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人民币:融合能源安全与金融安全的构想[1]
“天然气人民币”是笔者2016年底开始倡导的一个概念,它与“石油美元”的概念相对应,其目的是推进人民币在天然气投资、生产和贸易中的广泛使用,推动区域性或全球性天然气市场以人民币计价与结算。在全球能源向低碳、绿色、高效转型的过程中,相对清洁的天然气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有望超过煤炭和石油成为最主要的化石能源。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借鉴石油美元的经验和做法,以天然气人民币和区域性天然气交易中心的设立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国内天然气行业改革、扩大天然气使用规模、促进能源结构转型和生态环境治理,并以天然气贸易的人民币计价和结算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提升我国天然气定价话语权,更好地维护我国能源、金融安全和经济利益。天然气人民币体系如果能够得到有效实施,将是一个融合能源安全与金融安全、一举多得的战略构想。
一 石油美元的启示
在深入分析天然气人民币构想之前,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石油美元形成的过程及其战略意义。20世纪70年代,伴随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美元与黄金脱钩,美元地位受到极大冲击。但此后,美国秘密与当时最大的石油出口国沙特阿拉伯以签订石油交易协议为条件达成互助交易。根据该协议,石油交易将继续以美元为计价货币,由于沙特在欧佩克的特殊地位,其他成员国最终也被迫接受这一规则并延续至今。石油以美元计价和交易奠定了美元作为石油交易主货币的基础,进而巩固了美元霸权地位。统计显示,20世纪70年代,与黄金脱钩的美元不但没有出现大幅贬值,反而一直保持强势地位,其在全球央行外汇储备中所占的比重更是从1969年的54.4%稳步提升至1977年的79.2%。总之,石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作为美元的“锚”,在维系美元地位、促进美元循环链条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石油美元的循环主要有两个链条:一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石油输出国由于石油价格大幅提高后增加的石油收入,在扣除用于发展本国经济和国内其他支出后的盈余资金要寻找投资渠道,又因美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发达的资本市场,使得石油美元以回流方式变成美国的银行存款及股票、国债等证券资产,这构成了石油美元循环的第一个链条。二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出口为导向的“亚洲四小龙”快速崛起,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也迎来高速发展,东亚地区大量出口廉价商品,对美国形成巨额贸易顺差,美元大量流向东亚地区。而东亚地区的中国、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等都存在资源匮乏的问题,需要大量进口资源和原材料,于是又将部分美元外汇储备用于购买中东、非洲、拉美等地区的石油、矿产等初级产品和资源,这构成了美元循环的第二个链条。
美国拥有经这两大链条构成的石油美元体系,很大程度上使美元在全球顺畅流通,成为国际上最主要的储备货币。美国通过美元的发行以极低的成本获得了所需商品,并通过上述两大链条填补了美国的贸易与财政赤字,从而支撑了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维持了其经济霸主地位。可以说,石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以美元计价和结算奠定了这两大链条的重要基石。美国以其特殊的经济金融地位,维持石油美元环流,使美国长期呈现消费膨胀、外贸逆差和大量吸收外资并存的局面,美国经济亦在这种特殊的格局中得以增长。
石油美元所赖以生存的交易市场的设计、所形成的资金循环及其在国际分工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对美元霸权和美国经济利益的维护,都可以为天然气人民币体系的形成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二 为什么选择天然气作为人民币国际化载体
今天我们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同样需要以一个大宗商品作为我们的“锚”,而天然气几乎是一个最佳的载体。随着天然气在我国和全球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天然气将成为最主要的大宗商品之一。
在全球能源清洁化转型的背景下,天然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尽管近年来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快速增长,但是英国石油公司(BP)的统计显示,2015年,化石能源仍然是支撑全球发展的主要能源,提供了大约60%的新增能源,并且预计到2035年,化石能源供应仍将占全球能源供应的80%。在化石能源将在较长时间占据全球能源结构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天然气作为优质、高效、清洁的低碳能源,可与核能及可再生能源等低排放能源形成良性互补,是能源供应清洁化、低碳化转型的现实选择。
BP 统计显示,2015年在全球能源消费增长仅为1%的背景下,全球天然气产量为3538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 2.18%。同时,全球天然气占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已经达到 23.8%,而石油和煤炭分别占 32.9%和29.8%。[2]受北美页岩气革命影响,全球天然气产量不断增长、供给宽松、价格走低,进一步刺激了全球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天然气已经成为化石能源中消费增长最快的品种,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不断提高。市场预测,在不久的将来,天然气消费有望超过石油和煤炭,成为全球最主要的化石能源。
当前,随着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长放缓、人口红利逐渐释放殆尽,中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尽管如此,我国能源消费增长依然强劲。截至2016年,中国已连续16年成为一次能源消费增量最多的国家。BP 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目前,中国的能源消费占世界能源需求量的20.3%,而美国的能源消费占世界能源需求量的19%。
与发达国家和全球能源结构相比,我国天然气消费比重严重不足,天然气消费增长空间巨大。我国能源结构的突出特点是以煤为主,多煤贫油少气,这种落后的能源结构大概相当于英美 100年前的水平。尽管从绝对量上看,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但从比例上看,我国新能源占比并不高,而且化石能源内部结构十分不合理,特别是相对清洁的天然气消费占比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见表1)。
表1 2015年中国和全球的一次能源结构
尽管近年来我国天然气消费增长较快,但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仍仅为6%左右,约为全球平均水平(23.8%)的1/4。这意味着我国天然气利用仍有巨大的增长潜力。
在环境治理压力和全球天然气供给宽松的格局下,天然气消费已经明显提速。数据显示,2005~2015年,我国天然气消费年均增长16%,是我国一次能源消费年均增速的3倍。2015年,我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为191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 3.7%;进口量达62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4.7%,对外依存度升至32.7%。[3]
2016年,我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达到205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7.3%。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达到6.4%。2016年进口天然气69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0.6%,对外依存度上升至近34%。[4]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提出,坚持发展非化石能源与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并举,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重,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大幅增加风电、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核电消费比重,形成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科学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大幅减少能源消费排放,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该计划,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天然气比重达到10%,煤炭消费比重控制在62%以内。
预估数据显示,中国将会成为天然气消费大国中唯一需要大量进口天然气的国家,未来天然气贸易量保持增长态势。预计我国天然气贸易量将从2010年的150亿立方米增加到 2035年的 2260亿立方米,到 2025年中国将成为位列欧洲之后的第二大进口国;到203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气(LNG)进口国,进口量将占全球LNG 供应量的1/3。据测算,2009~2020年我国天然气需求增量将占世界需求增量的 30.7%,2020~2030年将占世界增量的 25%。[5]届时,中国将成为天然气消费量最大的5个国家中唯一需要大量进口天然气的国家。
随着天然气在我国城市居民燃气、交通、发电、工业燃料等领域更广泛的利用,我国天然气消费量、进口量和对外依存度仍将继续大幅攀升。中国和全球天然气贸易的强劲增长,将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最佳载体并创造良好的基础。
三 天然气人民币为什么可行
目前全球大宗商品交易的金融化趋势日益明显,天然气贸易同样需要借助大宗商品期货市场来实现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等功能。我们要推进天然气人民币构想,就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天然气期货市场,这个市场可以从国内起步,逐步建成东北亚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天然气交易中心。那么,中国成立这样一个交易中心的条件是什么?与新加坡、日本等国相比,我国成立交易中心的优势在哪里?
首先,LNG 的发展使天然气贸易更趋便利化,逐步具备全球贸易的条件。随着管道基础设施的完善和LNG 运输能力的提升,天然气逐步具备了远距离、跨区域交易的条件。20世纪60年代之前,天然气作为能源商品,主要在产气国内使用。随着大型气田的相继发现,天然气探明储量、产量均呈快速增长趋势,产气国政府也逐渐放松对天然气市场的管制,天然气生产商开始向周边消费国出口天然气,但是受到管道运输的限制,天然气国际贸易带有很强的区域性特点。目前,全球天然气贸易形成了三大区域市场,即北美、欧洲和亚太市场。随着技术的成熟,液化天然气具备了运输、储存等方面的便利,这使得天然气交易脱离了地域限制,具备了进行全球化贸易的条件。
其次,中国经济和区位条件优越,具备成立区域或全球性交易中心的条件。我国不仅国内拥有远超日本、新加坡的天然气生产量和消费量,而且我国的地理区位条件,使我国在管道气和LNG 进口方面都比日本有显著优势。中国处于中亚天然气供应和东北亚天然气消费枢纽地位,在构建跨国天然气管网方面具有明显的地理区位优势。在中亚天然气管道、中缅天然气管道和中俄天然气管道完成后,将形成近2000亿立方米的进口输气能力。此外,近年俄罗斯油气出口的重心也开始东移。2014年中俄双方商定,俄罗斯对华输气包括西线与东线两种方案,其中西线年供气量约为300亿立方米,东线年供气量约为380亿立方米。同时,我国在LNG 进口方面也有较好的地理条件和区位优势。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都是新兴的天然气供给大国,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空间距离较近,便于海上运输。
最后,随着美国页岩气革命的推进,北美天然气产量大量增加,全球天然气供给宽松,已逐步使天然气成为一个独立的能源品种,东北亚天然气与石油挂钩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实的发展和需要。北美页岩气革命使美国和加拿大页岩气探明储量都在不断增长,这使部分原来出口北美的LNG 转向了日本和韩国。日本和韩国甚至获得来自美国的LNG合同,尽管贸易量不大,但定价参考了美国亨利枢纽中心的价格。与此同时,东北亚地区从卡塔尔、澳大利亚等天然气出口国获得的LNG量也越来越大。这都对传统的东北亚地区天然气定价产生了冲击。
随着以往定价模式的过时,中国完全可以抓住经济和区位优势及市场契机,建立起包括中日韩在内的东北亚区域性或全球性的天然气交易中心,并推行以人民币计价和交易的体系,以此提升东北亚地区天然气定价的话语权,并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四 推进天然气人民币的具体措施
目前,我国建立区域性乃至全球性天然气现货与期货交易市场恰逢其时。通过设计成熟的交易制度,能够使我国成为亚太乃至全球天然气的定价和贸易中心,这既可以增强我国在世界天然气市场的影响力,为实现气价与油价脱钩,解决天然气贸易存在的“亚洲溢价”问题创造条件,又能为人民币“走出去”创造良好的载体。
首先,建立东北亚地区乃至全球天然气现货与期货交易中心。鉴于中国在天然气消费量、生产能力以及管网储运设施等方面具有的优势,在中国建立区域性天然气现货和期货交易中心的条件已日趋成熟。东北亚地区的中日韩三国和俄罗斯、中亚地区可以从双边协商的天然气现货交易起步,逐步建立起东北亚天然气交易市场(中心),推动形成中国天然气市场基准价格,并形成以人民币计价和贸易机制。
但在如何寻求俄罗斯、中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参与以中国为主导的天然气交易中心方面,必须充分考虑各方的共同利益。对俄罗斯和中亚国家而言,与中日韩等东亚国家的能源贸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特别是乌克兰危机后,美欧对俄罗斯实施了一定的经济制裁,俄罗斯油气出口重心东移,未来将更多面向中日韩出口油气。近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油气贸易也在稳步上升。俄罗斯、中亚地区加强与中日韩的合作,可以为其油气找到稳定的市场;而中日韩则可以更好地保障其油气供应安全,并保证交易市场的连续性。
统计显示,2013年东北亚中日韩三国遵循的天然气贸易体系基础价格——日本液化天然气平均到岸价格为每百万英热单位16.17美元,约是德国、英国天然气进口价格的1.5倍,是美国亨利枢纽中心天然气价格的 6倍。[6]可以看出,“亚洲溢价”现象在天然气市场表现得比在石油市场更加突出。东北亚作为全球天然气特别是LNG 的重要进口地区,在国际天然气市场定价权方面的话语权严重缺失。所以,中日韩三国建立区域天然气交易市场,更加有利于争取国际天然气定价的话语权。
目前我国已经在上海、重庆和沈阳成立油气交易中心,投入试运行的主要有管道天然气(PNG)和LNG 现货交易,未来还有可能推出天然气期货交易。建立起以人民币交易的东北亚区域天然气交易市场,将有助于亚太地区获得更大的天然气国际话语权,为中国乃至东北亚地区争取天然气定价话语权创造条件。
其次,推动东北亚地区和俄罗斯天然气管道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良好的基础设施可以有效降低油气运输和交易成本,加强跨境油气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东北亚天然气交易市场的重要基础。要建立东北亚共同的天然气交易市场,必须加强中国国内天然气管道和LNG 储运设施的建设;同时,还要加快推动中、日、韩与俄罗斯以及中亚地区的天然气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并加大油气开发、贸易等环节的合作。
中国天然气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已为亚太地区天然气期货市场的库存和交割提供了便利条件。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超过 10万千米的天然气主干管网,陆地天然气形成了西北、东北和西南三大进口通道。而且,近年来中国在石油天然气管网和LNG 接收站的投资大幅增加,管输能力和LNG 接收能力正在不断提升。这为在中国建立区域性乃至全球性天然气交易中心提供了基础设施条件。同时,随着俄罗斯面向中日韩出口天然气的增加,俄罗斯石油、天然气进入中国油气管网后,只需要修建从中国山东或辽宁通往韩国和日本的海底油气管道,就可以实现中日韩油气管网互联互通。
再次,稳步推进国内天然气行业改革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虽然我国具有建立以人民币计价和结算的天然气交易中心得天独厚的条件,但要顺利推进这一交易中心的建设,面临的国内政策和制度障碍仍不少,这也导致了我国迟迟无法建立一个天然气金融交易平台。目前,国内天然气市场交易主体过于单一、法律保障不到位、缺乏先进的信息服务平台支持、合约交易程序和交割安排不完善、人民币无法自由兑换等,都限制了我国天然气交易平台的建立和完善。所以,稳步推进国内天然气行业改革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至关重要。应该采取的措施如下。
第一,要推进交易主体多元化和天然气管道的公平开放。作为一个天然气进口大国,中国天然气交易主体还没有实现多元化,而大型油气企业由于监管体制和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经营策略,基本上都不愿意参与天然气期货市场。天然气进口权不能完全放开,中国就无法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区域性或全球性天然气交易市场。同时,要逐步推动天然气管道的垄断经营,确保管道公平地向第三方开放。第二,要完善国内天然气定价机制,令市场充分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目前,国内天然气市场实行政府指导定价的机制,还没有形成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这不利于国内准确发现天然气价格,也不利于我国争夺全球天然气的定价权。从正确传导价格信号、稳定市场供应的角度来看,势必需要改革国内的天然气定价机制。第三,要推动资本项目逐步开放,使开展以人民币计价的天然气交易具备外汇管理方面的条件。我国要在有序开展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开放国内资本市场的同时,继续推动人民币“走出去”,提高金融业国际化水平。
总之,我国应当积极推进国内各项改革,加快国际天然气合作,做好规划编制和交易合约设计,为早日建成人民币计价的东北亚天然气交易中心创造条件,进而以天然气人民币为载体,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使天然气人民币成为中国国际经济领导地位的重要支撑。
当然,构建天然气人民币体系的美好设想,具有良好的国际国内条件,但不会一蹴而就,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要建立起区域性乃至全球性天然气交易中心,国内天然气产业政策还有许多不配套的地方,我国天然气市场尚未真正开启,天然气交易的主体还不够多元,市场化定价机制还没有形成。与此同时,人民币尚不能自由兑换,外汇体制方面存在一定障碍。从国际因素来看,推进天然气人民币体系会对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和经济利益格局产生复杂的影响,如何理顺利益机制、取得多赢的结果,还面临许多挑战。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种交易制度的设计有助于提升东北亚地区的天然气供给保障能力,有助于提升东北亚地区天然气定价话语权、破解天然气“亚洲溢价”问题。此外,这也有助于俄罗斯、中亚地区获得更稳定的天然气出口市场。
构建天然气人民币体系的设想,目前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一步完善。今后要将这一设想落地生根、转化为实践,更需要学术界与监管部门、天然气产业界各方携手努力,共同设计好蓝图,并为推进这一战略落地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陈德胜、邓艳、李洪侠、张国梁:《能源金融》,中国石化出版社,2015。
陈守海:《天然气产业政策系统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16。
国家能源局石油天然气司等编《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2016》,石油工业出版社,2016。
〔英〕乔纳森·斯特恩:《全球天然气价格机制》,王鸿雁、范天骁等译,石油工业出版社,2014。
孙泽生:《贸易媒介与资源性商品定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贾承造、张永峰、赵霞:《中国天然气工业发展前景与挑战》,《天然气工业》2014年第2期。
刘先云:《俄罗斯油气出口重心东移能带来什么》,人民网,http://energy.people.com.cn/n/2014/1208/c71661-26170096.html。
王虹:《论石油美元的兴起及其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3。
[1] 本文原载于《石油科技论坛》2017年第3期。
[2] BP,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June 2016,http://www.bp.com/en/global/corporate/energy-eco-nomics/statistical-review-of-world-energy.html,2016-11-10.
[3] 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2015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http://finance.huaqiu.com/roll/2016-02/852516.html。
[4] 国家能源局石油天然气司等编《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2017》,石油工业出版社,2017。
[5] 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2015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http://finance.huaqiu.com/roll/2016-02/852516.html。
[6] 蒋春林、刘丁嘉:《天然气价格市场化迈出重要一步》,《经济参考报》2015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