而,勾践都忍耐下来了。正因为他有非凡的忍耐力,才最终成就了非凡的事业,复国雪耻,夺回了丧失的权力。

2.韬光养晦,司马懿装病夺权

司马懿装病夺权是一则有名的故事,目的在于迷惑对方,使其放松戒备,然后暗中图事,一俟机会成熟,便原形毕露。这一招很灵!

魏明帝时,曹爽和司马懿同执朝政。司马懿被升做太傅,其实是明升暗降,军政大权落入曹爽家族。司马懿见此情景,便假装生病,闲居家中等待时机。

曹爽骄横专权,不可一世,唯独担心司马氏。正值李胜升任青州刺史,曹爽便叫他去司马府辞行,实为探听虚实。司马懿明析实情,就摘掉帽子,散开头发,拥被坐在床上,假装重病,然后请李胜入见。

李胜拜见过后,说:“一向不见太傅,谁想病到这般。现在小子调做青州刺史,特来向太傅辞行。”

司马懿佯答:“并州靠近北方,务必要小心啊!”

李胜说:“我是往青州,不是并州!”

司马懿笑着说:“你从并州来的?”

李胜大声说:“是山东的青州!”

司马懿笑了起来:“是青州来的?”

李胜心想:这老头儿怎么病得这般厉害?都聋了。

“拿笔来!”李胜吩咐,并写了字给他看。

司马懿看了才明白,笑着说:“我不想耳都病聋了!”手指指口,侍女即给他喝汤,他用口去饮,又泻了满床,司马懿对李胜说:“我不行了,可我的两个孩子又不成才,望先生训导他们,如果见了曹大将军,千万请他照顾!”说完又倒在床上,喘息起来。

李胜拜辞回去,将情况报告给曹爽,曹爽大喜,说:“此老若死,我就可以放心了。”

从此对司马懿不加防范。

司马懿见李胜走了,就起身告诉两个儿子说:“从此曹爽对我真的放心了,只等他出城打猎的时候,再给点利害让他尝尝。”

不久,曹爽护驾,陪同明帝拜谒祖先。司马懿立即召集昔日的部下,率领家将,占领了武器库,威胁太后,削除曹爽羽翼,然后又骗曹爽,说只要交出兵权,并不加害他。等局势稳定了,就把曹爽及其党羽统统处斩,掌握了魏朝军政大权。

评析

谋权之术下者以力夺取,中者徐后图之,上者韬光养晦,匿壮显弱,一俟时机成熟,快速下手,水到渠成。韬光养晦,“匿壮显弱”,需要很大的忍耐力,争强好胜者是绝对做不到的。这要先丢脸、先失败,经过一番痛苦的忍耐,而达到最后谋权的成功。

3.择主而从,范睢茅厕逃生当相国

范睢,战国时期政治舞台上一位十分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而他的走上政治舞台却是历经坎坷。

他原事魏国人,早年有意效力于魏王,由于出身贫贱,无缘直达魏王,便投靠在中大夫须贾的门下。

有一年,他随须贾出使齐国,齐襄王知范睢之贤,馈以重金及牛酒等物,范睢辞谢没有接受。须贾得知此事后,以为范睢一定向齐国泄露了魏国的秘密,非常生气,回国以后,便将此事报告了魏的相国魏齐。魏齐不问青红皂白,令人将范睢一阵毒打,直打得范睢肋断齿落,范睢装死,被用破席卷裹,丢弃在茅厕中。须贾目睹了这一幕,却不置一词,还随同那些醉酒的宾客一起至厕中,往范睢的身上撒尿。

范睢待众人走后,从破席中伸出头对看守茅厕的人说:“公公若能将我救出,我以后定当重谢公公。”守厕人便去请求魏齐允许将厕中的尸体运出。喝得醉熏熏的魏齐答应了。范睢算是逃出了条活命。

范睢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秦国都城咸阳,并改名换姓为张禄。此时的秦国正是秦昭王当政,而实际上控制大权的,却是秦昭王之母宣太后以及宣太后之弟穰侯、华阳君和她的另外两个儿子泾阳君、高陵君。这些人以国谋私,内政外交政策多有失误,秦昭王完全被蒙在鼓里,形同傀儡。

但范睢看出,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大舞台上,秦国是最具实力的国家,秦昭王也不是一个无所作为的国君,他更相信,在这里,他的抱负一定能够得以施展,于是,他几经周折,终于见到了秦昭王。他以其出色的辩才,向昭王指出秦国政策的失误,他本人的孤立无权的地位,并提出了自己内政外交一系列主张。

秦昭王悚然而惊,立即采取果断措施,废太后,驱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四人于关外,将大权收归己有,并拜范睢为相。

范睢所提出的外交政策,便是闻名于后世的“远交近攻”,而他所要进攻的第一个目标,便是他的故国魏国。

魏国大恐,派出了使臣来向秦求和,这个使臣,便是范睢原来的主人须贾。不过,须贾只知道秦的相国叫张禄,而不知就是范睢,他还以为范睢早已死了哩。

范睢得知须贾之来,便换了一身破旧衣服,也不带随从,独自一人来到须贾的住处。须贾一见大惊,问道:“范叔别来还好吗?”范睢道:“勉强活着吧!”须贾又问:“范叔想游说于秦国吗?”范睢道:“没有。我自得罪魏的相国以后,逃亡至此,哪里还敢游说。”须贾问:“你现在干什么呢?”范睢道:“给别人帮工。”须贾不由起了一丝怜悯之情,便留下范睢吃饭,说道:“没想到范叔贫寒至此!”同时送给他一件丝袍。

席间,须贾问:“秦的相国张君,你认识吗?我听说如今天下之事,皆取决于这位张相国,我此行的成败也取决于他,你有什么朋友与这位相国认识吗?”范睢道:“我的主人同他很熟,我倒也见过他,我可以设法让你见到相国。”须贾说:“我的马病了,车轴也断了,没有大车驷马,我可是不能出门。”范睢说:“我可以向我家主人借一辆车。”

第二天,范睢赶来一辆驷马大车,并亲自当驭手,将须贾送往相国府。进入相府时,所有的人都避开,须贾觉得十分奇怪。到了相府大堂前,范睢说:“你等一下,我先进去替你通报一声。”

须贾在门外等了好久,也不见有人出来,便向守门人道:“这位范先生怎么这么半天也不出来?”守门人说:“没有什么范先生。”须贾说:“就是刚才拉我进来的那个人呀!”守门人说:“那是张相国。”

须贾大惊失色,明白自己上当了,于是脱衣袒背,一副罪人的打扮,请守门人带他进去请罪。范睢雄踞堂上,身旁侍从如云。须贾膝行至范睢座前,叩头道:“小人没能料到大人能致身于如此的高位,小人从此再也不敢称自己是读书有识之士,再也不敢与闻天下之事。小人有必死之罪,请将我放逐到荒远之地,是死是活都由大人安排!”范睢问:“你有几罪?”须贾说:“小人之罪多于小人之发。”范睢道:“你有三大罪:我生于魏,长于魏,至今祖先坟茔还在魏,我心向魏国,而你却诬我心向齐国,并诬告于魏齐,这是你的第一大罪。当魏齐在厕中羞辱我时,你不加阻止,这是你的第二大罪。不只如此,你还乘醉向我身上撒尿,这是你的第三大罪。我今天之所以不处死你,是因为你昨天送了我一件丝袍,看来你还没忘旧情,我可以放你回去,不过你替我转告魏王,赶快将魏齐的脑袋送来!要不然,我就要发兵血洗魏都大梁城!”

此时的秦国,威行天下,无人敢与争锋;此时的范睢,位高权重,言出令随。魏齐吓得仓惶出逃,可赵、楚等国,畏于秦国的兵威,谁也不敢收留他,魏齐终于被迫自杀。

评析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择主”之风最为盛行的时代,那时候,人们并没有什么爱国观念,“朝秦暮楚”是一种十分正常的现象,当时的有才有识之士,没有一个不在择,而当时在政治舞台上风云一时的人物,如商鞅、苏秦、张仪、乐毅、李斯等人,无不是经过“择主”之后,才得以大展身手,显功业于当时,垂名声于身后。

择主方式,最为理想的即君臣之间志同道合。不过,就臣下一方而言,这种选择也带有很大的依附性,因为,你尽可以选择,而用与不用的主动权始终操纵在君王的手中;而且一旦你所择的那个主从权力的顶峰上消失(或死亡,或失势),你从他那里分得的那一杯权力之羹也即行枯竭,你自己也可能身败名灭。这说明在权力场上,真正的选择自由是从来也不存在的。

古人有一句话:“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从。”对作为臣下的人来说,谋取权力的学问,就在这一个“择”字上。

4.制造舆论,王莽篡权自诩“功德”

在中国历代夺权、谋权者中,王莽是一个最善于制造舆论的人,而其造舆论的一个最重要的手段,便是暗示,鼓励大臣上书,为他歌功颂德。

例如,分明是他花钱托请人买了一对白雉来献,便有群臣上书,称他有安定宗庙社稷之勋功,于是,他被封为安汉公。

例如,分明是他想将自己的女儿嫁给皇帝为皇后,却先奏请广选历代圣贤公侯之女,等到众多女子名单都报了上来,他唯恐自己女儿德才貌均不如人,不能入选,会便宜了别人,便威胁要将自己女儿的名字撤下,口头上却说自己德望还不够高,自己女儿才德低下,不配与别人的女儿一同入宫。于是,引得一般庶民、书生、百姓纷纷伏阙上书,说安汉公的女儿不作皇后,还有哪个女子配作皇后。王莽这一番假推假让,不只把舆论造足了,还获得了巨大的物质利益,增加了两万五千六百顷的封地,二万斤黄金、二万万钱的聘礼。

不过,在此以前所造的舆论,虽然高潮时起,声势不弱,但大都缘事而发,不免有点零敲碎打的性质,等到他准备篡汉自代时,便需要有一种更全面的、更系统的、更有理论深度的舆论了。于是,有一个叫陈崇的人,上了一封洋洋数千言的奏书,大肆称颂王莽的功德。奏书一开始,采用排比的段式将王莽的功德归纳为十二个方面,如“贫而乐、富而好礼”,刚正不阿、不畏强权,“深执谦退、推诚让位”,去奸除恶、功追周公……等等等等。总之,“此皆上世之所鲜,禹稷之所难,而公包其始终,一以贯之,可谓备英!”是古今第一完人。结论是,有非常之功,当有非常之报。于是,以莽代汉的结论也就呼之欲出了。王莽篡权成功,取代汉帝,国号为“新”。

如果纯粹从文章学的角度而言,这份奏书的确是一篇好文章。开头十二段,每一段列举王莽功德的一个方面,又都以“公之谓也”作结语,写得条贯分明,气势磅礴;但又不限于罗列事实,又以古人事迹作类比,以圣贤之言为依据。有了这样一个丰富、坚实而有力的铺垫,最后的结论自然水到渠成,极具逻辑说服力。

一个政治家,能将舆论造到这种程度,也可谓“上世之所鲜,禹稷之所难”了。

评析

“舆论”一词,原意是公众的言论。既然如此,舆论当在众人之口,在众人之心,舆论是“造”不出来的,凡是造出来的舆论,都不是真舆论,都是假舆论,是制造者个人或小集团的别有用心和心怀叵测。

但古往今来的谋权者、夺权者,又都那么热衷于制造舆论,并在制造之后,成功地谋权到手。可见,制造舆论是谋略的手段和表现,是成为其谋权、夺权整个过程中决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5.谄谀媚上,严嵩终于位及宰相

严嵩,字惟中,号介溪,分宜(今江西分宜)人。生于宪宗成化十六年(1480年),卒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明代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由庶吉士授编修。正德(1506—1521年)末为南京翰林院国子祭酒。嘉靖(1522—1566年)时,受到世宗皇帝朱厚璁的宠信,在内阁二十年,专擅国事,贪鄙奸横,是明代有名的奸臣。

严嵩并无特殊才干,惟能谄谀媚上,以图高官厚禄。嘉靖七年(1528年),严嵩为礼部右侍郎,奉世宗命祭告显陵(世宗生父陵地,在今湖北钟祥附近)。事后,严嵩向世宗献媚说:“臣恭上宝册和奉安神床时,应时雨止。又产石地枣阳(今湖北枣阳),有许多鹳鸟绕集;碑运入汉江(今湖北汉水),河流突然水涨。这些都是上天眷爱之意,请命辅臣撰文刻石予以记载”。世宗听后十分欢喜。不久,严嵩便改任吏部左侍郎,后又升南京礼部尚书,继改为吏部。世宗朱厚璁是武宗皇帝朱厚照的堂弟,封国在湖广安陆(今湖北安陆)。武宗朱厚照没有儿子,死后由皇太后和内阁首辅杨廷和定策,以遗诏的名义由朱厚璁弟继兄嗣皇帝位。

世宗朱厚璁登上皇帝位后,即追尊生父兴献王朱祐杭为兴献帝。嘉靖十七年(1538年),世宗朱厚璁又准备将兴献帝庙号追尊为睿宗,并将神主入太庙,跻在武宗朱厚照之上。开始,严嵩与群臣一起表示反对,世宗朱厚璁很不高兴,著《明堂或问》给众廷臣们看,意在责问群臣。同时,将力言不可之吏部侍郎唐胄下狱。严嵩见此情势,惊恐不已,尽改前说,并精心筹划兴献帝朱祐杭神主入太庙礼仪。礼成后,深合世宗朱厚璁心意,得到了金帛等物的赏赐。从此,严嵩越加钻务巧言媚上,阿谀逢迎。世宗朱厚璁追尊太祖朱元璋高皇帝谥号时,大学士夏言、顾鼎臣等奏称见五色吉祥云,严嵩便奏请皇上受群臣贺拜,并仗着历年学问,撰著了《庆云赋》及《大礼告成颂》阿谀皇上。世宗朱厚璁读后大喜。次年,严嵩便晋升为太子太保,赏赐也与辅臣(内阁大臣)同等对待。明代冠制,皇帝与皇太子是用乌纱折上巾,即唐朝所称翼善冠。世宗朱厚璁崇尚道教,不戴翼善冠而戴香叶巾冠,并将五顶香叶巾冠赐夏言、严嵩等大臣。夏言认为这种香叶巾不是大臣应戴之冠,有违祖制而不戴。但严嵩却不放过这一逢迎皇上的机会,他在世宗朱厚璁召见时不仅头戴香叶巾冠,而且还特地用轻纱笼住以示郑重。世宗朱厚璁见状,越喜严嵩而渐嫌夏言。阴险的严嵩趁机在世宗朱厚璁面前谗言夏言傲慢犯上,世宗朱厚璁勃然大怒,当即罢了夏言的大学士职。而严嵩也就在这一年(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八月,补了夏言去职后的空缺,以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参予机务,开始掌握内阁重权。当时,严嵩已六十余岁,但精神溢发,不亚少壮,朝夕在西苑侍奉世宗朱厚璁,越发得到世宗朱厚璁的宠眷,不久,又晋升为太子太傅。

评析

中国封建社会皇帝独揽大权的体制,决定了大臣逢迎谄媚、取得皇帝欢心,对其晋升的重要性。严嵩并无特殊才能,唯谄媚有术,曲尽其情,以顺皇帝之意,结果赢得皇帝宠爱,受到重用,位及宰相,权倾一时。在谋权这方面,严嵩可谓登峰造极了。

6.谦恭礼让,韦玄成名利双收

韦玄成,字少翁,西汉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其父韦贤是当时大儒,宣帝时,曾任丞相。韦玄成因门荫为郎官,少好学,继承了父亲的学术。他为人谦虚,特别敬重读书人。行走路途,遇见有知识有学问的人步行,他就停下自己的车马,或与之一起步行,或用车来载送他们。这成了他的一条不成文的规则。平素待人接物时,他特别敬重那些贫贱者,因此名闻遐迩,口碑甚好。因为好学,通经书,他先被朝廷任命为谏大夫,不久,又迁升大河(今山东东平县)都尉。

韦玄成兄弟四人,长兄韦方山,已经过世;二兄韦弘,三兄韦舜。父韦贤年老有病,想要立韦弘为爵位继承人。韦弘任太常丞,掌管宗庙及陵邑诸事,为政烦扰,有不少过失不当之处。韦贤早就担心他犯罪被责影响爵位的传承,所以,曾让他托病辞官。韦弘不听。等到韦贤病重,而韦弘正好因为宗庙陵邑之事而获罪,被关在狱中,案件尚未审理清楚。家人问韦贤立谁为爵位继承人,韦贤心中怀愤,竟不肯言。韦贤的门生博士义倩等与族人商议,假托韦贤之意,上书请求以韦玄成袭韦贤爵位。韦贤死时,韦玄成正居官在外。闻到丧讣的同时,也听到了袭爵位的消息。韦玄成一来深知以自己为继承人并非父亲的意愿,二来心怀礼让,暗思上有二兄,自己不该越次嗣封,决意拒之。于是假作痴颠,胡言乱语,哭笑无常,甚至在床上大小便。宣帝传召他入长安,葬父然后袭爵,他仍佯狂不理。大鸿胪以此奏明,朝廷令丞相御史查证。因为韦玄成素有声望,士大夫都怀疑他是佯作病狂,欲让爵位给兄长。具体办理此事的丞相御史写信给韦玄成,说:“古之辞让,并有文义可观,方能留名于后世。现在您故作狂痴,损坏形貌,蒙受耻辱,使自己的光彩暗淡掩抑,您所能期冀的名声太小了!我向来是愚昧浅陋的,备位于宰相执事官员,希望能得知真实情况。不然,我担心会损伤您的高洁而使我得小人之名呢!”玄成有一友人,也上书给皇帝说:“明王圣主贵以礼让为国,因此应该优待韦玄成,不要强迫他改变志节。应该使他这么有德之人,能自安于衡门之下。”接着,丞相御史上章弹劾韦玄成,指出他实未曾病。皇帝已知玄成之意,下诏令丞相御史不要追究,带领玄成入见就是。韦玄成无法,只好应诏诣阙。皇帝迫令袭爵,韦玄成见实在不能再推却,不得已受爵。宣帝因韦玄成风节可观,任命他为河南太守;并令其兄韦弘为太山都尉,后升任东海太守。结果,韦玄成既得袭爵,又得让位贤名,传为一段佳话。

评析

谦恭礼让之法,行之当出于真诚,方有打动人心的功效和力量。韦玄成因不想袭父爵位,佯狂礼让,虽行之粗俗,但出于真诚,自有为其真态谦让所感动者助之以得。结果,韦玄成之谦让,使自己既承袭爵位,又得让贤之名,同时也惠及其兄,使其兄官职也得以晋升。既显示了智谋,又得到了实惠。

固权:深谋远虑

谋权为其掌权,掌权希望固权。

无论古今,权力更替如生老病死,都是其自然规律。希冀权力平安伴随自己终身,何其难也。但也有人做得到,他们的固权之谋显然已是炉火纯青;或以欲擒故纵而整饬内政,或以善窥上意而得宠弄权,或随风转舵,察颜观色,或自掩其才,好恶由人。

固权不可用强逞一时之快,不可退让求一刻之安。须恩威并施,须韬光养晦,须左右逢源,须天地人和。有此之谋,权力与你如影相随,安如磐石。

1.欲擒故纵,晋悼公整饬内政图霸业

晋厉公从鄢陵回来后,打算铲除周围的所有大夫,另立宠信之人于左右。这便激起了近臣们的不满。公元前573年春季,栾书和荀偃派程滑杀了晋厉公。随后,又派荀罃、士鲂到周王室的京城迎接公子周回来作君主。

公子周当时才14岁,虽然很年轻,但却很有政治头脑。他有一位哥哥,是个白痴,连豆子和麦子都分不清。因此,他知道肯定不会立其哥哥为国君,国君之位,非他莫属。但是,他却装出一副很不情愿当君主的样子。当晋国大夫们到清原去欢迎他时,他当即对大夫们说:“我并没有想到要做国君,现在既然到了这一步,恐怕也是天意的安排。人们要求拥立国君,就是为了让他发号施令。如果立他为君而又不听从他的命令,那么要他有什么用呢?你们诸位今天要想立我也可以,不想立我也可以,恭敬而又听从君命,那就是神灵所赐的福气了。”接着,他要求众大夫当场表明态度。大夫们都表示听从他的命令。于是,公子周在武公庙里接受了群臣的朝贺,正式当上了国君,即晋悼公。

晋悼公一上台,便开始整饬内政。任命魏相、士舫、魏赵武为卿,荀家、荀会、栾书、韩无忌为公族大夫,让他们教育卿的子弟知道恭敬、节俭、孝顺、友爱。任命士渥为太傅,负责修订士会制定的兵法,任命贾辛为司空,负责修订士会制定的法令。由弁纠驾车,掌马之官也归他管辖,让他教育御者要懂得礼仪。荀宾担任车右,所有的车右都归他管理,让他教育勇士们要及时效力。各军主帅和副帅没有固定的御者,设有专门军官统管此事。任命祁奚为中军尉,羊舌赤为副职,任命魏绛为司马,张老为侯奄之官。任命铎遏寇为上军尉,籍偃为司马,让他训练步兵和车兵,做到步调一致,听从命令。任命程郑为乘马御之官,六种马官归他管辖,让他教育马官懂得礼仪。

由于悼公在即位之前向群臣打了招呼,同时,任命的也都是才能称职、德行称佳的人,从而上下一心,得到民众的拥护,为悼公“复霸”打下了基础。

评析

晋悼公犹抱琵琶半遮面,运用半推半就的谋略,其用意有二:一是试探一下众大夫是不是真正拥戴他,如果并非真心,也好及时刹车,免得以后不好下台;二是以此计套牢群臣,既然是你们大家拥戴我当国君的,并且表示愿意听从我的命令,那么,我上台后,就要服从我的命令,唯命是从而不得违抗。悼公的这一谋略,作为当权者,无论是今天哪个行业、哪个领域的掌权领导,都可以引以为鉴而用于巩固自己的当权地位。

2.随风转舵,改朝换代始终走红

叔孙通以制定了朝见帝王的礼仪而大受汉高祖刘邦的赏识,成为西汉开国初期一位引人注目的角色,《汉书》还专门给他立了一篇传记。

其实,他的崭露头角开始于秦朝,早在秦始皇时期,他便以博士的头衔为秦王朝效力了。秦始皇在搞焚书坑儒,坑的就是这些有博士头衔的人,当时坑的人数多达四百六十余人,而叔孙通居然能幸免于难,真不知他用的什么手段讨好了秦始皇。

到了秦二世时代,陈胜、吴广农民起义,二世皇帝召来了一帮博士儒生询问对策:“南方有一些戌卒攻城夺地,你们看该怎么办呀!”

有三十余名博士纷纷进言道:“臣民不允许聚众闹事,聚众闹事就是造反,就是不可饶恕的死罪,请陛下立即发兵击讨!”

偏偏秦二世采取驼鸟政策,不肯承认老百姓会起兵反对他,一听这话脸色都变了,一副怒气冲冲的样子。叔孙通明白了秦二世的心思,立刻上前说道:“他们说的都不对。现在天下一家,郡县的城墙、关卡早已摧毁,兵器也早已收缴销熔,向天下百姓表示永远不再用武。而且上有英明的国君,下有严格的法令,官吏们人人恪尽职守,四方百姓心向朝廷,怎么会有造反的人?南方那些戌卒不过是些鼠窃狗盗的小偷小摸,何足挂齿,当地的官员早已将他们拘捕杀戮,根本不必大惊小怪!”

他这番话果然讨得秦二世的欢心,结果,那些说是造反的博士们都被送交司法部门审讯,而叔孙通却得到了二十匹布帛,一身衣服的赏赐,并将他的官职升了一级。

等到叔孙通返回住所,那些博士们责问他道:“你怎么那么会巴结讨好?”

叔孙通说:“你们太不聪明了,我也险些不免于虎口!”

其实,他已清楚地看出了秦国即将灭亡的形势,当夜便逃出秦都咸阳,投奔陈胜、吴广的队伍去了。陈胜、吴广失败以后,他先后又归顺过项梁、义帝、项羽,最后项羽失败,他投降了刘邦。

刘邦这个人不喜欢读书人,叔孙通为了迎合刘邦,脱掉了自己儒生的服装,特意换上一身刘邦故乡通行的短衣短衫,果然赢得了刘邦的好感。

当他投降刘邦时,有一百多名学生随他而来,可他并不向刘邦推荐,而他所推荐的,全是一些不怕死、敢拼命的壮士,学生们不免有了怨言:“我们追随先生多年,又同先生一起降汉,先生不推荐我们,专推荐一些善于拿刀动剑的人物,真不知他是怎么想的!”

叔孙通说:“刘邦现在正是打江山的时候,自然需要一些能够冲锋陷阵的人,你们能打仗吗?你们别着急,且耐心等待,我不会忘了你们!”

当刘邦当上皇帝以后,那些故旧部下全不懂得一点君臣大礼,有时在朝堂上,也争功斗能,饮酒狂呼,甚至拔剑相向,刘邦显得很不耐烦,这一点让叔孙通看出来了,他便趁机建议制定一套大臣朝见皇帝的礼仪。刘邦自然同意。

这样一来,他的那班弟子都派上了用场,同时他还特地到礼仪之邦的鲁地,去征召一批懂得朝廷大典的人。有两个读书人不愿意来,当面指责他道:“你踏上仕途以来,前前后后服侍了十几个主子,都是以阿谀奉承而得到贵宠。现在天下刚刚安定下来,百姓死者还没得到安葬,伤者还未得到治疗,国家百废待兴,你却一门心思去搞那远不是当务之急的礼仪。你的作为完全不符合古人设置礼仪的初衷,我不会跟你一块去的,你赶快走开,别玷污我!”

叔孙通一点也不生气,反而讥笑道:“真是一个腐儒,完全不懂得适应时局的变化!”

由于他的那一套礼仪极大地提高了皇帝的尊严,使得刘邦十分开心,高兴地说:“我今日才体验到当皇帝的尊贵了!”

于是叔孙通加官晋级,一次便得到五百金的赐赏,成为朝廷近臣,一直到汉惠帝还恩宠不衰。

评析

树欲静而风不止,叔孙通能历经两朝四帝而独善其身,独得其宠,证明这颗树在风中老而弥坚,颇具谋略。随风转舵只此一招足以让后人折服。其实能够如此是极不容易的,随风先要望风、观风、辨风、听风。无智者则对风向不可能准确预测并跟随。转舵则要及时、适时,力道和走向都恰到好处,无谋者肯定不可能驾熟就轻。随风转舵是保身安命的良策,是用权固权的良谋。

3.善窥上意,封伦得宠两朝弄权

封伦本来是隋朝的大臣,隋朝立国不久,随文帝命令宰相杨素负责修建宫殿,杨素任命封伦为土木监,将整个工程全交给他主持,他不惜民力,穷奢极侈,将一所宫殿修得豪华无比。那个一向以节俭自我标榜的隋文帝一见不由大怒,骂道:“杨素这老东西存心不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将宫殿修建得这么华丽,这不是让老百姓骂我吗?”

杨素害怕因这件事而丢了乌纱帽,忙向封伦商量对策,封伦却胸有成竹地安慰杨素道:“宰相别着急,等皇后一来,必定会对你大加褒奖。”

第二天,杨素被召入新宫殿,皇后独孤氏果然夸赞他道:“宰相知道我们夫妻年纪大了,也没什么开心的事了,所以下工夫将这所宫殿装饰了一番,这种孝心真令我感动!”

封伦的话果然应验了。杨素对他料事如神很觉惊异,从宫里回来后便问他:“你怎么会估计到这一点?”

封伦不慌不忙地说:“皇上自然是天性节俭,所以一见这宫殿便会发脾气,可他事事处处总听皇后的,皇后是个妇道人家,什么事都贪图个华贵漂亮,只要皇后一喜欢,皇帝的意见也必然会改变,所以我估计不会出问题。”

杨素也算得上是个老谋深算的人物了,对此也不能不叹服道:“揣摩之才,不是我所能比得上的!”从此对封伦另眼看待,并多次指着宰相的交椅说:“封郎必定会占据我这个位置!”

可还没等封伦爬上宰相的位,隋朝便灭亡了,他归顺了唐朝,他又要揣摩新的主子了。有一次,他随唐高祖李渊出游,途经秦始皇的墓地,这座连绵数十里、地上地下建筑极为宏伟,墓中随葬珍宝极为丰富的著名陵园,经过楚汉战争之后,破坏殆尽,只剩下了残砖碎瓦。李渊不禁十分感慨,对封伦说:“古代帝王,耗尽百姓国家的人力财力,大肆营建陵园,有什么益处!”

封伦一听这话,明白了李渊是不赞同厚葬的了;这个曾以建筑穷奢极侈而自鸣得意的家伙立刻便换了一副面孔,迎合地说:“上行下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风气。自秦汉两朝帝王实行厚葬,朝中百官、黎民百姓竞相仿效。古代坟墓,凡是里面埋藏有众多珍宝的,都很快被人盗掘。若是人死而无知,厚葬全都是白白地浪费;若人死而有知,被人挖掘,难道不痛心吗?”

李渊称赞他说得太好了,对他说:“从今以后,自上至下,全都实行薄葬!”

评析

权力不是永恒的,随着历史的变迁,环境的变化,朝代的更替,任何人想使权力终生陪伴自己,都需要动一番脑筋、施展一番谋略的,善窥上意不失为一种固权之谋。沉浮在权力场上又处于被人统治的地位,就不能有自己的思考自由,发言自由及行动自由,就要察颜观色,喜悲由人,这样才能讨得上峰的青睐,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4.自掩其美,不要表扬自己

曹丕当了皇帝以后,对他的兄弟们十分刻薄,防范也十分严密,虽然这些兄弟都被封为“王”,也都是徒有其名。他们全都被打发到远离首都的封地,不许随便回到首都来;每个人手下只有百十名老兵作为守卫,使他们无法凭借武力作乱;还派了官员来监督他们,有点小错就被上报朝廷,遭到谴责。这些兄弟虽然贵为潢天贵胃,实际上连个平民百姓也不如。

只有北海王曹衮,这人谨慎,勤奋好学,没有任何过错。那些监督他的官员说:“我们奉皇帝的命令来监督大王的行动,有过错的就应当举奏,有善行也应该据实报告。”于是联名写了份报告,称赞曹衮的美好品德。

曹衮一听到这个消息,吓得大惊失色,指责官员们说:“严格要求自己,这是任何人都应该如此的,而你们却报告了朝廷,这岂不是给我增加麻烦吗?如果我真的有什么好品德,朝廷自然会知道,你们这样联名上书,只怕要适得其反了!”

他曾对儿子说:“与其因受到宠爱而遭受灾祸,不如贫贱而无灾无难。”他的生活十分俭朴,并让妃妾们亲自动手纺线织布,如同平民之家一样,因此他得以保全性命。

评析

隋炀帝写过一首《燕歌行》,命大臣们和作,大臣们都故意让他一筹,王胄偏偏要逞才,所和《燕歌行》超过了炀帝的原作,其中“庭草无人随意绿”一句尤为有名,这自然也招起了隋炀帝的妒意,后来王胄被诛时,炀帝幸灾乐祸地问:“你还能吟出‘庭草无人随意绿’那样的诗句吗?”

唐朝的刘希夷,写过一首《代悲白头翁》,其中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甚为其舅父宋之问所喜爱,要求割爱让给自己,刘希夷不肯,硬是被宋之问用土囊活活压死。

才高从来是遭忌的,自掩其才便也是一种有效的自我保全的固权谋略。因为,土堆于岸,水必湍之,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才出于众,人必诽之。

5.调虎离山,武三思排除异己

武三思是武则天的侄子,他凭借武则天的关系,当上了特进和太子宾客。武则天经常到他家中去,对他十分宠信,大加赏赐。

武则天病重时,大臣张柬之等人诛杀了武则天宠信的张氏兄弟,拥立唐中宗李显复位,张柬之当上了宰相,武三思对此极为不满。有人劝张柬之诛杀武三思,但他没有同意。

中宗李显的女儿安乐公主嫁给了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深得武则天和中宗信任的上官婉儿与武三思私通。中宗复位后,韦皇后干预朝政,上官婉儿向韦皇后推荐了武三思,使他受到重用,参与朝政,张柬之受到他的制约。

张柬之发现武三思有野心,多次劝中宗诛杀武氏,中宗不但没有采纳,反而提拔了武三思,并委以重任。

武三思一旦大权在握,就一心想除掉自己的政敌。他多次同韦皇后一起向中宗进谗言,说张柬之和敬晖等五个大臣居功专权,对朝廷政治十分不利,不如将这五个人封为王,罢免他们的官职,这样既夺了他们的权,又使外人觉得皇上善待功臣。

于是,中宗将中书令张柬之封为汉阳王,敬晖封为平阳王,另外三人也封王,免去官职,大权集中在武三思一人手中。

但武三思仍不甘心,又密谋放逐五人。他暗中派人罗列韦皇后的丑行,张榜贴在天津桥,要求中宗废黜韦皇后。中宗见榜后非常气愤,命令御史大夫李承嘉处理这件事。李承嘉是武三思的同谋,他借机向中宗诬告说这事是张柬之等五人干的,他们名义上要求废黜韦皇后,实际上是想篡权。

中宗听后怒不可遏,下令将五人放逐。张柬之被流放到广东罗定,敬晖被流放到海南琼山,其他三人都流放到了边远地方,他们十六岁以上的子女也遭到流放。

肃清了政敌之后,武三思在朝廷中就更加肆无忌惮了。

评析

虎为兽中之王,山林中的主宰,但只有在山林中,它才会威风八面,不可一世,一旦虎落平原,离开山林,天下就不是它的了。调虎出山只要略施小计,便可以谋将它骗出山来:设法激怒它,设法引诱它,还可以设法蒙骗它。凤凰落架不如鸡,虎落平原遭犬欺。一旦离开山林,虎便不成为虎了,有可能付出血的或生命的代价。调虎之人便可为所欲为了。武三思就是这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