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营商环境百企调查(2019)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贵州人才环境研究[1]

人力资源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生产要素,也是一种投入要素。用工环境的好坏主要是用来衡量一个城市企业经营环境的劳动力资源供应的情况。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教育水平大幅度提高,全国各地对人力资源的竞争日益凸显。贵州属于后发赶超地区,与发达沿海城市相比,在地理位置、经济实力、资源禀赋上明显处于劣势,对人才的吸引力相对较弱。2015年以来,贵州以大数据战略为契机,省、市及高新区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均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大力优化企业用工环境。

一 企业人才环境现状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坚持把人才工作放在全省大局中谋划推进,通过各类平台和知名引才品牌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创造广阔空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今天的贵州,正在持续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优化人才结构、保证人才投入,持续支持创新人才发展,持续保障社会人才稳定,持续夯实高质量发展所需的才智支撑,省内企业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有了较强保障。

(一)企业充分发挥用工主体作用

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企业是用工主体。近年来,贵州企业在人才培养、人才储备及发展上充分发挥用工主体作用。一是通过猎头、招聘网络、各级人才市场招聘与储备人才。二是通过外训、内训以及外出考察学习培养人才,组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各类培训,加强有针对性地培养,提高培训的个性化。三是通过竞争上岗激励人才,企业通过建立竞争上岗制度,坚持对重要岗位实行竞争上岗,重点考察德、能、勤、绩各方面,择优录取,达到选好人用好人的目的,通过竞争,企业逐渐形成用人的良性循环。四是通过编制人才发展规划保证人才供给,企业通过编制人才发展规划,可以优化人力资源供需预测,在组织体系、岗位体系、用工体系、人才配置流动体系和员工培训、评价、激励体系上都自成一套,为企业发展过程中人才的及时、充足供应提供坚实保障。

(二)政府高度重视招才揽才育才

1.出台系列人才引进培养政策

随着大数据战略行动的全力实施,贵州对专业技术人才求贤若渴。近年来,贵州省、市州层面纷纷制定了一系列人才引进培养的政策,大力优化贵州用工环境,为企业用工做好顶层谋划。从省级层面来看,2014年,出台了《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遴选培养实施办法(试行)》《贵州省“黔归人才计划”实施方案》;2015年,出台了《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实施方案》《贵州省外国专家管理办法(试行)》《贵州省“5个100工程”人才支撑计划实施方案》《贵州省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实施办法(试行)》;2016年,出台了《贵州省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规范化技能培训实施方案》;2017年,出台了《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意见》《贵州省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贵州省高层次人才服务指南》;2018年,出台了《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的实施意见》《贵州省“百人领军人才”“千人创新创业人才”评审认定跟踪考核实施细则(试行)》;2019年,出台了《贵州省高层次留学人才创新创业项目择优资助管理办法(试行)》《贵州省农民全员培训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贵州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市州层面,遵义市在2014年出台了《遵义市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实施办法(试行)》《“凤还巢”计划实施方案》;安顺市在2013年出台了《安顺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加快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铜仁市在2013年出台了《关于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加快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在2014年出台了《铜仁市引进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实施办法(试行)》《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培养使用的实施意见》《铜仁市人才开发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铜仁市雁归工程实施方案》;黔南州在2015年出台了《黔南州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服务办法(试行)》等。

2.积极搭建人才培育平台

人博会招才引智。贵州人才博览会已在贵阳连续成功举办七届,2019年4月27日至28日举办的第七届人博会通过“绿色通道”让入黔人才落地无忧,大力推进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助力人才招揽,进一步支持各用人单位开展“猎头”引才,开通人博会官方网站“贵州人才交流合作网”,以及贵州省人才引进政策、人才需求、人才推介等板块,为扩大贵州“人才高地”影响力提供了强大平台。

人才小镇集聚高端人才。贵阳市将于2019年在数博大道沿线打造智谷人才小镇、科技人才小镇及太阳湖人才小镇,吸引高端人才集聚,为高端人才提供优质、丰富、多元、便利的工作及生活配套服务,为贵阳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引领。

二 人才环境存在的不足

贵州省民营企业人才环境经过几年的努力,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引进人才政策不尽完善

无论是出台相关人才引进政策措施还是搭建人才引进培育平台,贵州省在人才引进问题上仍然面临着诸多困境。一是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不完善。贵州地处祖国西南内陆,虽然近年来“贵漂”成为新的热门词汇,但从实际看,贵州在地理区位上没有优势,许多特色的资源禀赋也未加以充分利用,长期以来发展缓慢,对人才的吸引力还是不强。特别是县级层面和农村地区,因其交通、技术、信息相对闭塞,文化、医疗、教育、科研环境滞后,在引进高层次人才中吸引力太低,人才引进的总量、素质、层次远远不能适应现实发展需要,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团队)“引才难”问题十分突出。二是人才引进乏力。贵州省受区域化市场竞争力差异的因素制约,与一线、二线城市相比,三线、四线城市在人才引进方面后劲不足,对具备大型企业管理经验的高层次人才需求日益凸显,而由此导致的“青黄不接”的尴尬现状,使得贵州省国有企业的整体战略发展规划在执行层面还面临诸多压力。三是人才引进不平衡。贵州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不平衡,主要是向政府、事业单位和学校输送,而对于专业、意向、薪酬待遇不相符的自收自支的企业来说,引进人才没有优势,难度较大。

(二)人才匮乏

贵州省人才匮乏已是共识。一是专业人才匮乏。对于许多专业性领域来说,人才的缺位严重制约其发展。比如医药行业,贵州省中医药发展势头强劲,由于医药研发涉及诸多学科知识与技术,对于相关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需求较大,而专业内的管理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在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领域,随着大数据战略的全力实施,对领域内的专业技术人才更是求贤若渴。二是企业人才重视程度不够。部分民营企业在快速发展、扩大经营之际,人才需求剧增,但由于缺乏长远发展战略眼光,忽视了人力资源的开发及对员工、高管、技术人才的培养,导致民营企业人才储备严重不足,无法满足企业扩大发展中的人才需求。三是特作人员缺乏。特殊行业企业对特种作业人员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如煤矿行业,特作人员配备充足、持证上岗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必备条件。煤矿生产属于特殊行业,由于有证人员不愿干、年纪大或证件超期未复审等,有效持证人数越来越少,新办证的入门条件提升到必须具有高中文凭,而对于煤矿工人来说,大部分仅有小学或初中学历,高中文凭的条件设置显然较高,而满足此文凭条件的人大都不愿从事煤矿生产工作,因此,缺乏特作人员是煤矿企业当前遇到的普遍难题。

(三)用工困难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本,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市场经济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就民营企业而言,大都存在资金不足、发展条件限制以及区域性劣势这三大困境,导致行业内的专业技术人才难以引进、留用。当前,用工难、用工贵、人才留用难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基础性问题。一是用工成本高。就业人员工资成本逐年递增及五险一金缴费基数的不断上升,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及人才培养成本。拿农业类企业来说,企业选址一般在农村,大多数务工人员年龄偏大,劳动力不足,劳作效率也不高,企业需要支付的务工成本相对就高。二是无法满足用工需求。民营企业普遍缺乏技术人才,尤其缺乏有技术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技术人才。调研发现,贵州在县级层面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现象尤其突出,且同时存在着人才流失性大的实际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民营企业普通员工大多是文化程度不高且流动性较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普遍提高的社会生活水平甚至导致许多年轻的农民工觉得工资不高、福利待遇不好而不愿务工或务工时间不长久,员工刚教会就辞职的情况非常普遍。再者,就农业企业来说,大多都是老弱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有一定的安全隐患,部分使用机械设备的工种很难找到合格的人员进行操作。三是没有用工选择。在劳动力少及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背景下,企业没有用工选择。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对于当前许多扶贫政策下发展起来的涉农企业,如果在用工时不考虑当地人,容易造成农户阻工,致使农事活动无法正常开展,这也是造成企业没有用工选择的原因之一。四是劳动可靠性低。同样因为劳动力少及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员工学习能力也较低,对企业长期用工而言,无法形成长期固化的劳作队伍,劳动可靠性低下,易造成无法完整实施公司技术方案,导致产品质量难以把控、产量下降等恶性循环。根据实际调研发现,一些民营企业所招收的本地农民工,常以生活作息习惯、家庭事务为由,不遵守上班纪律或随意请假,增加企业管理难度。五是职工队伍不稳定。企业的工作环境、工资待遇大都与职工的心理预期有一定距离,职工流失率较高,有的企业重要的生产工序人手趋紧,核心操作工人、核心工程技术人员出现断层的现象。

(四)人才结构不合理

贵州企业大多存在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匮乏,企业所需的各类人才比例严重失衡。比如水电、火电、电网、煤炭等行业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个别企业员工虽然上千名,但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三类人才占比不足15%。另外,企业还存在人才队伍年龄结构极度不合理的现象。特别要指出的是,对于国有企业而言,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更为突出,主要原因是薪资待遇受所在地区国资委严控,无法与同类企业相比,高学历大学生难以吸纳,专业人才引进基本卡在待遇上。国有企业虽然每年都到贵州省内各大高校进行校园招聘,但收获甚微。如铜仁市贵州重力科技环保有限公司,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员工平均年龄偏大,年轻员工数量占比小,老龄化现象严重,大部分员工文化程度不高,人才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国有企业无法进行人才储备。

造成上述诸多困境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人才服务力度不够。从全省来看,贵州缺乏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缺乏科学、高效、适应现代管理的用人制度、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从企业来看,民营企业大多财务管理不够规范,财务成本控制薄弱,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观念陈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高效运转。以经营猕猴桃的涉农企业为例,企业内部明显存在种植专家数量不足、领域不全的现象,而猕猴桃产业对于贵州来说属于大力发展的特色产业,企业在引入国外或省外专家时,政府在补贴标准及项目支撑上比重较低。二是人才政策不配套。企业通过到高校开展人才引进工作以缓解高层次人才不足和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面临着重重困难。首先是政府人才引进的机制不够具体,相关的引进政策和措施不够细化,操作性不强。其次是人才引进的吸引条件设置不尽合理,在引进待遇以及技术创新奖励等条件设置上对外来人才的吸引力不够,相同条件下人才更倾向于去沿海城市。最后是引进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等对工作生活环境以及社会保障等的相关福利条件不满意,企业难以留住人才,出现引进人才流失的问题。三是人才培养条件不足。贵州在教育资源方面与中部、东部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在人才的培养上“先天条件”不足。首先是无法提供更好的人才培养条件,贵州省内各高校综合实力不强,在人才培养的条件上相对不足,特别是在职业教育上,贵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次是人才培养意识还不够,长期以来“书—课堂—黑板”的人才培养模式让贵州缺乏开放式、前瞻性的培养意识,人才培养仍然靠“自觉”。

三 优化企业人才环境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推进“校企合作”

大力推进贵州“校企合作”。采取省内学校与企业协作的方式,不断加大全省人才培养力度,培养和集聚适应各类企业发展所需的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营销人才等,通过政府主导,深入推进科研院所与园区、企业合作,创建“产学研”基地,结合生产经营实际,培养专业人才,助推企业发展。

(二)完善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企业人才引进。引导企业完善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制度,设立人才专项引导基金;支持举办企业高层次人才招聘会、人才交流会,引进企业急需专家和高层次人才;对企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与政府、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一样给予奖励补贴,给予办理落户手续,提供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和医疗保障等待遇;从政策上吸引优秀高等院校毕业生到贵州企业就业,对到贵州省内企业就业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以上毕业生,给予相应的生活补贴。

(三)鼓励企业自有人才培养

对于脱产培训提升专业工作技能的员工,企业应遵循技能提升补贴政策,给予每人每天一定金额的补贴;推动校企培训深度合作对接。鼓励企业建立见习基地,吸纳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对接受高校毕业生见习的企业见习基地,按照每人每月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60%的标准,给予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见习补贴。出台政策支持各类职业技术院校与企业联合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冠名式”培训,打通企业招才引智通道。

(四)为企业做好用工服务

完善企业用工介绍激励政策。对各类具有资质的职业中介机构为企业免费推荐介绍各类劳动者就业的,可按实际就业人数按季向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申请职业介绍补贴;普通本科院校、各类职业技术院校和技工学校为用人单位介绍急需的应届毕业生就业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可向用人单位所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申请一次性职业介绍补贴;对采取有效措施不裁员、少裁员提供稳定就业岗位的企业,按不超过该企业及员工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总额的50%给予稳岗补贴;企业当年新招用就业困难人员,或者企业当年新招用应届高校毕业生的,给予1年至3年的社保补贴等。

(五)创新人才引进方式

根据企业的业务性质,积极探索科研团队式、工作平台式、项目课题式、借助外力式等多种引进方式,提升引进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开展赴高校、国内外招才引智活动,充分利用猎头公司、人才服务中心等,广纳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有效提高人才引进的精准率和成功率。


[1] 人才环境的好坏主要是用来衡量一个城市企业经营环境的劳动力资源供应的情况。近年来,贵州全力实施“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以大数据战略行动为契机,省、市及高新区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均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用工环境得到大力改善。但由于政府相关人才服务力度不足、人才引进培育政策不匹配等现象存在,贵州企业用工难、用工贵、人才留用难的问题依然严峻,并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基础性问题,贵州省用工环境亟待优化。