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文字分今古
读《尚书》之前,先要“验明正身”;因为在“五经”中,《尚书》的身份疑点最多。
中国号称有五千年文明史,早期的官方文献何止万千。据说春秋时还保留着三千多篇,后经孔子整理,删去虞夏以前不大可靠的部分,只留下一百篇。
不过这话并不可信: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怎么会干出销毁历史文献的事来?
真正销毁文献的是秦始皇!这个暴君要统一天下的思想舆论,大搞“焚书坑儒”,《尚书》也跟其他典籍一同被烧掉了。
山东有个伏生,冒着风险藏起一部来。秦亡后取出,已是残缺不全,只剩二十九篇。伏生便用这个残缺的本子教学生,大家你抄我抄的,用的全是汉代流行的隶书,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今文尚书》了。
后来陆续又有几部《尚书》被发掘出来。汉景帝时,鲁恭王为了扩大自己的宫殿,拆掉了相邻的孔子旧宅,从夹壁墙里拆出一批儒家经典来,其中便有一部《尚书》。因为是用秦以前的古体字抄写的,故称《古文尚书》。孔子后人孔安国把它整理出来,献给汉武帝;伏生的《今文尚书》算是有了竞争者。
《古文尚书》比伏生的《今文尚书》多出十六篇来,按说更为宝贵,可官方却不大重视。东汉熹平年间(172—178),国家将“五经”刻在石碑上,立于洛阳太学,当作儒家经典的范本;所选的《尚书》文本,仍是今文的。直到三国魏正始年间(240—249)重刊石经,《古文尚书》才被刻在石头上。
山东曲阜“鲁壁”,相传《古文尚书》即由此获取
刻在石头上的经书,按说是千年不坏的了。没想到后来屡经战乱,石经居然也遭毁弃。到东晋时,有个叫梅赜(zé)的大夫,又献出一部《古文尚书》,声称是由孔安国作传的本子,共收文章五十八篇。其中三十三篇是从伏生二十九篇拆分而来,另二十五篇则前所未见。
可是据学者分析,这多出来的二十五篇,很可能是后人伪造的。其中三国学者王肃(195—256)的作伪嫌疑最大。
明代小说《三国演义》里有个“诸葛亮骂死王朗”的故事,王肃便是王朗的儿子。他又是晋武帝司马昭的“老丈人”。他对儒、道之学都有很深的研究,曾为《尚书》《诗经》《左传》《礼记》等作注,还撰写了《孔子家语》《孔丛子》等“伪书”。
可能因为有造假“前科”吧,有人怀疑这部五十八篇的“孔传”《尚书》也是他伪造的。——虽说伪造,却也参考了大量可靠的文史典籍,价值也还不可低估。
今天我们读到的《尚书》,就是这部五十八篇的《古文尚书》。为了考辨篇章的真伪,宋以来的学者打了几百年笔墨官司,直到近代,还不断有新见解发表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