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岳神山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七、大顺军之宝藏

提到大顺军宝藏一事,这给本来神秘而有着无数解不开谜底的天岳幕阜山,无疑又增加了一层。并且,宝藏之谜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更被浓雾层层包裹。

说到大顺军,还有那民间传得有理有据,幕阜山陷入纷争李自成兵败后的藏宝之地,很多人都会说出一个一二来,但对错从没有保证。

李自成在通城退兵时,想必是早有耳闻而有准备的。后来李自成的余部就是依靠此山势,坚持抗清近二十年之久,如果没有足够的军费,岂能持久?

李自成率大军从武昌而来,瑞符县曾经开炉铸钱,这些钱假使李自成不带着,他放到哪里?肯定由军需带上跟在身边,既跟到身边,那么最后收拢李自成余部的是李过,其财产宝物李过是会最先便过问的,军中藏宝便会是随着李过进入平江,而带入平江。

进入平江的宝藏藏于何处?就得从李过的驻扎地加以考虑。石牛寨、黄龙山、幕阜山、中阳山有多山曾都驻过兵、交过战,但是李过是不会把宝藏得太远的。最大的可能是藏在幕阜山麓,只是人们还没有发现。幕阜山历来有民谚说“大坳、小坳,银子四十八窖”。大坳、小坳是幕阜山的特色,所以,这四十八窖银子又都藏在哪个坳呢?太远了很不方便取用,太近不安全。加之李过在平江十几年中要用军费,也绝非一个小数目。只是,就算用掉了,当初那么大的量,又能藏在哪。这个民间谚语如果指李过所藏,又怎么会如此安全,使用十几年没人动过念头?假如李过有次魄力保护宝藏一直为军需所用,那大部分已经用掉了,故而可能留下的小部分,至于小部分藏在哪,那是谁埋的?民谚是谁唱出来的呢?

“大坳、小坳,银子四十八窖”仍是众说纷纭,随后人们也展开了各种研讨。

细究幕阜山方圆所辖,向来没有此种能拥有巨银的财主。幕阜山下的虹桥、洞口、大坪几地虽有很多显官,是具备拥有如此多银子的。但他们又岂能如此之傻,把银子拉到离家数十里或上百里远、而且山路崎岖、荆棘满地的山上去埋藏。同样,通城之麦园里也曾出现过显富,他们也具备拥有四十八窖银子的条件,但是离小坳六十里,离大坳更远,同样不会傻愚到如此地步。排除了山下扛银子上山的可能,山上有没有如此阔富之财主。最后定论,能够作为考虑的就只剩下一个答案:能够拥有巨额银子的就只有李过的军队。

李过他们结寨此处,老营也在黄龙山之大坳,其寨又经常面临打仗的可能,巨额军费便只能是埋藏地下,需要时则临时取出,平常这些财宝也安全。这倒证明了“大坳、小坳,银子四十八窖”不是传说而是因事而起的谚语。只是一直到目前没有人挖到过,其推断一直没法证实,也就停留在根据经验推理中。大顺军最后如果留有宝藏,就说明肯定在平江,在平江就一定在虹桥。虹桥就在天岳幕阜山,幕阜山就在大坳、小坳之上。这句顺口溜的流传,是留着的传说,一便于后人之遐想,二便待后来之有缘人遇着,也知道其究,知道其主。济己也好、济世更好都不论,便也让这银子不白埋,重新让其见天日回归民间(自李元度操文摘录》第九册)。

李自成是明末农民起义军的首领,于1644年(崇祯十七年)3月18日,率领大顺军从广安门、阜城门、德胜门三处攻破北京城,逼得崇祯皇帝上吊自杀。推翻了明朝封建统治,建立大顺政权,为推进中国的历史进程起了积极的作用。这些,是大家广为熟悉的。但是,对于李自成义军在平江的活动情况,却鲜为人知。多年来,围绕着李自成之死,在史学界和地方政府以及民间文化团体组织中争论不休。究竟李自成是死在通山九宫山民团头子程九伯之手,还是死于通城九宫山姜姓邑民之锄下,或许是在石门出家当了和尚,一直没有权威性定论。关于这一话题,考据说难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只能留给学者们去考究。我们这次只追寻一下李自成在平江的行踪遗迹。在湖北通城和通山的争论中,有一种说法,认为李自成义军根本没有到过通城,这是说不过去的。

据同治《平江县志》卷三十七记载“吴汝义部在七月据黄龙、幕阜、东阳诸山,入平江东乡”。“刘体纯自武昌入县北”。1994年,《平江县志》大事记中也载明:“公元1645年(顺治三年)大顺帝李自成部刘体纯领兵由东北入境,占据数寨。”可见,大顺军是从武昌途经咸宁、崇阳、通山、通城入平江县境的。不经通城,就无法进入平江。大顺军是由谁统领,在平江占据的是哪些寨,其目的是什么,又进行了哪些活动?

刘体纯、吴汝义和李过均是李自成的亲信部属,是跟随李自成在陕北米脂举事的成员,其中李过是李自成的亲侄儿(在李自成遇难后,被推为首领)。此三人都是义军中的赫赫名将,上述两部《平江县志》的记载都提及此三人的名字。在李闯王称帝后,面对明王朝残余势力、入关清兵和吴三桂三股力量,大顺军和以上将领,为避其锋芒,于1944年3月19日跟随李自成,退出北京,转战湖北,另寻出路。

大顺义军刘体纯部在占领通城全境后,继续向南推进,越过界岭,占据了冬塔、南江交界处的张师山寨、九峰寨、三角湖寨。此三寨均是平江四十八寨之一。根据一份大顺义军绘制的《三寨图说》影印件来看,其中张师山寨的“师”误写为“思”,这是因为义军不知道此山是为了纪念汉军师张良而得名的,是在没有查阅也不可能查阅相关资料的情况下,匆忙间按谐音绘写的,可见其真实性。另一份资料显示,义军进入平江之后,对平江的军事设施进行了侦探,并作了文字记录。探得西乡有:湖源山寨、篆字洞寨、雷公坦寨、营盘山寨、迁女寨、望军峰寨、苦竹寨、金鸡寨;北乡有:营幕坪寨、幕阜后寨、黄裴洞寨、风凰寨、天寿山寨、鸡笼山寨、张师山寨、九峰寨、三角湖赛、道彰寨、铁炉山寨。这与平江四十八赛的名称和方位均吻合。义军企图全部控制这些山赛,借以休养生息,保存实力。

同治《平江县志》所说据“黄龙”,即是大坪乡积谷村的山(海拔1528米)。其中所说据“幕阜”,便是指雄踞三省边境的(海拔1596米)的天岳幕阜山。提到的所说据“东阳”,是指龙门乡境内的东阳山(海拔63米)。此三山相距不远,互为犄角之势,可相互救援。大顺义军在平江的活动范围达冬塔、南江、虹桥、大坪、龙门等乡镇,进入平江东乡活动的是吴汝义部下。进入北乡的则是刘体纯部下,其西乡只作侦察,而未涉足。传说,冬塔乡江背村张家坡的豪绅李魁南,曾邀请驻张师山寨的义军下山做客。送请柬的人平时与李魁南有过节,将请柬上的“迎”字改为“战”字,企图借刀杀人。义军率众下山,将张家坡团团围住,经双方沟通交流释疑后方握手言欢。

大顺义军进入平江的战略意图,是因为在推翻明王朝之后,以李自成为首的大顺将领,对形势变化缺足足够的认识,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生活腐化,对明朝残余势力斗争不力,对吴三桂没有积极地招降和防范,以至在三股力量的压力面前,无法抵挡。加之没有根据地,关中已无立足之地,只好撤出北京,向南谋取一地休整。就像当年在河南山中蛰伏一样,妄图东山再起。从当时的情况看,北有三股强大的势力,只能避其锋芒;南有朱由菘的南明朝军队堵截,不可强进,只有选择湘鄂边境的幕阜山和黄龙山暂作喘息之地。

李自成不敢冒然行事,命李过给刘宗敏《密谕》“以谋后路”:“汝义兄:来信已悉,其信中谈及幕阜、黄龙实为兵家必争之地,可否先派人一探再做定夺。我已随万岁(李自成)不日即到通城。如能有兄据幕阜、黄龙为相应,则不失为之良策。弟李过永昌二年五月二日。”对于当时已成强弩之末的这支义军,他们视平江这块土地为再生之地!虽然北有刘宗敏十万大军的抵挡,南明又鞭长莫及,所幸没有发生战事。义军到平江还有另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在此等待散兵归队。义军从北京撤退出来,一路遭到清兵阿济格部和吴三桂的追击,中途掉队俱多,所以必须在此收编散兵,重新集结部队。

李自成义军之所以能取得一系列胜利,是与其有严明的军纪分不开的。他实行“均田免粮”。规定:“不得藏白金,过城邑不得室处,妻子外不得携他人妇,寝兴悉用单布幕绵。”人民群众曾编歌谣曰:“迎闯王,不纳粮”, “盼星星,盼月亮,盼着闯王出主张”, “吃他娘,用他娘,穿吃不尽有闯王”。闯王在其兵败之后,也同样注意军纪。在平江,大顺义军同样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民众箪食壶浆,犒劳部队。有一张借条可以证实这一点。借条写道:“今借到:平江周忠真财务计谷壹拾陸担,铜器肆拾二斤七两,铜钱叁拾肆吊零壹串文,待军班师日全额加息奉还。大顺朝永昌二年四月二十日。(印章)”在当时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军队没有去抢、去征,而是向老百姓借。而老百姓也能自愿出借,可见义军是仁义之师!其周忠真是冬塔乡周家丁洞村大户,对大顺义军的信赖也是无话可说了。只是这张借条由于兵败人散,成了一纸永远不能兑现的空文!随着李自成的消失,这段历史也就烟消云散了!但大顺农民起义军在平江留下的行踪遗迹却不可磨灭。并且,对于平江民风民朴,一直以来,有着深远的影响。

当然,大顺军宝藏就成了重大之谜,也成了民间传说最吸引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