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中的经典
清代为编纂《四库全书》,成立了专门机构“四库全书馆”,参与编纂的学者们如纪昀、陆锡熊、戴震、姚鼐等,被称为“四库馆臣”。《四库全书》所著录的每本书,先由馆臣们批阅研读,编写内容提要,对该书的作者、主旨、源流、得失等做出简要评介。把这些提要编纂起来,便形成二百卷的目录大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下简称《四库总目》)。《四库总目》在四部之下又分若干类,有的在类下还有子目(也称“属”)。
看看“经部”底下是如何分类的。据《四库总目》可知,“经部”下又分十类,依次是《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和“小学”。各类中除了收录经书原著,也收录历代的解经之作。有些著作是对五经的综合研究,便收入“五经总义”中。
“四书”的概念是南宋学者朱熹提出来的,他认为儒学要义全都包含在《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中,其中《大学》《中庸》是《礼记》中的两篇文章。
另外,《乐经》早已失传,《四库全书》仍将相关著作收拢来,编入“乐”类。至于“小学”,是研究文字的学问,打头的便是《尔雅》,那是“十三经”中的一种。
不能不说,在四库群籍中,“经部”诸书是经典中的经典。十三部儒家经典,部部含蕴深刻、体大思精,全是“难啃的硬骨头”。笔者不揣冒昧,尝试对这些经典做一点浅显的解说。纵然没有生花之笔,也力求做到让人听得懂、读得进。
也只有读进去,才能发现经典之美:《易》的超然深邃,《诗》的优美纯粹,《书》的宏深古朴,《礼》的庄重谨敬,《左传》的生动流畅,《论语》的仁厚亲切,《孟子》的雄辩畅达……
这还只是从文学角度欣赏;进一步阅读你还会发现,我们今天的道德观念、伦理准则、生活哲学、行为逻辑、思维模式、语词积累……大半都来自这些经典,只是你我浸润其中,浑然不觉罢了。
给孩子们讲国学经典,就从儒家经典讲起吧。
清乾隆年间,大才子袁枚买了一处花园,取名“随园”。花园的前主人是江宁织造隋赫德,更早的主人是曹寅,也就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袁枚很是得意,逢人便说:我这随园就是《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啊!他还在园门上贴了一副口气很大的对联:“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斯人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这副对联被同时代的学者赵翼看到了,故意发帖子给袁枚,向他求借“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袁枚知道碰上“较真儿”的,只好悄悄把对联摘掉了。
“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是啥东西?原来那是上古时代的几部典籍:“三坟”是指伏羲、神农、黄帝的书,“坟”有大的意思;“五典”是指少昊、颛顼(Zhuānxū)、高辛、唐尧、虞舜的书,“典”有法则的意思。总之,“三坟五典”是三皇五帝时代的经典大作。至于“八索”,就是八卦,“索”即求索。“九丘”是九州的志书,“丘”有聚拢之意,意思是把九州的地理物产、风土人情统统记录到书中。
这些书,袁枚还真拿不出来。三皇五帝是传说中的帝王,那时的典籍上哪儿找去?不过也别说,“八索”若指八卦,还能从《周易》中找到一些踪迹;而“五典”中的“唐尧”“虞舜”之作,也还能找到几篇,收在儒家经典《尚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