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经”到“十三经”
最早的儒家经典有六部,称“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这六部经书都曾由孔子亲手整理,被当作课本来教导学生。
六经中的《诗》即《诗经》,是一部古老的诗歌总集。捧着这本厚厚的诗集,你会发现我们的老祖宗并不呆板,他们情感丰富、语言曼妙。贵族、田夫,姑娘、小伙儿,几乎人人都是出口成章的诗人。
《书》又称《书经》或《尚书》,是一部古老的历史文献汇编。儒家主张“敬天法祖”,老祖宗说的话、写的文章,自然要恭恭敬敬录于简策,奉为圭臬。
《礼》即《礼经》,也叫《仪礼》。儒家最重视礼仪规矩,上至国家政治,下到吃饭穿衣,都有一套严格的礼仪规定。《仪礼》就是记录并讲解礼仪的书。
“礼”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祭祀,除了奉献祭拜,还要奏乐歌咏。于是《礼经》之外又有研究音乐的《乐经》。礼、乐并举,成为儒家的最高政治理想。——这个“乐”,可不是随便哼哼小调,乐和乐和!
《易》即《周易》,是一部跟占卜有关的书。《春秋》则是一部编年史,主要记录东周前期的历史。
不过儒家后学对《易》的兴趣远远超出占卜的范围,达到哲学的层面。《周易》的地位也因而蹿升,跃居“六经”之首。六经的排序,于是变成《易》《书》《诗》《礼》《乐》《春秋》。
可惜六经中的《乐经》很早就失传了,有人说被秦始皇的一把火烧掉了,也有人说相关内容并入了《礼》。——这样一来,“六经”也便瘦身为“五经”。西汉时,朝廷设“五经博士”,便是专门研究传授这五部经书及相关解经之作的。
后来又有几本先秦著作陆续受到儒家重视,“经”的队伍也不断扩展。例如,《礼》由原来的一部扩展为三部:《仪礼》《周礼》《礼记》;《春秋》也派生出三部解经之作:《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Gǔliáng)传》。
此外,《孝经》《论语》《尔雅》《孟子》等,也相继被儒家学派接纳为经书。到南宋时,经书的规模基本固定下来,总共十三部,俗称“十三经”。——其中《尔雅》是一部字典,属于“小学”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