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台湾近代工人运动[1]
佟建寅
当我们着眼于台湾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候,不可不注意研究台湾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的状况。然而,有关这方面的情况,我们知之甚少。随着两岸往来日益频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 台湾工人阶级随着台湾近代工业的兴办而诞生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由于长时间遭受东西方殖民主义者的疯狂侵略和掠夺,台湾长期停留在以生产稻米、蔗糖、茶叶和樟脑等农产品为主的农业社会。只是到了近代,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和外国殖民者的入侵,在清政府、外国洋行和中国人兴办的煤矿、茶叶和樟脑业中,才产生了台湾的工人阶级。比如,1875年,在清政府官办的基隆煤矿,即雇佣“工匠不下千余”[2]。1885年,清政府把台湾划为中国的一个行省,首任巡抚刘铭传到任后,开设机器局,制造枪炮、弹药,开采煤矿,修筑铁路、公路,创办邮电事业,于是台湾又增加了一批产业工人。甲午战争后,日本殖民者把台湾作为工业发展的原料和农产品加工基地,1908年修通了纵贯南北的铁路干线,同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把制糖工业作为投资垄断的重点,使之成为台湾的主要工业。
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台湾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1931年前后,台湾已有工厂6094家,工人总数57.7万人。但其中可称为现代产业工人的只有15.4万人(其中:工厂工人8.7万人,矿工1.9万余人,交通运输工人4.8万人),其余42万余人均为流动性很大的临时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殖民者把台湾作为侵略中国大陆和东南亚各国的军事、工业基地,大力兴办与军事有关的钢铁、金属、机械、电力、化学、水泥工业,台湾工人队伍中的产业工人成份又有新的增加。
二 台湾工人阶级的组织状况
台湾工人阶级的组织状况是与日本殖民者对台湾人民的控制和镇压直接相关的。日本殖民者占领台湾后就实行了一整套肆虐的法西斯统治制度。在这种凶狠、严密的封建法西斯统治下面,组建工会非常困难,工人的入会率有的材料统计只有1.5%,有的统计是5%[3]。其中,公营工厂工人和矿山工人的加入率较高。
然而,不管怎样困难,台湾工人阶级还是以顽强的斗争精神组织起了不少的工会组织。台湾的第一个工会组织是1921年成立的印刷工会。之后,相继成立了台北机械工会、基隆机械工会、台北木工工友会、台湾煤炭工会、彰化总工会、台中总工会等百余个工会。其中,几十个工会联合在一起的工会联合会有两个,一个是1928年2月由台湾民众党指导成立的台湾工友总同盟,一个是由新文化协会指导于1928年1月成立的台湾机械工会联合会。台湾工友总同盟成立时,参加的工会团体有29个,拥有会员6767人。一年后又发展了40多个工会团体,加盟会员达14000多人[4]。主要以北部为中心开展活动。台湾机械工会联合会成立后,得到了台湾共产党人的支持,台共中央委员谢雪红、党员王万得参加了联合会的一些活动[5]。在成立的纲领中,提出确立8小时劳动制,要求言论、出版、集会自由,反对出兵大陆,及反对总督独裁等9条主张,还提出“打倒帝国主义”和“朝鲜、日本、台湾劳工团体万岁”的口号[6],并得到了日本农民组合、上海台湾学生会及其他岛内外友谊团体的支持。1928年5月,机械工会联合会进一步联合台湾油漆工会、台北印刷工会、台湾工友协助会等二十几个工会团体,拟议成立全岛性的统一工会——台湾总工会。但因各工会负责人思想观点分歧,未能如愿。
三 台湾工人阶级的反抗斗争
近代台湾工人阶级反抗资本殖民统治的斗争,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在台湾文化协会和民众党指导下的斗争
在台湾共产党建立之前,台湾工人运动基本被台湾文化协会所左右。文化协会内部分裂后,一部分人分裂出来成立了民众党。1921年成立的台湾文化协会和1927年分裂出来的民众党是由一些不同阶级出身、不同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组成的统一战线组织。参加文协活动的,有以改良派面貌出现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有接受社会主义思想影响的左翼知识分子,也有摇摆于两者之间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而起主导作用的是以蒋渭水为代表的中间偏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文化协会成立的宗旨是:“唤起汉民族的自觉,反对日本的民族压迫。”[7]根据这一宗旨,他们发行会报、文化丛书和台湾民报,在各地遍设读报所,陈列祖国出版的报纸杂志,召开讲座和演讲会,组织剧团到各地演出,宣传教育群众,唤起民族自觉。在它的影响下,台湾各地涌现了许多爱国青年进步组织,并多次发动抗暴斗争。1927年,由于在修改会章上发生意见分歧,以林献堂为代表的右翼和以蒋渭水为代表的中间派宣布退出文协,另行组建台湾民众党。而留在原文协内的以连温卿、王敏川为首的左翼,将旧文协改称新文协,并修改了协会章程。1930年,民众党内部因为蒋渭水在工农运动蓬勃发展的推动下逐渐左倾,右倾改良派分子林献堂和蔡培火又再次分裂出来,成立了台湾地方自治同盟[8]。
在左翼台湾文化协会和民众党指导下,特别是在1925~1927年祖国第一次大革命高潮的影响推动下,台湾工人阶级反抗日本殖民者压迫,要求改善劳动条件、反对低工资和无理解雇的斗争,不断出现高潮。据统计,从1920年至1929年的十年间,全岛共发生劳资纠纷402次,罢工293次,暴动示威10次[9]。这些罢工常常利用每年庆祝五一劳动节之机发动。其中,以高雄浅野水泥厂工人罢工和高雄台湾铁工所工人罢工的规模和影响最大。
(二)台湾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斗争
1928年4月15日,台湾共产党(原名“日本共产党台湾民族支部”,属日共民族部直接领导)在上海成立。1931年5月,台湾共产党改为共产国际的一个直属支部,成为独立的组织。台共成立后,在“劳工运动对策提纲”中规定了台湾工人运动的方针,明确提出纠正左翼和右翼工会在文化协会指导下的宗派主义和改良主义错误,派出党员到劳动运动前线,促进台湾总工会的组成,然后设置各产业、地方工会,把台湾工人运动置于党的影响之下。按照这一方针,台共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以岛内主要产业部门为重点,派出干部深入工会组织尚未开拓的领域,如北部矿山、铁路及其他主要交通机关建立工会组织;二是取得文化协会指导下的左翼工会的指导权;三是促使台湾民众党、工友总联盟领导下的工会左翼化。[10]在台共领导下,台湾的工人斗争出现了高潮。据统计,1928年共发动83次罢工和34次其他斗争,参加人数约为5445人。到1930年激增到17000余人。1931年又组织了台湾交通运输工会,并向着成立台湾红色工会的方向迈进。但不久由于日本殖民当局在全台发动“瓜蔓式”大检举、大搜捕,党和工会干部被大批逮捕,工人运动被迫转入分散斗争。到1934年,参加斗争的工人锐减为1000多人,1937年为2000多人。经过两次沉重打击之后,台共再没有恢复过。
四 台湾近代工人运动的特点
(一)与祖国大陆的革命斗争息息相通
台湾近代工人运动受祖国大陆革命斗争的影响比较深。台湾文化协会即是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建立的。1928年至1931年台湾工人运动之所以能够出现高潮,也是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胜利的推动和鼓舞下掀起的。在大陆革命胜利的激励下,台湾工农大众的民族意识和阶级意识日益提高。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之后,台湾不少工会组织在罢工斗争中都明确提出“反对日本侵略中国”“拥护中国工农革命”的口号。这证明,台湾的工人阶级与祖国人民历来是休戚相关、心连着心的。
(二)与台湾农民运动联系密切
早在1926年台湾即成立了统一的台湾农民组合,会员达24000余人,台湾工人的斗争不少都得到了他们的声援和支持。
(三)长时间没有得到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
日本殖民者残暴严密的统治制度,给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和开展活动都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一些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台湾知识分子,长期旅居大陆或国外,靠秘密渠道开展工作。即使回到岛内,由于回旋余地狭小,容易暴露,常常行踪无定,难以深入发动群众,开展大规模斗争。因此,台共在上海成立后,尽管竭力领导了1928~1931年的工人和农民运动,但很快遭到了日本殖民当局“瓜蔓式”大搜捕的致命打击。而工人运动长期得不到本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找不到正确的斗争道路,工会工作得不到广泛开展,工人的阶级觉悟和斗争的坚定性得不到很快提高和加强。因此,只能听命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左右斗争的方向。这是导致台湾工人斗争常常不能取得最终胜利的根本原因。
但是,哪里有剥削、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哪里就有斗争,台湾工人之所在阶级正是遵循这条规律,争取阶级的解放,坚持长期不懈的斗争的。
[1]本文发表于《工会理论与实践》(中国工运学院学报)1993年第3期。佟建寅,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原总编辑,教授。
[2]刘铭传:《刘壮肃公奏议》卷八,理财略。
[3]陈碧笙:《台湾地方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第248页。
[4]《台湾历史辞典》,第167页。
[5]《台湾社会运动史》第三册,第166页。
[6]《台湾历史辞典》,第168页。
[7]肖三:《台湾解放运动回顾》,第15页。
[8]《台湾历史辞典》,第150页。
[9]陈碧笙:《台湾地方史》,第268页。
[10]《台湾社会运动史》第三册,第1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