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给孩子的国学经典(第一册):儒家经典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辑二 《尚书》:历久弥新的古史档案

典谟诰训,文体大全

《尚书》即“五经”之一的《书》,又称《书经》,汉代人称之为《尚书》。“尚”与“上”同义,表示时间久远,并带有尊崇之意。——前面说过,“三坟五典”中的“五典”,便包括《尚书》中《尧典》《舜典》,是最早的文献典籍。

《尚书》是一部古史档案集。古史分记言、记事两类,记言的侧重记录古人的言谈、文告;记事的偏重于记叙历史事件。《尚书》所收文献,多半是谈话记录或文告底稿,自然属于记言体。

言谈能记入《尚书》的,肯定都是些大人物。不错,书中所收,多是虞、夏、商、周各朝君王大臣的布告、演讲,也有君臣之间的告诫、谈话。文章体裁各不相同,又分“典”“谟”“诰”“训”“誓”“命”等。一部《尚书》,俨然就是一本“文体大全”。

“典”的本义是样板、法则。《尚书》开篇的《尧典》《舜典》,便分别记录了上古华族领袖尧和舜的言论事迹:如何为民操劳,如何选贤举能……堪为后世树立榜样,故称“典”。

“谟”即谋,所记为君臣之间的议论谋划。如《大禹谟》《皋陶(Gāoyáo)谟》等,便属此类。

“诰”多半是商、周君王对大臣百姓的劝导训诫之辞,像《盘庚》《大诰》《康诰》等。

“训”是啥意思?您会说:那是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的训斥之词吧?错了,《尚书》中的《伊训》恰恰是一篇臣下教育君王的训词。

“誓”跟战争有关,是君王或统帅检阅部队的誓师之辞,如《甘誓》《泰誓》《牧誓》《秦誓》等,全都措辞激烈、剑拔弩张的。

“命”则是天子任命官员、赏赐诸侯的策命之辞。如《毕命》《文侯之命》等。

此外还有一篇《禹贡》,专讲九州地理,体裁不在“典”“谟”“诰”“誓”之列。

大人物讲话,用的是“雅言”,也就是当时的官腔。只不过那时“写字”是件奢侈的事,所用材料多为竹简、丝帛之类,有的则铸刻在钟鼎上,颇为不易。因而录为文字时,就要力求精练、以简取胜。

加上那时大量使用同音字(通假、假借),就是当时人读起来,已十分费力。何况经过千万次转抄,不知又增加了几多讹误。如此一来,三四千年前的“雅言”白话,今天读来便觉得“佶屈聱牙”、晦涩难懂了。

准备读《尚书》的朋友,有点心理准备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