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一个诗人眼中的谢季筠
汉字的历史是悠久的,同样,汉字的书法艺术也是悠久的。我想就文字而言,像汉字这样,无论其丰富的结构特征,还是从其美学上的象征意义,在世界众多文字中都是无与伦比的。汉字作为一种书法艺术,已经有两千多年的时间了。当我们回顾过去,瞩望那已经走过的漫长历史时,可以说每一个朝代均产生过灿如群星的大书法家。正是这些珍爱中国文字,甚至超过了自己生命的一代又一代的书法家,把中国的书法艺术推上了一个又一个足以让后人叹为观止的艺术高峰。难怪有一位西方汉学家曾告诉我,在他研究中国文学和艺术时,最让人感到神秘莫测而又琢磨不透的就是中国的古典诗词和书法艺术。他还对我表示,中国的古典诗词和书法艺术代表着一种东方精神的最高境界,那里面包含着许多形而上的东西。说实话,这位外国友人的感觉和看法并不新鲜,但是这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古典诗词和书法艺术,在人类多元文化格局中所占据的位置是极为重要的,它体现出一种只有东方才能有的美学观和艺术观。近年来,不少艺术现象证明一个问题,就是东方艺术中(当然包括书法),始终包含着某种飘逸雅脱、古淡绝伦的“道”境,或者说“禅”意。著名旅法华人画家赵无极,在创作现代绘画艺术时,大量从中国书法中汲取精神的养分,使作品成为东西方文化结合的典范。看样子赵无极先生在西方乃至世界所取得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据我所知,不少西方杰出的诗人和艺术家,多少年来就一直从东方文化中汲取灵感,其中包括著名的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和著名的法国诗人圣琼·佩斯、著名的西班牙画家米罗等等。
写到这里,聪明的读者一定会这样想,你一直在强调一种东方的艺术精神,那这究竟和作为书法家的谢季筠又有什么更直接的关系呢?我想这也正是我想要说的。谢季筠是蜀中众多书法家中的一位,但是他的成长经历是独特的。他先师从其父谢尊三先生,后来又先后师从刘孟伉先生、罗详止先生、丁野庵先生等多位前辈,真可谓转益多师,饱汲众名家之精华,后来形成的谢季筠书法中的丰富性和多变性一定来源于此。谢季筠双亲早逝,家道寒苦,多年困居陋巷。生活的这种艰难磨砺,虽然给谢季筠带来过无数的困难,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却也成全了他。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社会边缘和民间的书法家,谢季筠保持着平民的心态,淡泊名利,顺其自然。谢季筠在书法中实践的那种平淡而自然的风格,无疑和他的现实生活境况形成了高度的一致,这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一点上,生活和现实虽然给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这个玩笑甚至还带着苦涩和眼泪,但作为一个有大作为的艺术家,他的确算是幸运的。为此,在很多年前,我曾在心里祝福过他,相信他会获得极大的成功,而这个从来就充满着名与利的现实世界对他的全部承认,也仅仅是个时间问题。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我一直在谈东方的艺术精神,或者反过来说,艺术中的东方精神。其实我最终要谈的就是,谢季筠书法中所追求的“逸”和“虚”的境界。在中国近现代前辈书法家中,由于个人偏爱,我极力推崇谢无量先生和林散之先生。特别是林散之先生晚年的作品,虽然是有形的,但却近于天籁,其意境之高洁和深远,就是在整个中国书法史上也是不可多得的。也许正缘于这种对艺术的特殊感觉,从一开始我就关注着谢季筠书法中这种可贵的艺术特质。我一直认为,无论是中国的书法还是绘画,都是和中国的古代哲学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虽然书法家是通过手中的笔来传达内心感情的,即所谓“书为心画”,但是要真正做到心手两忘,出神入化,如入无人之境,那是非常人所能做到的。这要求书法家必须具备渊博的学识、丰富的情感和多方面的修养,同时还要求书法家有超常的禀赋,其“悟性”也应该是绝对不一般的。谢季筠的书法艺术,已经天才地表现了某种超凡脱俗的意境,其作品中的气势美、神性美和意境美水乳交融,散发着浓郁的书卷气。欣赏谢季筠的书法艺术,作为一个诗人,我感觉到更多的还是他作品中的那种诗意美,以及他笔下那阳刚之气和阴柔之韵的和谐统一。最让人感到高兴的是,我们从近期谢季筠的书法艺术中,发现了一种神奇的东西,那就是前面已经提到的“逸”和“虚”的精神和艺术境界。为此,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谢季筠能在不久的将来,使自己的作品进入一个更高的艺术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