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市场经济下的学生观念教育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社会意识与社会心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对中学生的人生观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注入了新的内容,形成了新的挑战。例如,市场经济是以货币为中介,讲究经济效益,中学里也出现了“赞助生”、“自费生”。在社会上,一部分人已经先富了起来,出现了些“大款”、“大腕”,拜金主义思想潮又风靡一时。又如,市场经济讲究按供需调节,竞争成为普遍规律,现在已有为数不少的大学毕业生不包分配,要在人才市场中实行双向选择。这些都强化了青年学生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的意识。
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中学的人生观教育到底应该怎么搞,哪些观点是必须坚持的,哪些观点是应加以更新与充实的,在教法上又应该实现何种转变,这些都是需要探讨的新问题。
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反对拜金主义
在人生价值和人生目的上,测试中有86%的学生认为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但金钱又不是万能的。10%的学生持有“金钱万能”的观点,6.5%的学生甚至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赚钱,这一比例虽然不很高,但也不可忽视。
“一切向钱看”的问题在八十年代初就被批判过,在新的形势下,这种思潮又有所回潮,而且有愈演愈烈之欲。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是青年价值观中的一种“务实”的倾向。对此,我们不敢苟同。确实,在现实生活中,金钱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在社会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中成为一种广泛的中介,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但金钱又不是万能的,并非一切东西都可以成为商品,作为“人”除了物质需求外还有精神需求,友谊、爱情、良心、道德、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这些都不是用金钱可以买得到的。
人只能是金钱的主人,而不能是金钱的奴隶。我们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就必须批判拜金主义,这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未来的根本问题。即使是在西方国家中,尽管物欲横流,但有识之士也是反对拜金主义的。
当然,在反对拜金主义中要注意划清两个界限,一是非法致富和劳动致富的界限。不可讳言,由于制度上的不健全,目前有很多人是通过种种不正当的手段致富的,他们或者是以权谋私、以权经商,或者是行贿受贿,贪污盗窃,或者是偷税漏税,化公为私,这些都是社会中的丑恶现象,为人民群众所不齿,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而我们所提倡的是劳动致富,是以为社会创造财富前提下的致富。这方面的事例也比比皆是,必须教育学生要分清是非善恶。
其次,要划清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和两极分化的界限。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有先富、后富之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共同致富,不断地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因此,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应该有义务和责任帮助周围的人一起富起来。应该承认,在目前这种剧烈的转折过程中,两极分化仍有加剧的趋势,但这只是暂时现象,社会主义的国家和政府正在采取而且必将更有力地采取措施,缩小这种差距。应该教育青年一代成为集体致富的带头人,而不是为富不仁的“黄世仁”。
在现实社会中,这类的先进典型也是不可胜数的,完全可以结合本地区的先进人物,用榜样来进行教育。
坚持集体主义,反对利己主义
在对待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问题上,有38%的学生主张应大公无私、先公后私;45%的学生赞成“公私兼顾,不分先后”;6.4%的学生则认为应“先私后公”。这里的45%,不是少数,反映出在公、私关系上,中学生中还存在着相当多的模糊认识,需要我们加强引导,分清是非。但是也有一些同志认为由于目前在经济成分上存在着多种性质的所有制,这必然导致中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在价值观的教育中不必再坚持集体主义,免得造成“假大空”“双重人格”,而且认为比起极端利己主义来,“公私兼顾”的价值观还是有其可取之处。对此,我们有几点质疑:
(1)多种经济不等于是多元化
“元”是指“本原”之意,多元是指多个平行的本原,实际上我国是在公有制占主导地位前提下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不存在什么经济上的多元化,相应的在意识形态上也应该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主导,在道德教育上也只能以集体主义为主导。
(2)德育的多层次不等于是多元化
作为人生观教育,针对学生的不同觉悟程度是应该体现出层次性的。在现实社会中,就社会效果而言,大公无私的先进分子毕竟是少数,公私兼顾也确实比极端利己主义好一些,我们也应该允许学生在价值观上有不同层次,但这不等于在价值观教育上就可以多元化。如果说封建时代的士大夫尚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孙中山先生也倡导“天下为公”,那么作为无产阶级、共产主义者来说,大公无私、勇于奉献,就是我们价值观的最高目标和方向,这是必须坚持的。因此在人生观教育上我们必须坚持先进性的方向,坚持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结合,引导学生逐步树立集体主义的人生价值观。
肯定个人正当利益也并不排斥集体主义
过去“左”的思潮是只讲整体利益,不讲个人的正当利益,实际上无产阶级的集体主义原则并不排斥人的主体性,相反,处于集体中的个人,应是集体的能动构造者,既有义务,又有权利;集体也负有促进个人发展,保护个人正当权益的义务,这两者的关系是双向的。集体主义作为一种道德规范首先是一种调节性的原则,而不是一种强制性原则。我们只是强调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以集体利益为主,我们也不反对讲“公私兼顾”,问题是当公与私发生矛盾时应该怎么办,应该有一个前提,笼统的“公私兼顾”,这就是费尔巴哈提出的“合理”利己主义。这是资产阶级也能接受的。集体主义和利己主义这是两种对立的道德体系和价值观。
道德教育应该源于现实高于现实
道德教育应该面向现实,不能脱离社会现实,问题是对这个“现实”如何理解。作为一个社会,必然是丑恶和善美、堕落和高尚并存,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存在的未必是合理的”而“合理的一定会成为现实”。对中学生中的价值观的教育不应是消极地去适应社会的落后面,而应该是反映社会现实中的新生事物,体现历史发展的前进趋向。道德教育应该具有某种超前性,源于现实又要高于现实。只有这样,才能发挥道德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才能使我们的青年一代胜过一代,才能使中华民族道德整体水准不断有所提高。
所以,在人生观教育中对所谓的“务实”的观点应作具体分析。正是依据这一指导思想,这几年我们在学生中加强了集体主义教育,通过经常性的集体活动引导学生从“参与意识”升华到“集体意识”,提高学生的集体主义素质。从我校高一年级中的调查发现:86%的学生关心集体荣誉,92%的学生对班级取得荣誉感到振奋。
提倡积极的态度,塑造新型人格
改革开放对中学人生观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开拓了新的领域,形成了新的发展趋向。在测试中,有83%的学生认为人生充满了竞争;87%的学生认为前途要靠自己去创造,自己可以掌握命运的主动权;85%的学生希望将来能干一番事业,要做一个敢想敢说敢为的人,理想的实现主要靠自己;75%的学生表示为实现理想不怕受挫折;尚有19%的学生怕受挫折,8%的学生只希望平平安安过一辈子。这说明自主、自立、自强已成为中学生的时代意识的主流。
在道德、才能、权力、名誉、金钱中何者最为重要的调查中,36%的学生认为是才能;35%的学生认为是道德;4%认为是名誉;8%认为是权力;7%认为是金钱。这说明在成才观上,德才兼备仍然是当代中学生追求的主要目标。
在择业方向问题上,有52%的高三学生选择科技、医务和教育等知识阶层职业;31%的学生选择金融、财会和企业行政管理工作;而高一学生对这两类职业的选择则分别为64%和55%。这与过去单一的偏重于科技的择业意向有了很大的改变。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经商意识、企业家意识已深入人心。
在人生观教育中,我们历来提倡一种积极向上、奋发开拓的人生态度。改革的实践,特别是市场经济的洪流,为这一教育提供了最强劲的动力和最丰富的素材。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都是一个个独立的经济实体,企业有自主权,成为独立法人,这些都体现了人们主体的自主、自立的意识。市场经济是平等竞争、优胜劣汰,这就形成了人们强烈的求新、求优意识,开拓、创造意识,探索和风险意识。中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应该从这种社会潮流中吸取新鲜养分,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在传统的人生态度教育中,比较多的还是一种“老实、听话、肯干”的老黄牛式的品格教育,这显然已经落后于时代的要求。我们的社会主义教育不但是培养一般的合格劳动者,更应培养出一批具有开拓意识和求新精神,具有适应、创造等多方面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面向21世纪挑战的改革家。鉴于此种认识,我们采用了多渠道相结合的方法,在发扬传统教学优点的同时,还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利用传媒
利用广播、报纸等传媒,组织学生进行“新闻评述”如“二十一世纪需要的人才”、“国际人力资源学院新生被'预订'一空”等开展生动的新闻的评述,激励学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2)抓住实例
抓住发生在学生周围的实例,走出去实地调查。如周浦的“南化厂、南光厂”的兴衰。让学生从社会实践中体验竞争,感受人生,增强开拓意识。
(3)实例报告
捕捉生活中的典型实例请进来作报告。如用:上海化专讲师陆老师主动辞职下乡到农村,经过九年努力研制出国际第一流的“不溶性硫”,救活了瓦屑乡的一家化工厂等实例,触动学生思考,怎样才能作出更大的贡献,逐步培养探索和风险意识。
此外,条件许可时进行电视录像:劳务市场人才交流实况等等。要充分发挥社会这个大课堂的作用,让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春风吹入校园,注入学生的心扉。
总之,在人生观教育中,随着教育内容的更新和教育目标的拓展,相应地也需要有一整套新的教法,在这一方面尚需要作进一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