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前言
这是一个影像的时代。无需步入影院,不用沉浸在黑暗的幻梦,甚至不必打开电视,我们每个人也都被无边的影像包围。一个又一个的“窗口”,小到手上的手机屏幕,大到街头的宣传巨幕,将我们吸引,使我们投身不同的时空,感受异彩纷呈的人生。
可我们对“影像”还是知之甚少。而卡米内·福纳里教授的这本《致电影学生的信》,就对电影、电视、艺术视频乃至短视频都有深入而精彩的分析。它不仅仅是一封“给电影学生的信”,更是一封给我们每个人的信。
卡米内教授迄今已经创作了上百部影像作品。同大多数电影制作者不同,他最早投身的是艺术视频。在20世纪70年代那个疯狂的时代,他同当时世界上最负盛名的艺术家一起创作了多部艺术影像,这些作品如今都已经被威尼斯双年展永久收藏。
艺术视频的创作经历,使得卡米内更为关注影像的本质,以及影像与人、与世界的关系。在“我们的眼睛有如显微镜”一章中,针对爱好者的影像作品往往“粗制滥造”的问题,在具体技术之外,他写道:“这一切之所以发生,是因为那些手持摄影机的人,无意识地费尽心思,以求表现出他们脑海中设想的画面……他们所遇到的困难在于建立关系,更确切地说,在于建立他对现实的看法与现实本身的关系。”
我也曾经观看过大量电影爱好者的习作、电影系学生的毕业作品,乃至一些新人导演的院线影片,比起更为成熟精致的作品,它们的青涩和粗糙显而易见。我们大可以条分缕析地寻找细节问题,比如剧作结构的生硬、剪辑的跳跃、机位选择的不当,甚至演员表演的做作……但所有问题的核心,确实如卡米内所说,在于“建立关系”。
今天,技术的进步使许多曾经无法想象的事情变成了现实。一个初出茅庐的电影学生,手持一架普通的摄影机,就可以创作出技术参数上远超格里菲斯时代的影像。而甚至只需用到一部手机,我们就能制作梅里爱甚至年轻的斯皮尔伯格都无法实现的“奇迹”。但是,技术本身无法“说话”,技术的背后,应该有清晰有力的观念。我们大可以利用布光、摄影与后期,创作出无比绚丽的画面,但每一帧画面究竟应该呈现何种形态,我们往往并不清楚。很多电影学生都熟练掌握基本的规则,无论是景别、调度,还是剪辑。但对于一个特定的对话场景究竟应该怎么去表现,是用全景和长镜头还是用正反打,是用仰拍还是俯拍?在无数种可选择的方式中,我们往往只是按照习惯、视觉参考,或者按照直觉行事,我们并没有那个必需的“清晰有力的观念”。
而这本《致电影学生的信》的核心之一,便是引导、激发这种观念的诞生。卡米内不仅是创作者,同时也拥有许多年的教学经验。他在都灵美院等多家院校的电影系授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出色的电影工作者。而这本《致电影学生的信》,既是对学生最关注问题的解惑,也是他多年以来所使用的核心教案。
书中分别从构思、剧本、人物、布景、关注点、视角、影像、声音等多个方面,阐述了影像的意义和奥秘。
比如,电影构思方面,卡米内教授提到,“一部关于爱情的影片”“一部关于战争的影片”“一部关于嫉妒的影片”这些都不是电影构思,因为它们一无所说。有效的电影构思应该是一个完备的、强烈的陈述,而爱情、嫉妒都只不过是它其中的元素。这再清楚不过,但在影像甚至所有的叙事媒介中,许多创作者都背离了这一点。这往往会使得整部影片信马由缰,不知所云。
再比如,卡米内在第六章重点讲述了“视角”。视角是叙事艺术中最为核心的元素之一,往往是整部影片完整统一的关键,是影片张力的要素,也是观众观影时的立场所在。卡米内以《阴谋破坏》《偷自行车的人》《撞车》等影片为例,展示了影片视角构建的规则和技巧。其实,我们在任何一部优秀的影片中,都会发现强有力的视角构建,比如韩国影片《釜山行》(Train to Busan, 2016)的某些片段之所以让观众屏气凝神,就在于视角的构建非常精彩。但是,在一些学生或爱好者的创作中,我们却往往会发现视角上的薄弱。有些过于中立,有些甚至出现了一些基本的问题,比如视角的反复跳跃,这更使得观众莫名其妙,影片混乱不堪。
当然,在这本“手册”式的小书中,卡米内不可能事无巨细地阐释影像艺术的细枝末节,比如具体的布光技巧、双人对话的拍法、移动摄影的技巧……但他所提及的,都是核心的,同样也是往往被电影学生忽略的元素。这些元素需要读者更深入的自我发掘、理解,并如作者所说,将其“无意识地内化”。例如,卡米内以《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这部所有人都耳熟能详的迪士尼动画为例,阐释了塑造故事的五种基本要素:电影构思、叙事结构、人物的设定和发展、场景的设定和发展、故事的叙事高峰也即高潮。他的论述非常简明,甚至会使读者觉得过于简单,但却切中肯綮。他也在本章的最后,向他的电影学生,以及所有的读者呼吁:基本上,所有的影片都拥有这五种基本的要素,它们的实现或者简单明了,或者微妙复杂。而我们在观看影片乃至自己创作时,都要深入地钻研、体会,从而使其可以实现。
不过,也有些学生对技术知之甚少,他们想法很多,但无从实现。卡米内对此了如指掌:“今天,有如此多的年轻人准备迈入职场,而他们几乎没有任何技术知识和经验,这将不可避免地使他们沦落到行业边缘。”针对这样的问题,他特意写作了“电影和数字拍摄简短技术手册”一章,对摄影、声音等方面的技术细节做出简明扼要的介绍,从而使每个电影学生,无论是编剧还是导演,都能对当下的技术实现问题有所了解。
针对当下的新媒体时代,卡米内似乎回到了源头——艺术视频的年代。的确如此,电影艺术发展的一百多年里,视觉语言上最伟大的创新,往往都发生在更早的年代。面对当下视频网站、短视频社交的热潮,卡米内一语中的地说道:“真实越是取代了虚构,那么其所展示的真实性越能抓住了我们的心。”但他同样也说:“在互联网上讲故事,有待更多的创造、实验。正如人类的故事永无止境,视频的故事也永远不会结束,总是会不断地演变、进化。”这一次,曾经引领欧洲视频艺术风潮的卡米内依然没有给出具体的意见,而是回溯了他同雅尼斯·库奈里斯、查勒迈恩·帕勒斯蒂、维托·阿肯锡等人的合作经历,并希望读者能从这种经历中,发掘更多创造性的、永不退缩的新的想法和创造。
为方便读者阅读,宝琴文化在原书基础上,添加了一些电影剧照、人物照片等视觉参考。特向版权方致以谢意,如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读者若有任何问题或建议,也可直接与我们联系。欢迎关注宝琴文化公众号,获取最新信息,我们也会邀请卡米内教授同国内读者进行交流探讨。
宝琴文化
202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