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需求的金融方案:天然气人民币[1]
中国经济形势与能源需求
随着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长放缓,人口红利逐渐释放殆尽,中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如果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就是中国进入了经济新常态,能感受到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不断加大。
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由中国能源生产消费的增长所支撑的。尽管中国当前经济增速趋缓,而且在节能减排这样一种国内外的重压之下,中国能源消费对GDP增速的弹性系数在2008年以后开始逐步小于1。但总体来看,中国的能源消费依然保持持续增长态势。根据英国石油公司发布的世界能源年度统计报告,2010年中国超越了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中国的能源消费占世界能源需求量的20.3%,美国占19%,而且差距还会进一步拉大。中国已连续16年成为一次能源消费增量最多的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全世界48%的煤炭在中国燃烧;而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世界上将近1/5的石油是被美国使用的,这是中国和美国能源消费结构的突出特点。
从中国能源消费的品种来看,近年来在国家有关政策以及市场有关因素的调节下,煤炭消费增长速度在趋缓,从2014年开始煤炭消费总体的绝对量是一个在减少的过程,石油、天然气以及电力的需求还在保持增长。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的石油表观消费量为5.56亿吨,同比增长2.8%。中国的原油产量在2亿吨以下,就是说5.56亿吨中有3亿多吨是进口的,而且这个比例还会进一步上升。
根据中石油发布的报告,2016年天然气的表观消费量是205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7.3%,这是中央的政策和市场因素,以及在国际减排等方面因素促成之下所出现的一种状态。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石油和天然气是大宗商品,是中国国际贸易中主要的进口物资。
中国能源转型与天然气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巨大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地方、一些领域以无节制的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导致能源、资源、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有关资料显示,中国的大气、水、土壤,目前都处在污染进一步加重的状态。中国的河流没有被污染的已屈指可数;中国目前所设定的土壤状况5600多个调查点,有将近50%的点所反映的数据是污染在进一步加重;960万平方千米当中有160万平方千米以上是处在雾霾的困扰之下,而这160万平方千米是中国经济最活跃、人口居住最稠密的地区。能源结构的调整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中国的能源结构,简单说就是“煤多、油少、气少”。这种结构相当于美英国家20世纪初期的水平。石油,中国的消费占18.6%,全球平均32.9%;煤炭,中国63%,全球平均29.8%;天然气,中国5.9%,全球平均23.8%。在煤炭、石油、天然气这三种化石能源中,天然气无疑是热效最好、污染最少的,而我们目前这种结构才约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这一方面表明现在能源结构的落后性,另一方面表明我们在这个领域还大有可为。可再生能源的总量和发展速度比较快,2016年中国是全世界利用和生产新能源最多的国家,但可再生能源在整个能源消费当中所占的比重太低,它对整个大气污染、环境破坏所带来的正效应还远达不到理想状态。
从全球范围的整个能源的消费总体趋势来看,在若干年或者在一个有限的时间之内,化石能源仍然是能源消费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到2035年化石能源仍然占到整个能源供应将近80%。尽管不能在短期内脱离化石能源,但可以在这个时间之内对化石能源的消费结构做一个选择,天然气的清洁性、低碳特征,应该成为选择的重点。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提出,要坚持发展非化石能源与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并举,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重,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大幅增加风电、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核电消费比重,大幅减少能源消费排放,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该计划,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占到15%,天然气比重达到10%。这个任务是艰巨的,现在才6%,2020年要提高到10%,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同时要把煤炭消费比重控制在62%以内,这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表1 2015年中国和全球的一次能源结构
前不久,国家又发布了一个《天然气发展“十三五”规划》。就是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当中的结构比重在提高。2015年天然气的表观消费量是1931亿立方米,“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2.4%,比“十一五”期间消费量增长了一倍。在天然气消费结构当中,工业燃料、城市燃气、发电、化工分别占到了38.2%、32.5%、14.7%、14.6%。
从行业发展的规律来看,世界上一些最重要的经济体天然气发展有三个时期:启动期、发展期、成熟期。这三个时期跨度在30年左右的时间。美国1945年天然气的消费量就突破了1000亿立方米,1970年达到6000亿立方米,这个是25年,每年增长200亿立方米;英国1970年突破了100亿立方米,到2000年增长到960亿立方米,大体上是30年的时间,每年增长30亿立方米;日本1976年达到100亿立方米,2012年超过了1000亿立方米,每年平均增长30亿立方米。
怎样才能够驱动天然气消费,获得更好的发展。首先是政策,其次是资源。在能源转型的过程当中,支持和鼓励扩大天然气消费,首先是从环保着眼,因为它相对是一种更清洁的能源,同时是一种热效更好的能源,所以在政策上就必须要有支持、有扶持;但也要看到,在市场化进程当中,天然气产业发展的必需环境,就是要让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关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除了政策上的一些重要的支持之外,国际天然气供应总体上呈现一种比较宽松的局面,也使加快天然气调整,加大天然气进口成为可能。
天然气人民币
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多年以来所关注的一个重要的议题和人民币的发展进程。中国是一个居全球第二位的经济体,人民币国际化对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无疑是非常必要的,首先,通过人民币国际化就拥有了一种世界货币的发行和调节权,对全球经济活动的影响以及发言权将随之增大;其次,有助于降低汇率风险,促进我国国际贸易和投资;最后,有利于边境贸易的发展;最后可能因此获得铸币税收益。
人民币国际化包括三方面含义:一是人民币现金在境外享有一定的流通度;二是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成为国际各主要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的投资工具,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市场规模逐步扩大;三是国际贸易中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交易达到一定的比例。人民币作为一种支付和结算货币,目前已经为很多国家所接受了,事实上人民币在东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硬通货,国际化进程在逐步加快。但是,近年来随着人民币兑美元的贬值,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也遇到一些瓶颈,近期跨境人民币结算的金额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降。
人民币在告别单边大幅的升值趋势以后,在跨境贸易结算中使用的吸引力有所下降,需要拓展新的空间,寻找新的载体。中国作为未来最主要的天然气消费和贸易大国之一,应该抓住这样一个契机,努力推进人民币在全球天然气贸易当中的应用,进而重塑全球资金流,并发挥天然气人民币与石油美元相类似的作用。
“天然气人民币”是与“石油美元”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通过人民币在天然气投资生产和贸易当中的广泛使用,推动全球天然气市场以人民币计价和结算。对天然气的进口使人民币流向境外,而天然气出口国则通过购买中国的产品和服务以及对中国的金融产品进行投资,使人民币得以回流。
未来,天然气将成为全球重要的大宗商品之一,因此天然气人民币的计价和结算所形成的人民币循环的链条,可以促使人民币在全球贸易结算当中的份额大大提高,从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国不仅可以借人民币的主导地位获得相应铸币税,同时也可以降低人民币的融资成本。
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美元地位受到极大冲击。当时,美国与当时最大的石油出口国沙特阿拉伯签订了以石油交易协议为条件的一个互助交易。根据这个协议,石油交易将继续以美元作为计价货币,而由于沙特阿拉伯在欧佩克当中的特殊地位,其他成员国最终也被迫接受了这个规则并延续到现在。上述石油交易协议规定,石油必须以美元计价和交易,这样就奠定了美元成为石油交易主货币的基础。20世纪70年代与黄金脱钩的美元不但没有出现大幅度的贬值,反而一直保持非常强势的地位,在全球央行外汇储备当中所占的比重从1969年的54.4%提高到1977年的79.2%。
石油美元,有两大循环链条。一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石油输出国由于石油价格大幅度提高而增加了石油收入,这些国家因为石油价格的上涨获得了大量盈余资金,需要寻找投资渠道,美国又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发达的资本市场,所以这些石油美元以回流的方式变成了美国的存款和股票以及国债等证券资产,这就构成了美元循环的第一个循环链条;二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亚洲四小龙”的快速崛起以及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高速发展,使得东亚地区大量出口的廉价商品对美国形成巨额贸易顺差,美元大量流向东亚地区,而东亚地区是资源和能源相对匮乏甚至是绝对匮乏的地区,这些美元又流向了中东和其他地方的资源和能源出口国,这形成了美元的第二个循环链条。
美国拥有由这两大循环链条所构成的石油美元体系,使得美元在全球顺畅流通,成为国际上最主要的储备货币。美国通过美元发行以极低成本获得所需商品,并通过上述两大循环链条填补了美国的贸易与财政赤字,从而支撑了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石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以美元计价和交易,奠定了这两大循环链条的重要基石,美国以其特殊的经济与金融地位维持石油美元的环流,使之长期呈现消费膨胀、外贸逆差和大量吸收外资并存这样一种局面。美国经济也就在这样一种特殊的格局下保持增长。
天然气人民币的可行性和相应的措施
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特别提款权篮子,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迈出了重要一步,同时伴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逐渐付诸实施,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再加上整个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演进和全球消费模式的逐步改变,对绿色清洁能源需求的呼声,以天然气为载体的人民币交易量也会不断提升。以天然气贸易充当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平台,无疑可以进一步提高人民币在全球贸易结算当中的地位。
从当前国际政治经济背景以及未来全球能源的发展趋势来看,天然气人民币构想的推进具有切实可行性。
第一,未来天然气贸易稳定增长可以成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载体。英国石油公司(BP)有关统计显示,2010~2015年,世界天然气日产量总体保持增长态势,2015年在全球能源消费仅仅增长1%的背景下,全球天然气的产量达到3538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18%,同时天然气占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23.8%,石油和煤炭分别是32.9%和29.8%。[2]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将成为天然气消费增长的主要力量,中国的增长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在,中国天然气2015年进口量为62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4.7%,对外依存度升至32.7%。[3]中国将成为天然气消费大国家中唯一需要大量进口天然气的国家,未来天然气贸易将保持增长态势,预测中国的天然气贸易将从2010年的150亿立方米增加到2035年的2260亿立方米,到2035年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气(LNG)进口国,进口量将占到全球(LNG)供应量的1/3。
根据有关的测算,2009~2020年中国天然气需求增量将占世界需求增量的30.7%,2020~2030年将占世界需求增量的25%。[4]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条件和机会来使人民币这个载体大踏步地走向世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第二,液化天然气(LNG)的发展使天然气贸易更趋便利化,逐步具备全球贸易的条件。随着管道基础设施的完善和LNG运输能力的提升,天然气逐步具备了远距离、跨区域交易的条件。20世纪60年代之前,天然气作为能源商品主要在产气国的国内使用。随着大型气田的相继发现,天然气探明储量、产量均呈较快的增长态势,产气国多逐渐放松了对天然气市场的管制,天然气生产商开始向周边消费国家出口天然气,但是受到管道运输的限制,天然气国际贸易具有非常强的区域性特点。目前,全球天然气贸易形成了北美、欧洲、亚太三大区域市场。其中,北美和欧洲市场以管道天然气贸易为主、LNG贸易为辅。亚太市场的情形就比较复杂,中国目前仍以管道天然气贸易为主,同时正在积极开展LNG贸易;而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则基本依赖LNG贸易。虽然目前全球天然气市场仍然呈现以管道天然气贸易为主、LNG贸易为辅的格局,但是LNG贸易的发展潜力非常大,根据IEA统计,2030年LNG贸易量将从目前全球天然气贸易总量的15%上升到40%。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LNG基础设施和跨境管道建设的发展,天然气受生产区和消费区分离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小,天然气贸易逐步从区域市场过渡到全球性市场。LNG具有运输、储存等方面的便利,更重要的是使天然气交易脱离了地域限制,具备了进行全球化贸易的基本条件。
第三,中国的经济和区位条件优越,具备成立区域或全球性天然气交易中心的条件。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发展天然气交易市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中国处于中亚天然气供应和东北亚天然气消费枢纽地位,在构建跨国天然气管网方面具有明显的地理区位优势。
天然气的开采成本要大大低于其运输和储存成本,只有在管道、自然储备、气体运输交会处这些条件都同时具备的情况下形成一个交货体系,才能构成一个交易市场。充足的天然气供给和庞大的天然气消费使中国在本地区最有条件建立区域性的天然气交易中心。建立区域乃至全球的天然气现货与期货交易市场恰逢其时。设计成熟的交易制度,能够使我国成为亚太乃至全球天然气的定价和贸易中心,既可以增强我国在世界天然气市场的影响力,为实现气价与油价脱钩,解决天然气贸易当中存在的亚洲议价问题创造条件,又可以为人民币走出去创造良好的载体。
由于目前全球天然气的供给相对宽松,天然气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能源品种,与石油价格挂钩的定价和交易方式已不再适应现实的发展需求,北美页岩气革命使得美国和加拿大页岩气探明储量都在不断增长,这使得部分原来出口北美的LNG转向日本和韩国,而日本和韩国最近还获得来自美国的LNG合同,尽管贸易量不大,但定价都参考了美国亨利枢纽中心天然气的价格。此外,东北亚地区,从卡塔尔、澳大利亚等天然气出口国获得的LNG 量也越来越大,这都对传统的东北亚地区的天然气定价产生了冲击。在这种背景下,中日韩三国迫切需要改变现有的定价机制,通过建立区域性天然气交易市场,以自身强大的购买力影响天然气市场的价格。
过去以石油美元为重要支撑形成的美元霸权,货币政策与市场操纵一直为世界很多国家所诟病,凭借石油美元,美国不仅取得了铸币税,而且对具有巨大财富分配功能的石油价格拥有绝对的影响力与操控力。因此,推进天然气人民币交易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国际社会的内在需求和呼吁,特别是有望通过天然气人民币形成一个更加合理的国际金融与货币体系。当然这个过程不会那么轻松和简单。推行天然气人民币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来考虑。
首先,建立东北亚地区乃至全球性天然气现货与期货交易中心。鉴于我国在天然气消费量、生产能力以及管网储运设施等各方面所具有的优势条件,在中国建立区域性的天然气现货和期货交易中心的条件已渐趋成熟。东北亚地区的中日韩三国和俄罗斯、中亚地区可以从双边协商的天然气现货交易起步,逐步建立起东北亚天然气交易市场或者交易中心,从而推动形成中国天然气市场的基准价格,并逐步形成以人民币计价的贸易机制。如何更好地寻求俄罗斯和中亚国家,还有日本、韩国对参与以中国为主的天然气交易中心,还要充分考虑各方利益。
2015年7月1日,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试运行,投入试运行的主要是管道天然气和LNG的现货贸易,未来还将推出LNG接收站结转能力品种的交易,其最终目标是建成与美国亨利枢纽中心和英国国家平衡点并驾齐驱的亚太区域天然气交易中心。以人民币计价和交易的东北亚区域天然气交易市场的建立,将为中国乃至东北亚地区获得更大的天然气国际话语权创造条件,提供基础,并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强大的动力。
第二,推动东北亚地区和俄罗斯天然气管道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通过良好的基础设施可以有效降低油气运输和交易成本,跨境油气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亚太天然气交易市场的重要基础。要建立亚太天然气交易市场,必须加强中国国内天然气管道和LNG储运设施的建设;同时还要加快推动中日韩三国与俄罗斯以及中亚地区的天然气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并加大油气开发、贸易等环节的合作,这正是“一带一路”倡议推行的重要载体和抓手。
中国国内的天然气管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已经为亚太地区天然气期货市场的库存和交割提供了较为便利的条件。目前,中国已形成超过10万千米的天然气主干管网,陆地天然气形成西北、东北和西南三大进口通道。近年来,中国在石油、天然气管网和LNG接收站方面的投资还在大幅度增加,运管输能力和LNG的接收能力还在不断提升。
推进天然气人民币的国内配套改革
推进天然气人民币,在国内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首先,国内天然气产量和消费量的不足,制约了中国天然气交易市场的建立。推进建立东北亚地区乃至全球性的天然气交易中心,可观的交易量才能准确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使其交易价格成为区域性和全球性的基准定价。然而由于勘探开发技术的相对落后以及天然气产业政策不完善,我国天然气未得到有效勘探开发,天然气利用规模与我国经济实力不匹配,天然气市场尚未能充分发展。
其次,要将国内潜在的天然气市场资源和地理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仍然还面临不少困境。上游方面,国内的天然气勘探开发能力不足,进口市场主体过于单一;中游方面,我国天然气管道仍然处于垄断市场状态,天然气储备严重不足;下游方面,天然气供应不能满足需求,价格机制不合理,监管体制不健全。
目前天然气市场交易主体过于单一、法律保障不到位、缺乏先进的信息服务平台支持、合约交易程序和交割安排还不尽完善等,都限制了我国建立天然气交易平台。稳步推进国内天然气行业的改革以及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显得至关重要。
要推进交易主体多元化和天然气管道的公平开放。作为一个天然气消费大国,中国的天然气交易主体还没有实现多元化,而大型油气企业由于监管体制和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经营策略,基本上都不太愿意参与天然气期货市场,天然气进口权还没有完全放开,中国无法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区域性或全球性的天然气交易市场。天然气进口来源众多,放开天然气进口权不会像铁矿石行业一样出现国际寡头垄断的格局。
要完善国内天然气定价机制,使市场充分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目前,天然气市场实行政府指导定价机制,还没有形成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既不利于国内准确地发现天然气价格,也不利于我国在全球天然气定价权方面获得更大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从正确传导价格信号、稳定市场供应的角度来看,必须改革国内的天然气定价机制。
要推动资本项目的逐步开放。使以人民币计价的天然气交易具备外汇便利方面的条件,我国要在有序开展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开放国内资本市场的同时,继续推动人民币“走出去”,提高金融业的国际化水平,在具体实施方面可逐步在部分自贸区先展开试点。
总之,我国应当积极推进国内各项改革,加快国际天然气合作,做好规划的编制和交易合约的设计,为早日推出人民币计价东北亚天然气交易中心创造条件,进而以天然气人民币为载体,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使天然气人民币成为中国未来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一个重要支撑。
天然气人民币的国际挑战
推动建设东北亚地区共同的天然气交易市场,虽然符合中日韩等国家的共同安全和利益,具有良好前景,但国家之间的政治互信不足,经济利益难以协调,这会是一个障碍,目前情况更不容乐观。
此外,天然气人民币的推行,或被认为将威胁到美国的霸主地位和经济利益;另外,天然气出口国基于本身多元化的利益考量,恐怕也不希望中国建成统一的东北亚天然气交易中心并获得定价话语权。但中国完全可以凭借经济上的互利共赢,获取天然气贸易国的支持,同时由于石油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不会显著下降,天然气人民币在短期内不会取代石油美元,天然气人民币构想的迅速推进并不会挑战美元的国际地位。
我国拥有巨大的天然气生产潜力和不断增长的庞大的天然气消费市场,是东北亚地区天然气消费的枢纽,且我国拥有中亚、俄罗斯天然气供应和中缅管道天然气,海上LNG进口十分便利。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我国在构建跨国天然气管网、建立东北亚天然气交易中心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在此基础之上,推进人民币计价的天然气跨境结算和交易,将极大地拓展人民币的使用空间和范围,助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并推动国内天然气行业的改革和能源结构的低碳化转型。而国际油气供过于求局面的出现以及俄罗斯油气出口重心的东移,使中日韩三国获取油气资源和谋求定价话语权的能力得到增强,这给东北亚地区建立共同的天然气市场创造了契机。
[1] 本文原载于《金融市场研究》2017年第3期。
[2] BP,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June 2016,http://www.bp.com/en/global/corporate/energy-eco-nomics/statistical-review-of-world-energy.html,2016-11-10.
[3]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2015年国内外油气发展报告》,http://finance.huanqiu.com/roll/2016-02/852516.html。
[4] 贾承造、张永峰、赵霞:《中国天然气工业发展前景与挑战》,《天然气工业》201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