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积极情绪的培养与建设
中国正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全面转型,这就要求人民具有与其匹配的积极社会心态。社会负面情绪和消极社会心态就像一个预示,敲响了社会心理工作者的警钟。面对十九大提出的优化社会环境、减少不良刺激、开展积极心理教育和提供心理服务的工作目标,当代的心理工作者就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基层社区心理服务活动。在基层社区的实践活动中,心理学工作者的工作方向从原来的遇到了问题去干预,转向了预防和培育。
这个从干预到培育的过程就是十九大提到的“向下走”路线方针。还没等有消极苗头出来的时候,就已经发现有可能在社会基层社区发生的一些消极心理状态。那么在这个节点就要开始进行教育。所以当代的中国化社会治理就是要扎根基层,十九大之后的社会治理和过去的社会治理的差异就在此处。
作为当代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者,就要专注于积极社会心态的建设和提升工作,就要从每一个个体和群体的积极情绪入手。因为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价值取向和社会共识,总和就构成了社会心态这样一个概念。
因此积极情绪建设就是当代社会心理工作者的重要目标之一。我们在过去做的工作中,很少从社会的积极情绪视角去开展实践工作。所以现在就要加重培养积极情绪相关的工作内容。
根据塞利格曼的定义,积极心理学的任务是理解和培养使个人、社区和社会繁荣的因素。积极的情绪在这个任务中扮演什么角色?答案似乎很直接和简单:积极的情绪是繁荣或幸福的标志。当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以积极情绪的体验为特征的时刻,如快乐、兴趣、满足、爱等,也是他们不受消极情绪(如焦虑、悲伤、愤怒和绝望)困扰的时刻。与这种直觉相一致,丹尼尔和他的同事们经过研究发现人们的积极和消极情绪的总体平衡可以预测他们对主观幸福感的判断。基于这一发现,卡尼曼提出“客观幸福”最好通过追踪(并随后进行汇总)人们对好和坏感觉的短暂体验来衡量。
根据这些观点,积极的情绪是蓬勃发展的信号,积极的情绪也会产生繁荣。此外,他们这样做不仅是在当前的愉快时刻,而且是长期的。带来的信息是,积极的情绪是值得培养的,不仅作为最终状态本身,而且作为一种手段,以实现心理增长并提升幸福感。
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教授把积极情绪分为三个种类,其中包括与过去有关的、和现在有关的和与未来相关的。与未来相关的积极情绪有希望、信心、乐观、信仰和信任。与过去相关的积极情绪有满意、充实、骄傲、满足和安详平和。当下也就是和现在相关的积极情绪可以分为短时间的快感和长久的欣慰。这些快感包括生理上的和精神上的快感。
生理快感来自感官的各种刺激,例如可口的食物、芬芳的香气和舒适的触感。与之相对的精神快感则来自更加复杂的人类活动,例如沉浸其中的授课体验,比赛胜利的满足体验和帮助他人的体验,等等。
快乐常与高兴一词互换使用并与其他相对较高的激发性积极情绪共享概念空间,如愉快、兴奋、欢乐和欢欣。伊扎德提出快乐的感觉和感受出现在被评价为安全和熟悉的环境中,需要低等级的努力付出。心理研究者对与快乐相关的行为倾向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给出了最清晰的概念,这些行为倾向被称为自由激活。“这种行为倾向在某种程度上无目的,没有被要求或准备好去参与任何互动,在某种程度上就像是准备好去参与享乐”。
例如,“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从床上跳起来,四处奔跑,寻找可以玩耍和享受的事物”。换言之,欢乐创造了玩耍的冲动,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它不仅包括身体和社会的玩耍,而且包括智力和艺术的玩耍和游戏。这其中尤其是想象性的游戏最为特殊,因为其在很大程度上是无剧本的。它涉及探索、发明和无目的的闲逛,并且包含了多种不同的形式。可以说玩游戏的冲动代表了一种非常普遍的,非特定的思想—行动倾向。因此快乐和相关的积极情绪有助于拓宽一个人的思维和行动技能。
长期以来,行为学家们普遍认为玩耍能促进技能的获得。身体技能在打闹游戏中得到发展和实践,操纵—认知技能在物体游戏中得到发展和实践,社交—情感技能在社交游戏中也得到了发展和实践。也就是说快乐通过对游戏的渴望扩展了个人的瞬间思维—行动。在此之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反复游戏的产物,快乐可以产生建立个人身体、智力和社交技能的附带效应。重要的是这些增加的附加效果是具有持久性的,可以在快乐鼓舞人心的经历和经验消退很久以后进行再利用。
兴趣经常与好奇心、使人兴奋或惊奇等词进行交替使用,并与挑战和内在动机共享概念空间。另外,当一个人的感知技能与特定活动的感知挑战相匹配时所体验到的享受就代表了一种兴趣形式。虽然并非所有的情感理论家都认为兴趣是一种基本的情感,但以汤普金斯在1962年的研究工作为基础,伊扎德提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将其纳入基本情感的概念中。根据伊扎德的观点,兴趣是人们最常经历的情感。兴趣产生于被评价为安全的环境土壤中,并且为个体提供新颖性、变化、神秘感和可能性体验。这些背景和基础条件也往往被认为是重要的,需要努力和关注的。
一些理论家认为,兴趣的瞬间思维—行动倾向仅仅是关注或定位,但是这并不能完全描述兴趣的影响。与之相反,根据伊扎德的观点,兴趣引发的瞬间思维—行动倾向是一种探索,这种探索明确而积极地增加对兴趣目标的认识和经验。就像伊扎德描述的那样,兴趣产生“一种希望通过整合新的信息和对激发兴趣的人或对象有新的体验来调查、参与或扩展自我的感觉”。实际上,尽管兴趣可能伴随或可能不伴随着明显的肢体动作,但它仍然与感觉活跃和心理活跃有关。更为重要的是,对新思想、新经验和新行为的开放性使兴趣这种心态得到扩大而不是缩小。
尽管人们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内在好奇心等而进行探索,但这种探索会带来较为积极的结果。最明显的是,探索增加了个人的知识基础。一个例子来自环境美学的进化分析。卡普兰的研究表明,既神秘又易于观赏和观察的景观确实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卡普兰对这种景观很感兴趣,他认为这种效应鼓励人类祖先探索和寻找新的信息,从而更新和扩展他们的认知地图。这种扩大的知识库可以在以后威胁生存的情况下(例如,寻找水源、食物、逃生路线或藏身之处)得到利用。因此,兴趣不仅在个人被诱惑去探索的过程中扩大了个人的瞬间思维—行动,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持续探索的产物,兴趣也建立了个人更丰富的知识储备。同样,这种知识存储会成为一种持久的资源。也就是说兴趣是个人成长、创造性努力和智力发展的主要推动者。
满足通常与其他低唤醒积极情绪术语进行互换使用,并与温和或接受性快乐共享概念空间,在某种程度上,还带有些许缓解的意思。实际上,我们应该将满足与快乐区分开来,它是满足身体需要的情感反应(例如,食物、温暖、休息或性)。在被评估为安全的环境条件情况下,满足感就会产生,并且具有高度的确定性和较低的努力程度。这样看来,满足似乎没有形成真正的行动倾向。在1986年,弗里德就将满足与不活动联系了起来,史密斯和他的同事也将平静与“无所事事”联系起来,而拉扎勒斯更是将救济与停止警惕联系起来。然而,由满足引发的变化可能更多的是认知上的而不是身体上的。
关于满足和相关积极情绪的心理学理论著作的研究表明,这种情绪有助于促使提高个人对当前的生活环境、最近的成功、周围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融合感,从而达成和环境融为一体的心理体验。在此之上,满足感还将最近的事件和成就融入他们的整体自我概念和世界观中。那么就可以说,知足和满足不是简简单单的被动情绪体验,而是一种对一个人的自我观和世界观的开发和拓展。
此外,满足感似乎是一种积极的情绪。随着契克森米哈描述为“心流”的概念问世后,满足感就被赋予更加积极的心理作用和功能。契克森米哈指出人们在心流状态下最为快乐,而心流就是一种对正在进行的活动和所在情境的全身心的投入和集中,是一种使人们因为过于沉浸在一项活动中而忽略周边所有事物的心理状态。心流状态是一种人人都有时会有之的心理感受,它的特点是一种积极的、强大的吸引、投入、满足和熟练,而在此期间暂时性的知觉关注(时间、食物、自我、环境等)都会被选择性地忽略。就像契克森米哈描述的那样,“当心流结束时,一个人感觉比以前更‘在一起’,不仅是内在的,而且是对其他人和整个世界的。自我因心流的经历而变得复杂”。
根据这一分析,满足感产生了一种渴望,去品味和整合最近的事件和经验,创造一种新的自我意识和一种新的世界观。这些与整合、接受度和不断增加的自我复杂性的联系将满足描述为一种情感,它拓宽了个人瞬间的思维行动范围,并使他们获得了更加丰富的个人资源。
积极情绪是身心活动和谐的象征,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而不良的情绪、有害的心理因素,是引起身心疾病的重要原因。现代科学也进一步证明,情绪可以通过大脑而影响心理活动和全身的生理活动。积极情绪可以使人体内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自动调节机能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促进身体健康,也有利于促进人的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意志等心理活动。国内外许多科学研究都表明,长寿老人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具有积极情绪。马克思曾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因此积极情绪的培养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