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内在的小孩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叛逆不是目的,蜕变才是根本

一个真正叛逆的人,是一个既不顺从社会也不反对社会的人,他依据他的了解,依据他的小小光芒而活。

——奥修

生命必然要独立,这原本是正当的需求,何来“叛逆”一说?“叛逆”这个词,本身就是父母视角的价值判断。

默认自己是权威,默认自己永远正确,试图永远掌控一切,才会把他人能够独立思考和行动视作背叛、逆反。而教育就是为了促成人的独立,发展人的能力,提高人的创造性。现在,孩子已经大踏步走向这个目标,父母反而恐慌起来,想让已经长大的孩子继续软弱无力、依附自己,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如果一个孩子到了应该独立的年龄,还时时刻刻向父母寻求认同,盲从权威,那才是真正值得忧虑的。

人的成长是持续一生的过程。人在青春期的成长,最需要的是来自成人世界的尊重、认可和支持,以帮助他们平安度过这段充满变数的时期,形成独立、健康的人格。以此来定义青春期教育,才能真正体现“一切为了孩子”的原则。从这个角度看,所谓“叛逆”,不过是不够理智的父母和希望追求独立的孩子之间的情感冲突。父母不能接受孩子不再盲目顺从、依赖自己的现实,对孩子的独立性、自尊需求不够重视,不愿满足,反而试图继续控制孩子,收紧孩子的成长空间。一面是在不断长高的小树,另一面是越来越狭窄的空间,不冲突才怪!

经过多年的观察我发现,那些表现出强烈叛逆行为的孩子(包括心理层面上未成熟者),粗略归纳,大致有以下几种特征:

·自我意识觉醒较早,有强烈的独立意识

·内心敏锐,感情丰富,自我觉察力强,对自己要什么有清晰的认识

·热情、冲动,对未来有强烈的向往

·童年并不快乐,遭遇过同龄人群体接纳不良

·父母感情疏离,忽视孩子感受

·父母偏于权威型,喜欢控制孩子的生活

·以上任意两点兼而有之

直白地说,孩子越聪明(自我觉醒早),就越需要独立;父母越不接纳孩子,就越容易激起反抗。

可以说,所谓的“叛逆”,正是生命从软弱、依赖到坚强、独立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从“乖孩子”到坚强成熟、独当一面的成年人,从来不会无缝对接。让亲子双方都身心俱疲的“叛逆”,就是生命成长必须付出的代价。有远见的父母,不应该害怕孩子的叛逆,应该担忧的是:孩子的顺从、容易妥协、缺乏主见等,会抑制自身潜能,限制将来的发展。这个过程既然是成长的必需,说“叛逆”并不公正,说“蜕变”可能更准确。青春期的蜕变完成得不好,就会在人格发展上留下隐患,或迟或早,总会爆发。

2018年2月,一条《北大状元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写万言书控诉父母》的新闻在媒体上热传。这个人叫王猛(化名),从小成绩数一数二,是四川某地级市高考理科状元,被北大生物专业录取,本科毕业后又成为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的研究生。2005年春节,王猛在家里遭遇亲戚嘲讽时,父母没有支持他,王猛一怒之下,从此再也没有回家过春节。2012年前后,一封长长的决裂信发出,王猛拉黑了与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与“家”彻底告别。2018年1月底,王猛向媒体出示了一封长达15000余字的长信,历数自己这么多年在父母那里遭受的精神伤害。

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人,30多岁还在纠结儿时父母对自己的伤害,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叛逆只是发生在青春期的一段插曲。他们没有意识到,扭曲的成长方式,会在一个人心灵深处留下巨大的情感空洞。过去没有被满足的需求,会在将来的任何时候,以各种方式寻求满足。

王猛的父母都是有文化的人,控制欲也很强。尤其是王猛的母亲,对王猛生活的管控到了无微不至的程度。一次学校活动,老师要求统一穿短袖短裤,而王猛的母亲执意要儿子穿上长袖长裤。结果王猛在众目睽睽下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孩子的意愿、学校的要求,都可以置之不理,而自己的要求必须被执行。

王猛生性敏感,动手能力不强,小学时候曾因不会剥鸡蛋而被同学嘲笑。当王猛觉得孤单脆弱时,父母从来不给他支持,仿佛照顾孩子的情绪是很丢脸的事。他们保住了“面子”,王猛却失去了自尊。在大庭广众下被嘲笑,成了王猛的“痛点”,时不时就要发作。2005年春节,已经上大学的王猛,又被二姨拿旧事嘲笑,而父母依旧漠然视之。那些冷漠的笑声让王猛觉得:在这个家庭里,根本没有人能理解他的感受。绝望之下,他选择毅然远离。

王猛天资聪明,他的几位儿时玩伴都考上很好的学校,他对未来也有自己的设计。考高中的时候,王猛很想进入离家较远的一所重点高中,可是父母因为想把他留在身边,硬是强迫他报了当地一所普通高中。这所学校的大多数学生都不喜欢学习,经常打闹、争吵,让爱学习的王猛很是头疼。为此,王猛几次求助父母,希望他们能出面协调校方,为他安排一个相对安静的学习环境。但是他的要求被粗暴地拒绝了,父母要求他“学会跟任何人相处”。王猛试图跟校方沟通,还是没有成功。事情反馈到王猛父母那里,又遭到他们的嘲笑和打击。

在强势的父母眼里,王猛只是贯彻他们意志的工具,他只需要按照他们的设计乖乖长大,考上名校就够了。至于王猛遇到的挫折、困惑,都与跟他们无关,只能由王猛自行消化。在王猛的长信里,到处都是无人看见的黑暗,到处都是力图自证的挣扎。他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得不到来自父母的支持。他们生了他,养了他,供他读大学,却成了儿子生命里的陌生人。

王猛考上北大之后,跟随父母参加了一次毕业旅行,却又一次遭遇公开的尴尬——因为计划不周,旅行团入驻酒店时发现房间不够,导游跟王猛开玩笑说能不能跟两个女孩同睡一间房。王猛尴尬得目瞪口呆,而母亲又一次选择了袖手旁观。回到房间,王猛质问父母为什么不闻不问,回应他的,是母亲歇斯底里的大骂和父亲高高在上的“大道理”。可以说,王猛生命中的“至暗时刻”,都是他一个人度过的。父母的关注和支持,是他渴求而不得的东西。在教育方面“慷慨大度”的父母,却是感情方面的“吝啬鬼”。

为了摆脱心理困扰,王猛转变专业方向,考上国外名校的研究生。在读研期间,他接受了心理咨询,咨询师说他被当众嘲笑时的反应是一种应激障碍。王猛把诊断报告寄回国内,并将自己的所思所悟与父母分享。可是,父母再次冷漠以待,只是简单要求他“成熟一些”“努力适应环境”。这种敷衍了事的回答,就像一盆冷水浇在王猛头上,让他感到彻骨的冰冷。

因为担心王猛的生活与学业,父母找了一位美籍华人照顾他,已经成年的王猛觉得这是对自己生活的控制。可是父母并不理睬他的抗议,执意要求他跟这位长辈“搞好关系”。王猛跟这位长辈的沟通并不愉快,他写信给父母倾诉自己的烦恼,结果又被父母教育了一通。王猛就像一位顽强的战士,一次次站起来和父母真诚沟通,却一次又一次地败下阵来。

生命要成长,必定要经历完整的蜕变。很多人质疑,王猛的“青春期叛逆”未免来得太晚。其实,对所有生命来说,如果没有经过完整的蜕变,成长的任务就没有完成。这部分真实的需要被人为地压抑、延迟了,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生活经历越来越复杂,这部分未完成的任务、被压抑的需要,或隐或显,或早或迟,都要影响到他的生活。花儿是当季的最美,果子是应时的最甜,“超龄”的叛逆,会给个人生活、事业带来更大的冲击。相比之下,青春期叛逆倒像是一种更好的选择了。

疗愈之道:各自担责,真诚合作

王猛的父母一直不理解王猛的情感需求,以及这种忽视、拒绝、控制对王猛意味着什么。他们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这场危机中负有的责任。在他们心中,孩子的内心感受是不需要过问的,随着年龄长大,人就会自然变得懂事、坚强。父母只需要照管孩子的生活、矫正孩子的行为、督促孩子努力适应社会,就算尽职尽责了。这种想法很常见,但并不合理,也很残酷。没有感情的教育是可怕的训练,它的伤害会很久远。王猛在父母的情感忽视与控制中艰难长大,为了完善自己、医治痛苦,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而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父母始终表现出漠不关心、无所作为的态度,拒绝提供基本的回应、支持,一再挫败王猛的努力。

是的,王猛已经成年,他对自己的生活负有更多的责任。但是,父母和孩子的亲情仍在,看到孩子这么痛苦,是不是也应该做些什么呢?对王猛表示理解,倾听他的痛苦,表现出真诚的关心和支持,这是可以做到的吧?父母不是孩子生活的旁观者、评判者,父母之爱不能只是冰冷的教训,还应该包括温柔的接纳。更何况,王猛曾经的痛苦,有你们的一份责任。可想而知,如果王猛的父母表现出更积极的态度,他们的关系也不会搞得这么僵。

叛逆只是形式,蜕变才是本质。完整健康的人格,是一个人最真正的力量所在。所谓“超龄”的叛逆,不过是被延迟的成长。相对于经济不独立的少年来说,王猛无疑有更多资源和机会来修补内心的破碎,比如事业发展、同龄人的友情、与异性的亲密关系等。人在这些方面的发展,同样可以治愈心灵的痛楚。父母欠你的温柔,你可以在其他关系中获得补偿。试着以不同于父母的方式,与他人真诚合作,体会相互支持带来的温暖。

愿你走过动荡的岁月,拥有属于自己的完整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