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双11购物节”等网络促销活动中都有哪些消费陷阱?
在网络促销活动中的消费陷阱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先提价后半价,商家涉嫌虚假宣传
“双11”购物节中,某网站称全场5折,然而在实际购物过程中,很多细心的网友却发现很多商品在“双11”前一天出现了“涨价潮”,到了12点之后又变为5折。依据我国《价格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商家的打折依据应严格按照其15天内所销售的最低零售额为基准,“先提价再打折”实属虚标原价行为。
(2)付款成功后被强制退款
“双11”购物节中,很多商品是要“抢”的。因为商家参与活动的商品数量有限,很多消费者都是守在电脑前,等到12点活动开始后疯狂抢购。然而,拍下的商品被强制退款了。退款类型是“卖家已发货,消费者未收到货,全额退款”或者是提示称“部分订单出现异常”,而商家解释是该商品已经无货或者是下架了。消费者虽然可以获得全额的退款,但是自己中意的商品并没有买到,许多消费者对此十分不满。事实上,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消费者在付款完成后,与商家之间的买卖合同已经成立并生效。商家单方面的强制退款实际上是一种违约行为。而所谓的消费者未收到货物或者是无货都不能构成其免责的事由。而一些网站允许商家可以强制退款本身也是违反了法律的规定。
(3)消费者收到的货物与网站上的描述不一致
关于货品的描述差异一般表现在三方面,如果是卖相同的货品,卖家可能会用其他卖家正品的图片以假乱真,骗过消费者的眼光。如果出售的是没有注册商标的货品,通常采用“避重就轻”的策略,往往在模特和摄影上下功夫,让消费者的注意力放于此,而忽略了对货品的质地和质量的考虑。最后,如果卖家销售仿版的货品,也就是所谓的“山寨货”,往往会对出售货品的设置环节进行全面模仿,即卖家的页面风格和货品链接方式和正品卖家几乎没有差别,这是一种全盘拷贝的方式,虽然在货品说明中也会注释出售的货品和专柜正品的区别,但是都是无关痛痒的小瑕疵,比如:同一生产线但是没有正品的标示,没有吊牌,没有logo等。因为是全方位“造假”,所以成为最难辨别的虚假信息。上述这些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也违背了真实信息的告知义务,即“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信息,不得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