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服务的机遇与挑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第三次变性:从“阳性”变为“中性”

在前文中我们已经提到,心理学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从“阴性治理”变为“阳性治理”,然而在新时代的中国背景下,是需要运用科学的心理学知识进行社会心理服务的。此时需要的心理学是“中性”的。

现在各地相关部门都接到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为了建设更好的心理服务体系,就需要在每个基层社区,每个街道都建立心理咨询中心,也要聘请心理咨询师进行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构建。常规的心理咨询师所学的多数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相关技术手法,这并不能完全满足当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和精神需求。为了解决当下的中国社会心理问题,提供更优质有效的心理服务,解决东西方不同文化价值观所造成的心理问题,我们要清楚意识到心理学的本土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社区的心理咨询室有一个例子,一位子女长居国外的高龄老人由于和亲人长期分离而产生苦恼。这位老人既思念自己的子女,又怕联系子女影响到他们的日常工作生活,最终选择寻求社区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从而缓解思念之苦。面对这样的咨询对象,我们就不能采取常规的、传统的心理治疗方法,要将心理咨询从治疗转化为社会服务。

在中国特色主义社会道路下,我们需要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背景的心理学。在过去的心理学发展过程中,我们全盘舶来西方的心理学知识,然而到现在这个阶段,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就需要做一些改变,需要加入中国本土文化的心理学和哲学思想,从而达到帮助当代中国社会大众的目的。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出现了一些关于社区心理的相关研究。根据研究对象可分为对社区与青少年发展、对社区老年人的研究和对社会其他人群的研究。由于我国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所以现在还处于摸索阶段。但是以“德”治国是我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政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的积极心态的发展目标。也就是说,我们的目标已经转向了社会治理的层面,转向了社会服务的层面。这个服务的目标变了,服务的过程就要进行转变,服务的形式也要跟着进行改变。这就意味着心理学本身也要变。

早在2012年,我们就提出了社区“254”心理服务模式,预计到了心理学就是要扎根社区,从而发展出支持性的陪伴服务。它既不是治疗也不是干预,既不是教育也不是预防,而是为社区的居民幸福提供支持性、陪伴性的心理学服务。在以上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我们出版了《社区心理学——“254”支持性模式的理论实践》一书。

“254”模式中的“2”代表着自我和重要他人,主要侧重于呈现个体当下状态及其和他人的关系。“5”代表的是五伦关系,侧重于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和双亲、夫妻、同事、朋友、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4”代表指向未来的心理资本,强调拥有强大的心理资本是走向未来幸福生活的精神基础。“254”三个部分的结合即是代表个体过去、现在、未来的立体呈现和统一整合。

2017年,我们在“254”模式的基础上创设了心理茶馆,目前已经在广东省东莞南城雅园社区和惠州等多个地方被地方政府所购买,已开始为社区进行服务。在进行心理茶馆培训班的相关过程中,我们就已表明心理学工作者开设心理茶馆的目的就是立足于社会服务,解决大众的心理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