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指导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这句口号是在“非典”肆虐的非常时期提出来的,旨在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致,严防死守,最终战胜“非典”,也是号召人民面对疫情,建立起防范的责任感。其实,在关系到国家存亡,民族兴衰的关键时刻,每个公民都应承担起挽救国家、振兴民族的责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是亘古以来的民族精神,应当弘扬。
对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应该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1)学、家庭、社会共同教育的网络。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对群体利益、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在中学阶段就应形成明确的概念。中学生要遵守什么,为什么要遵守,遵守和不遵守对自身、对群体、对社会有何益损。而这种概念的强化巩固,必须要学校、家庭、社会联手进行,仅凭学校的纪律和说教是不稳固的。
建树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家庭和社会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学生的亲情依着于家庭,他们的经济依附于家庭,所以他们听从于学校,更听命于家庭。家长的言传身教,一言一行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的行为如果与学校教育相悖,当然很容易动摇学生的社会责任观念。
因此,要使青少年高质量地做人处世,社会必须唤起家长正心修身提高自身素质,唤起家长的社会责任感;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氛围和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杂夹着世俗和落后的成分,使得许多人抛弃道德水准和法律意识,表现出乱吐乱扔、污言秽语、老拳相向、损公肥私、制假贩伪、坑蒙拐骗等等。
中学生走向社会如何远离落后的现象,如何摆脱恶劣的氛围,走近文明进步的环境,溶入诚信负责的群体,应该是一个社会工程呢。
因此,对于社会教育,特别是公民道德、公民意识教育,党政群团应摆到正常的议事日程,公众媒体应承担主要任务。
我们应当明白,建树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确保国民素质沿良性轨迹承传发展的基础。中学生带着良好的素质步入社会,将积极地影响周边的人群,甚至积极地教育他们的后代,可见这是多么重要的工作。
(2)营造氛围,形成维护社会责任感的群体力量。一个本来粗俗、慵散、放荡、不负责任的人走进一个文明、勤奋、严谨、负责的群体,他的个人行为必然会收敛,他的心灵必然会被感化,他的人格将得以扶正。反之,其行为将变本加厉。譬如如一个人喜欢随地吐痰,周围的人见而远之,或事不关己,冷漠待之,他当然不可能缄口不吐,甚至众人见而恶心众人吐。如果周围的人能群起而批评之,教育之,让他认识到随地吐痰的危害性,用众人的力量责令他清除痰迹,他从此将自我收敛,他从此也可能参与对乱吐乱扔的监督。
怎样在中学生中形成群体的力量,来匡扶正气,抵制歪风,限制不良行为,怎样用群体的力量来建树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①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自主式管理。班委会根据中学生守则和学校的管理条例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制定班级管理细则,经过班会由全班同学通过,具体以小组为单位、以宿舍为单位实施相互监督,相互批评教育,共同纠正错误和偏差,班委会分工督查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操作,各班级形成了遵守纪律、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性,形成了纠正错误和偏差的主动性。
②开好主题班会。针对一些常见的违纪现象,班级及时召开主题班会,由同学们自己罗列现象、陈述事件过程,自己剖析危害性,自己寻求纠正的措施。同学们遵章守纪更加理性化。
③开展对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的述评活动。团委、政教处、各班级都组织过这样的活动。运用新闻媒体中报道的先进人物和事迹,运用学生周围的现代雷锋的精神品格,向公众讲述,同时进行评价,以此激发广大同学积极向上的热情,增强向社会作贡献的决心。
(3)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增强社会责任感。现代青少年应有国家、社会的未来的属性。要使他们具有这种属性,对他们的教育,就应该置于社会的发展、进步这样一个坐标系中,因而,就应该让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步入社会的轨迹。
中学生除了具备科学文化的基础知识而外,还应具备两个能力:
一是劳动实践能力,首先学会自理意义上的劳动,进而能独立顽强地生存;
二是秉赋科学和美德进而影响社会的能力。这样,当他们被嵌入社会这部机器的时候,才能成为一个个得力的零部件而发挥作用。
在上述两个能力的培养方面,我们要求学生利用假日假期跟随父母或长辈到田头、到车间劳动,写几篇劳动的苦乐感受;向家长或邻居了解近几年的家庭生活变化、每年的家庭收入支出结构,与家长或邻居共话发家致富奔小康的计划;考察周边农村、工厂,观察所在的城镇,提出改进或建设性的建议。
能够关注社会、关注发展,中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可以通过接触社会来提高的,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是可以通过对社会的深入观察实践来增强的,关键是我们怎样去引导和指导。
我们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把孩子们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使命感不断地提升起来,培养出一批批有知识、有修养、有抱负的青年。只有他们,才是民族的脊梁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