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家长会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家长陪伴的相关研究

在20世纪初期,众多研究者就开始关注家长陪伴这个领域。学者们普遍认为从孩子出生起,家长陪伴就很重要,家长的陪伴行为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力。但目前为止,国内外还较少形成关于家长陪伴的专有理论和测量工具,有关家长陪伴的内容主要是在家长参与、父母教养方式等领域中。

1.家长参与

家长参与的概念来源于美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操作定义。关于家长参与的研究,有一些研究者侧重于研究家庭方面,而另一些研究者则侧重于研究学校方面。

归纳国内现有的家长参与的研究,可以分为以下3个维度。亲子沟通:询问孩子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并与其讨论、了解孩子喜欢的学校活动、和孩子讨论学习计划、帮助孩子制订学习目标等。家庭督导:监督孩子按时完成作业,控制孩子看电视或玩游戏的时间等。家长期望:安排孩子报课外辅导班或兴趣班,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提出要求等。通过这3个维度,我们很容易看出,即使有家长参与,家长也是侧重于在孩子学习方面进行陪伴,家长很少陪孩子进行娱乐活动。

国外的研究者对家长参与进行了很多方面的研究。美国提倡“家长参与”以教育孩子,进而得出结论:无论家庭经济情况好坏、家长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孩子所处的年龄阶段的大小,家长的参与过程都会对孩子的成长(包括学习、职业生涯)产生较大的影响。

爱普斯坦认为,家长参与共分为6种类型:养育、交流、家庭学习、志愿活动、决策、与学校及社团的合作,其中前3种发生在家庭环境中,后3种发生在学校环境中。


养育:指父母为孩子提供基本的物质、安全和健康保障,教育孩子走向成熟。

交流:指父母和学校以打电话或召开家长会的方式围绕学校教育和孩子的发展情况所进行的沟通。

家庭学习:指学习陪伴,家长指导孩子完成作业,帮助孩子制订学习计划等。

志愿活动:指父母根据学校需求和自身特长作为志愿者参与到学校的活动中,从而为教师以及学生提供帮助。

决策:指父母作为代表参与学校的重大决策活动,为学校方法政策的制定提供建议。

与学校及社团的合作:指父母整合利用社区资源,促进学校方案的实施及学生的发展。冯丽.父母陪伴与小学生自我意识和学业成绩的关系[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1.


众多研究者发现,家长参与的影响因素可分为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儿童因素。

家庭因素方面:家长参与和父母受教育水平、家庭经济收入、父母的角色信念、父母的职业特点都有关系。关于受教育程度,父母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对孩子的陪伴就越重视,其参与水平也就越高金芳,郝爽.3-6岁幼儿参与家庭活动状况及与家长陪伴的关系[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8, 34(7);9-13.;关于家庭经济收入方面,家庭收入水平越高的家庭,父母的参与水平和孩子的学业成就也就越高 HICKMAN C.W. High school parent involvement: Relationships with achievement, grade level, SES, and gender[J]. Journal of Research &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1995, 28(3):125-134.;关于父母职业方面,通常情况下,家长工作越忙,时间和精力越缺乏,陪伴孩子的可能性也会越小。有调查发现,农民和公司职员或管理者对孩子的陪伴较少。梁建芬.小学生家长陪伴行为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7.

学校因素方面:学校的规模、内在的文化氛围、学校的管理者与教师的态度和行为等因素都会影响父母的参与水平。

儿童因素方面:孩子的年龄和性别会影响父母的参与水平。有研究发现,父亲的学习陪伴随着孩子年级升高有下降的趋势,而母亲的学习陪伴则没有明显的变化。

2.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教育、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一种行为倾向。教养方式是父母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集中体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教养孩子对孩子多方面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养方式一直是心理学界、教育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

目前,对教养方式的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父母教养行为入手,探讨某一行为维度的具体教养方式;二是将父母的教养方式进行模式化、类型化。刘文婧,许志星,邹泓.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人格类型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 28(6):625-633.

针对具体教养行为的研究,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兹提出父母教养方式的两大维度是接受—拒绝,支配—服从。SEARS R.R, MACCOBY E.E, LEVIN H. Patterns of child rearing.[J].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57, 73(4):166.


在接受—拒绝维度中,如果父母拒绝孩子,则孩子会表现出冷漠、不稳定的情绪;如果父母接受孩子,则孩子倾向于情绪稳定、兴趣广泛等。此维度反映的是亲子间的情感关系。

在支配—服从维度中,习惯被父母支配的孩子更加自卑,会表现出被动、服从、焦虑等;而让父母顺从自己的孩子,则独立性更多,且倾向于有较强的攻击性,此维度反映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控制。徐慧,张建新,张梅玲.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8, 31(4):940-942.


针对父母教养方式模式化的研究,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特通过管束、成熟要求、亲子沟通和养育4个方面来评定父母的教养方式,她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宽容型、专制型和权威型3种类型。BAUMRIND D. Current Patterns of Parental Authority[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71, 4(1p2).


宽容型父母很少向孩子提要求,他们给孩子最大的行动自由,尊重孩子的选择,但在孩子需要帮助时,他们也愿意帮助孩子。

专制型父母要求孩子完全听从自己的意见,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受到保护和监督,他们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因此,相对来说,他们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是不好的,他们对孩子往往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态度。

权威型父母认为自己在孩子心中应该有权威,但这种权威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来源于父母对孩子的尊重与理解,以及父母对孩子提供的有效帮助。权威型父母对孩子要求很高,但同时也有很高的接受性,如权威型父母提出一个要求,孩子不愿接受且有自己合理的理由,在这种情况下,权威型家长会改变自己的要求。


有学者将鲍姆林特的理论进一步扩展,他们根据父母对儿童的要求性(如控制、监督、要求)和对儿童的反应性(如关怀、参与、接受)的水平,将宽容类型进一步分为忽视型和溺爱型,由此形成了专制型、权威型、忽视型、溺爱型4种教养方式。忽视型家长对孩子的接受性、反应性都很低,即对孩子没有要求、没有监督、没有关爱,有时甚至对孩子漠不关心;溺爱型家长对孩子有较高的反应性,但要求性很低,即关爱孩子,但对孩子的要求和监督很弱。MACCOBY E.E , MARTIN J.A, 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family: parent-child interaction[J].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formerly Carmichael's Manual of child psychology / Paul H. Mussen, editor,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